故乡位于鄂东中部。这里山峦叠翠,小河蜿蜒,孕育了勤劳朴实的百姓,也孕育了他们古道热肠、淳朴好客的品格,每一户人家都流淌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与待客之道。
记得小时候,家里来客,从客人踏入门槛那一刻起,母亲总是一脸的笑容,给人感觉出一股温馨的气息,笑容满面地招呼客人落座。随后,泡上一杯香浓的热茶,递到客人的手中。这杯茶,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对客人的一种问候。
此时的母亲,会与客人拉拉家常,说些琐碎事情,随后便进入厨房准备招待客人用餐。按鄂东老家风俗,客人来了,无论是早、中、晚餐,都会有二道餐食。
第一道餐食是专为招待客人所做。所用食材都是平时少见的鸡蛋、肉食、面食为主,有时也会配糍粑之类。在以大米为主食的鄂东地区,面食在当时也是珍贵食材之一。表示对客人到访的热情。
第二道餐食与第一道餐食相隔不会超过一小时,是全家人与客人一起享用。相对于平常自家餐食要丰富一些,菜品也多一些,一般是4至8个菜,有鱼、有肉和时蔬青菜。所以,小时候,我们最盼家中来客,只有客人来了,我们才能吃到比较好的食物。
客人来了,母亲在准备第一道餐食时总是格外用心,生怕做不好。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鱼肉鸡蛋之类的食品是难得的珍馐,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少量品尝。每当家中来客,母亲总会拿出平日里积攒的腊肉腊鱼和舍不得吃的鸡蛋,作为招待客人的佳肴。她会在厨房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精心挑选食材,仔细处理每一个细节。先将腊肉用温水泡发,去除多余的盐分和杂质,并切成薄片,以便更好地入味,还可以节约使用。鸡蛋则是母亲平日聚存、准备用来换取油盐等小商品,此时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当所有的食材都准备好后,母亲就开始烹饪。
只见她将腊肉用大火炒出油,让它们的香味充分释放出来。再打开鸡蛋进行煎制,使其外酥里嫩。再将腊肉和鸡蛋一起加入清水煮约十来分钟,洒上葱花备用。接着,烧水煮面条。然后,用一只大碗先装入面条,再将腊肉和鸡蛋及煮出的汤淋在面条之上。这样,一碗由腊肉、煎鸡蛋和面条组合而成的餐食算是完成了。这三种食材在碗中混合相遇,味道相互融合,那咸香浓郁的腊肉,那酥软香香的煎鸡蛋,还有那筋道入味的面条,相互衬托,形成了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味。
作为客人,面对这第一道的美味,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然而,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那一带农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客人面对这第一道餐食,是不能吃完的。特别是不能把最好的食物吃完,像当时比较珍贵的肉和鸡蛋,吃的时候至少要留一半,如果是三个鸡蛋,只能吃一到两个;如果有五块肉,只能吃二至三块,即使是面条,也要留一半。有的比较讲究的客人,只是喝一口汤就会放下来。如果吃完了,主人家会觉得你这个客人比较馋,不懂得人情世故,甚至认为这个客人有点“苕”,也就是比较傻的意思。
记得那年,一个阳光明媚、楝树花开的日子,我父亲单位的一位同事来我们大队办事,顺道来我家看看,因他平时极少来我们家,所以就成了家中的“稀客”。母亲对于这次来访格外看重,她拿出了平时都舍不得用的珍贵食材——鸡蛋、腊肉和机面,用心地煮了一大碗香气四溢的面条,小心翼翼地端到八仙桌的上座,热情地邀请父亲的那位同事品尝。我站在一旁,眼巴巴地望着那碗色香味俱佳的面条,心中满是渴望,口水在嘴角悄悄滑落。父亲的那位同事似乎察觉到了我渴望的目光,但他只是轻轻动了几下筷子,吃了几口面条,便礼貌地将那碗美食送回了厨房。
母亲见状,有些不解地问客人道:“你怎么没动筷子呀?是不是我做得不合你口味?”说完,母亲再次将那碗面条端到八仙桌上,坚持请父亲的那位同事落座用餐。但那位同事却怎么也不肯再上桌了,边说边往屋外走,母亲也追赶到屋外,诚请他上餐桌。此时的我,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馋意。趁机跑到桌子边,将那碗里的三个鸡蛋、几块腊肉,还有剩余的面条,一股脑儿地倒进嘴里,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那香美的滋味让我仿佛置身于仙境,我满足地拍了拍肚子,心中满是欢喜。
母亲见到我这一举动,气得想要打我。但父亲的那位同事却哈哈大笑,他摆摆手连声说:“冇得关系,冇得关系,细伢儿贪吃是正常的。这碗面条做得这么好吃,我都忍不住想多吃几口呢!”他的笑声和宽容的话语,让紧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从内心讲,那个时候,我有时会埋怨母亲,对她总是把家中最好的食材留给客人食用的做法表示很不理解。在我看来,这些腊肉、鸡蛋和面条都是我们平时难得品尝的美食,而母亲却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呈现给客人,让我心中难免有些失落。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心。她深知家中来客不易,尤其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够用最好的食材招待客人,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展示家庭热情好客的一种方式。母亲总是把客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待客之道。
从那以后,每当我回想起那个春天的午后,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感激。父亲的那位同事用他的宽容和善良,让我感受到一种美好和温暖。也因为那一碗美味的面条,后来在塆里成了笑谈,也成了我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鄂东人家这样的待客之道,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自我记事以来,无论是别人到我家作客,还是我到别的人家作客,只要有客人,那天的餐桌上,总会摆满丰盛的食物。即使家里再穷,只要家中有的,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山里珍藏,主人都会毫不吝啬地呈现出来,让客人尽情品尝。席间,主人还会与客人推杯换盏,畅谈天下事,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这种亲密无间的交流,让客人感受到了主人家的真诚与热情。
除了物质上的款待,鄂东人家还注重精神上的交流。他们会关心客人的生活和工作,倾听客人的心声,为客人排忧解难。在鄂东人家,客人不仅能享受到美味的佳肴和舒适的住所,更能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随着我成为一家之主,日益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和不易。母亲这样的待客之道,应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它体现了鄂东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的品质,也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魅力。在鄂东人家的热情款待下,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和舒适。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鄂东人家的待客之道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古道热肠、淳朴好客的品格始终如一,成为鄂东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
写于黄鹤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