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11
分享

军测无悔

青葱岁月,弹指间,从原广州军区测绘大队转业30多年。恍惚昨天还是那稚气未脱懵懂的兵样,才觉时光如此短暂。

1987年底,在防化部队工作七年之后,我被调到广州军区测绘大队政治处。因我原在防化部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时任政治处主任李观宏对我说:“测绘部队是一个技术兵种,负责地形的分析和测绘,有外业队和内业队之分,搞新闻宣传要不讲外行话,需要得到一手材料,必须到一线连队采访,你先到一队和二队,也就是大地测量和航空测量队去体验一下,这对你做好新闻宣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我有幸先后3次跟随广州军区测绘大队大地测量队和航空测量队出测三个多月,从广西凭祥友谊关到海南岛天涯海角,从湖南的衡山到湖北的神农架。当时大地测量队的队长是徐广河、教导员是许亚旺;航空测量队的队长盛建军,教导员李国民(后由苏智同接任)。在部队,按照军政分工,教导员分管政工,所以我与许亚旺和李国民同志的交流相对多一些,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的军事测绘知识。

我翻开了测绘大队的大队史,深深地被过去的那些老测绘兵们的事迹所感动。一个灵光闪现在我的脑海。我想,如果将测绘兵的事迹拍摄成电视片,配上感人的音乐和富有情感的解说词一定能打动很多人,对部队是个很好的宣传与教育。我把自己的想法与构思形成了文字方案,一式2份,一份提交给大队领导,另一份送给了湖北电视台专题部。

那个时候,各电视台的专题片刚刚兴起,而拍摄测绘部队的专题片还没有人涉及。我提交的2份方案,分别引起了两个单位领导的共鸣,都同意拍摄。时间是三个月,要赶在国庆节期间播出。

我花了3天时间,写好了电视脚本和解说词,然后与湖北电视台专题部的记者杜少华记者组成一个小型的拍摄组,开始了艰苦的拍摄之路。测绘部队的艰苦主要体现在野外作业队,要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必须跟随他们一起在野外拍摄。

拍摄的日子,正值夏天,我们冒酷暑、顶烈日,跋山涉水,从湖北的神农架,到海南的天涯海角,从三湘大地,到广西的十万大山。遍及中南5省,历时两个半月,完成了全部素材的拍摄。我们一边拍摄一边修改着在家里拟好的解说词,不断地丰富着有血有肉的素材,使整部片子,从文字解说到形象画面,实现有机地融合。

记得在解说词的开头我是这样描述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多兵种的行列里,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战场与他们无缘,苦魔与死神却常与他们相伴。乌苏里江投下过他们的身影,南国海南岛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神农架林区有他们洒下的汗水,青藏高原有他们献出的生命。他们就是用青春、用生命描绘祖国蓝图的广州军区测绘大队的官兵,人民测绘兵。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随大地测量队(一队)到海南岛。当时正值夏天,感觉海南的太阳比湖北的太阳更毒一些。在海滩走一会儿,肉眼可以看见皮肤变黑。部队临时驻扎在海口郊区的一栋小平房里,没有沐浴间、没有食堂,宿舍没有桌椅,床铺都是用木板临时搭建。因为战士们大部分时间在野外食宿,临时驻地平时显得没有什么人气。我对许教导员说:“相对于我们防化兵,你们这里的生活条件更为艰苦一些。”许教导员笑着对我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还有个遮风挡雨房子,我们有时在野外测绘,连住房都没有,很多时候就是搭帐篷或是露营。”

许教导员是部队推荐进入解放军测绘学院学习的,他对军事测绘有深入的研究。他对我说:翻开古今中外的军事历史,你就会发现,每场战争的成败都与军事地理紧密相关。著名的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首领希特勒,在战前曾集中千余名地理学专家,搜集整理各国军事地理资料,从事专门研究。希特勒的军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称霸欧洲,得势一时,无不与他们熟悉各国的地理条件有关。在我国,早在三国时,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要求将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们熟知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充分显示了这位军事家丰厚的天文地理知识。1982年,著名的英阿马岛之战,英军以4000人的兵力战败拥有12000人的阿军。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然而英军指挥员对马宝地形条件了如指掌,正确选择了登陆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的确,测绘对于军事来讲,就是军队的眼睛,是指挥员的指挥棒。许教导曾经用他那茂名普通话问我:你知道古老华夏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你是否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多少座山,山顶有多高?有多少湖泊,湖泊有多大?有多少河流,河有多长?有多少岛屿,岛屿里蕴含着哪些地理奥秘?我摇了摇头。他接着说道:作为军区测绘大队,就是要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精确的地理资料。

在队里我了解到,这个队一直从事的是野外作业。他们曾穿越过死亡之海,穿越过无人之谷,走入过生命的禁区。早在5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普遍运用了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人员乘坐越野车操纵半自动化仪器作业。而我们的测绘兵,至今还只能靠手拿平板仪,牵动着双脚去丈量。当时,在我看来,在和平时期的中国,可能很少有哪一个工作比测绘兵的工作更危险、更艰苦、更单调乏味了。他们没有节假日,常年工作在远离城市的荒山僻岭。他们大多不知道城市的春天、夏天和秋天是什么样的。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他们背负着几十公斤的仪器,为确定地图上的一个点、一条线艰苦地跋涉。

“荒原缺氧徒步艰,山高无路攀登难,夜宿山头霜洗脸,雪花露水拌早餐。”时任大地测量队队长的徐广河对我说:“这首诗就是专门来描绘老一辈高原测绘兵的。早些年条件艰苦,想要绘制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只能自己徒步去一点点测绘。最辛苦的就要数绘制雪域高原。高原本身就是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区域气候复杂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说一天有四季一点不为过。测绘兵们风飧露宿,在冰天雪地里进行测绘,用三脚架、三棱尺、小笔尖历时数月才完成了地质地图。很多士兵被寒气入骨,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但他们无怨无悔。就是凭借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测绘部队完成了全中国陆地和海洋的测绘工作。到20世纪末,测绘部队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军事测绘体系。这样一个成立没多久的兵种,却创造了一个个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的成绩,例如第一次测量青藏高原,第一次精准测量珠穆朗玛峰等等。”

在大队的测绘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952年8月,大地测量队技术员欧阳瑞民,带领战士谢合群等人在海南岛榆林地区执行测绘任务时,突然遇见大雨,他们被困在山中。一连三天两夜,唯一可供食用的只剩一盒压缩饼干。在面临饥饿而又难以逃生的情况下,他们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如果不能活着出山,那就在他们遇难的地方选一个最佳测量点,算作他们对测绘事业的最后一份贡献。过度劳累,加上泥水充饥,使他们都染上了中毒性痢疾,年仅21岁的战士谢合群因病情严重,又得不到及时医治,就永远长眠在那高高的山上。技术员欧阳瑞明也在这次测绘途中不慎摔下悬崖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国青藏高原曾有14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无人勘测。1971年,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与兄弟部队汇集高原,开始消灭无图区的会战。这里海拔4000多米,天上无飞鸟,地下不见草。怒吼的狂风里,时而飞雪,时而冰雹,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在这次会战中,大队的技术员谢继文带领于继忠、李长松、王正林等3名战士,开进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日普纳荣山谷。不幸的是,这4名干部战士在执行测绘任务中,没有牺牲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却遭到武装暴乱的土匪袭击。这些牺牲的战友默默地离开人世,犹如他们默默地来到人间,他们生前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而对于不了解测绘工作性质的人来说,活下来的老测绘兵与已经牺牲的战友相比,似乎得到了许多。然而,据我跟随采访了解到,他们付出的远远超出了他们所应该得到的。

俗话说:“死不怕,苦难熬。”测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确定地图上的一点一线,跋山涉水,栉风沐雨。他们的工作平淡无奇,却意义非凡。在跟随出测的日子里,我们每天基本上是在野外度过。早晨吃过简单的早点就开始上山。面对茫茫大山、面对羊肠小道,汽车交通工具已经失去了威风。我们的测绘兵只能靠双脚双手攀爬,爬过一座座大山,穿过一片片丛林。齐腰深的荆棘,撕破了衣服,划破了皮肤,血水与汗水粘连,令人苦不堪言。对于那些偶尔到野外郊游的人来说,这样的野趣旅游生活肯定非常有趣,令人兴奋。然而,对于常年奔波在外的测绘兵来讲,这种生活再没有那么多的浪漫色彩。我们的测绘兵必须把一面面测旗插到一座又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插到一条又一条湍急的河流中,观测计算出一个又一个数据。他们每天行走数十公里,吃在野外,睡在野外。这种不寻常的游击生活是许多老兵的一个缩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手段也不断完善,但他改变不了测绘兵跋山涉水、浪迹天涯的命运。我们在新一代测绘兵的身上,仍然看到老一代测绘兵的献身精神在他们身上延伸。从河北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毕业分配到大地测量队的技术员陈绍春对我们说:“对于测绘兵,每一天在野外测绘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这倒不是肉体上的痛苦、工作的劳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难熬的是精神生活的单调枯燥。我们一旦进入作业区,就几乎与世隔绝,几个月见不到家信,看不到报纸,更不用说看电视、看电影了。”

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难道他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吗?他们虽然是军人,但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同样希望过上美满安定的生活。那么,他们是靠什么样的精神支柱支撑着的呢?教导员许亚旺对我说:“作为一名军人,特别是作为一个测绘兵,我们的官兵确实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我们也时常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完成测绘任务,总得有人来干测绘工作,总得有人为此牺牲个人的利益”。

在航测外业队采访中,有刚刚毕业的军校生告诉我们,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当测绘兵,可当他们在征兵时,听说测绘学院的航外专业就是坐飞机拍照片,于是就放弃了去其他大学的机会,踏入了测绘学院的大门。到了学院之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所谓航外专业,就是拿着空军航空拍摄的照片,到野外实地对照地形地貌进行调绘,测量拍摄对象的坐标和高度。而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巨大差距时,他们虽然懊悔过、苦恼过,但他们对待测绘工作的态度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如果工作需要他们做钉子,就要全力发挥好做钉子的作用。

在我跟随测绘官兵一起跋山涉水进行采访工作时,时常被他们那种火一般的工作热情和勇于献身精神深深打动。在海南五指山的山顶,技术人员架好测绘仪器,全神贯注地进行测图作业。6月份的海南天气平均温度是 27℃至 34摄氏度,闷热潮湿,干部战士上身着短袖衬衣、下身着军用长裤。此时,分外活跃的蚂蟥趁机偷袭,战士们稍不留神,蚂蟥就钻进战士们的裤腿,钻破皮肤,吸食鲜血。有时突然遇到暴雨,他们也只是暂时躲避一下,雨水一停,立马工作。

站在五指山上,面对祖国壮丽的河山,我们在想,官兵们之所以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也许是那大山给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也许是那飞瀑,那河流,洗净了他们的懊悔和苦恼;也许是那浩瀚的大海,他们博大的胸怀给了他们力量。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用青春和生命建立了不平凡的业绩。当他们看到那一张张地图成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决策依据时,他们的内心是充实而高兴的。

他们的脚步曾遍及我国西北和中南地区的10多个省市,相当于1/3的国土,征服了上万座冰川,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我军提供了可靠的地图保障,完成了400万平方公里的野外测绘任务,他们建立各类大地觇标7000多座,他们绘制出各种比例尺地图4000多万张。当祖国的河山被浓缩在地图上的时候,我们可曾知道,它饱含着测绘兵多少心血?我们可曾知道,在海南岛,在青藏高原还埋葬着他们的忠骨。

在广州军区测绘大队的《烈士名录》上,有这么一句话非常令我震撼:“活着的没有留下姓名,留下姓名的却已经牺牲。”这就是我们的测绘兵。

后来我还了解到,大地测量队为我国军事测绘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个队原是六中队,后来改建为一队,足迹遍及中南五省及相关海域:1972年奋战在湖南湘西,1973年74年在广东雷州半岛,1975年至1977年在海南岛,1978年至1986年在广西桂西南(某国交界),1987年至1989年在海南岛(西沙),1990年在湛江茂名等地,1991年在广西等地,1992年至1993年在香港奧门等地。

为此,我们特地用笔墨记住这些曾为大地测量做出过贡献的一队测绘官兵:钟怀山、姚振洪、王振辉、罗锦光、李四宗、李三蝉、钟根水、王九连、杨拾斌、伍迪学、李知峰、杨修棉、费开典、厐能顺、曾松波、周家㐵、杨子贵、王保华、艾福禄、杨永海、李公密、李春来、闵先桂、张寿明、李庆柳、黄善辉、陈桂秋等。当然,还有许多人都值得我们记住,只因一篇文章太小,容纳不了他们的伟大而平凡。

拍摄回来后,我们继续修改了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的编辑室内整整编了三天三夜,编成了15分钟的电视专题片《丈量大地的官兵》,还编辑了4条系列报道。“八一”期间在湖北电视台形成了立体宣传,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扩大宣传影响,部队要求我们上报《中央电视台》。说实话,这个我没有想过,因为那时我想都不敢想。但既然部队决定了,我唯有壮胆一试。我把部队首长的想法与湖北电视台相关人员进行了沟通,他们当时也有些为难。因为作为一个地方电视台拍摄的片子,上中央电视台实在不是很容易。我们硬着头皮,带着片子到了北京。我当时就想,实在不行,哪怕“送礼”也让他们播放一下。到了中央电视台才得知,这类片子的播放权由军事部进行审核把关。一到军事部,我们将片子交给看上去好像是个领导的人,他非常热情,热情得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来想象的这些人肯定很高傲,不会搭理我们这些基层部队的人。他的热情让我放下了悬着的心,他二话没说,将我们拍摄的《丈量大地的官兵》送进了录像机进行播放。

随着音乐的缓缓响起,伴随那富有磁力的解说,还有那富有现场感的画面,我看见审核人员的脸变得沉静,慢慢地进入到角色,不时,眼内还噙着泪水。见这情景,我心想,这下有戏了,也许能顺利过关。果不其然,看完片子后,主审人当即作出决定,我们准备排在9月份播放,具体哪一天我们会通知你们的。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有血有肉的片子,很感动人,拍摄的画面很美,解说也很到位。这是我们今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专题片。

我一激动,把主审人拉到门外,想请他们吃个饭,以示感谢。他很惊奇,说:“你这是干什么?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播了。”见他执意拒绝,我又怕真的适得其反,就没有再坚持,怀着一份敬意和谢意离开了中央电视台。这是我至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那么大的地方。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小恩小惠。这次,我们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他不只是接受了我们的意见,而且还按约定的时间,于1988年9月在《人民子弟兵》节目播了,这是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用了足足15分钟的时间。编导和撰稿人映着湖北电视台杜少华和我的鲜红名字,很显眼。当我盯着荧光屏观看时,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做梦。

回首往昔,那段在测绘部队的日子,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我人生的天幕上,闪烁着无尽的美好与温暖。虽然那时的工作环境艰苦,每一刻都充满了挑战与辛劳,但正是这些磨砺,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苦尽甘来的幸福与满足。那些日子,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永远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