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如旧,那是田野间犁耙水声交织的时节。苍穹如洗,万里无云,碧空之下,一轮红日似火球般高悬,炽热地照耀着大地。我立于空调送爽的窗棂旁,目光穿越清凉,投向远方那片被烈日无情炙烤的地面,只见热气蒸腾,缕缕白烟袅袅升起,仿佛大地也在喘息。
四周的景致,花草树木皆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低垂着头颅,尽显疲惫之态,这份景象不禁勾起了我对往昔“双抢”岁月的深深怀念。那时的我们,虽汗如雨下,却也满怀希望与激情,在炎炎烈日下共同书写着关于勤劳与坚韧的篇章。
诚然,那样的日子或许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行渐远,不再重演,但它们所承载的精神与记忆,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的宝贵财富。它们教会了我们珍惜、坚韧与乐观,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意志。
“双抢”是家乡鄂东一带富有地域性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水稻种植季节的“抢收、抢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水稻分为春秋两季,春夏不插“五·一秧”,夏秋不插“八·一秧”。 前后半月左右,一般在七月早稻收割后,必须在立秋之前抢收完早季稻,抢插上二季稻秧苗,晚了会减少收成,甚至绝收,所以叫做“双抢”。
提及“双抢”的日子,有人或许会将其视为苦难的烙印,视为生存重压下的无奈挣扎。然而,时光荏苒,当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回望,那份经历却悄然蜕变,化作一抹独特的美好,一段珍贵的记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领略,方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他以品茶作喻,揭示了深度体验与浅尝辄止之间的天壤之别。于我而言,“双抢”绝非仅是农家生活中一项繁重劳动的代名词,被过度赋予沉重的意义。它,就是“双抢”,一个让日常耕种添上几分紧凑与热烈的季节,一个对人身心极限的温柔试炼。在这个季节里,我们与自然同频共振,汗水与泥土交织出生命的赞歌,每一滴辛劳都化作了滋养心灵的甘露。
“双抢”不仅考验着我们的体力与耐力,更在无形中为我们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与不屈的精神。在那份近乎极致的体力劳作中,我们体验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仿佛每一分努力都在诉说着劳动的诗意与尊严。因此,“双抢”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教会我们珍惜、坚韧与乐观,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去拥抱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天刚微微亮,阳光如一层薄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还是那无声的、恬静的夜晚。大人们叫醒还在酣睡的孩童。小孩们揉着尚未睁开的眼睛,极不情愿地下床、穿衣,然后拿着农具与大人们一起来到田间。此时,稻子已经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青草、野花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沾满剔透的露珠,赤脚从草间走过,露珠不时滴落在脚背之上,顿时一股沁心的凉意从脚底升起,让人有种轻松的快意。临近中午,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路旁的荒草丛几乎要燃烧起来,空气中弥漫的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没有一丝风,河岸边的柳树低垂着头。而村村畈畈都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
广袤的田野上,稻浪翻滚,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挺拔而立,它们历经春的嫩绿与夏的茁壮,终以这辉煌的金黄,宣告着成熟的辉煌。稻子之存在,非为妆点自然之美,实为生命之源,滋养万物之根本。因此,当目光掠过那一串串沉甸甸、饱满圆润的稻穗时,心中涌动的喜悦,是城市喧嚣中难以寻觅的纯粹与深刻,它源自对生命的敬畏与丰收的感恩。成熟的稻子,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现着谦逊之美——腰身微弯,头颅低垂,背部微躬,恰似功成名就者依旧保持的谦逊之心,为这田园风光添上了几分深邃与哲理。这幅由稻穗编织而成的画卷,色彩斑斓,动人心魄,每一笔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沉醉不已,心旷神怡。尤为动人的是,当清风徐来,它仿佛成了大自然的指挥家,轻轻掠过稻田,引领着稻穗们翩翩起舞。那一刻,稻穗们时而轻柔低首,时而欢快扬起,宛如层层波浪,此起彼伏,整个大地似乎都随着这节奏轻轻呼吸,又似是稻穗间传递着细腻而温馨的私语,讲述着成长的故事,丰收的喜悦。这场景,不仅是一幅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晨起割稻,是为了规避夏天的毒日。还只有十几岁的我们跟随着大人们,手持一把铮亮的镰刀,顺着金黄的田园一字排开,右手拿镰,左手握稻,按照水稻倒伏的方向,将稻杆割断。一刀连着一刀,速度由慢到快,有的快手如同收割机一样,一排排成熟的稻子随着收割者的进度,成片成片地向后倒伏,整片金黄的稻穗在镰刀“嚓嚓”的磨擦声中显露出一块块齐脚背深的稻桩。割在兴奋处,人们挥手如风、快如闪电。这时年青的细哥们就会发出“呦嗬嗬、呦嗬嗬”的吼声。顿时,田畈的上空回响着这带尚古的声音,向着四周飘荡,挥汗如雨的人们,精神也为之变得轻松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欢声笑语。
稻子割完,紧接着就是抱谷、捆草头,这样不算太重的活儿大多是妇女、儿童事情。那时还年少的我就喜欢抱谷,活儿轻松,也不复杂。就是弯下腰、将割倒的谷穗抱起,然后将那一抱谷穗交给捆稻子的人。干这种活儿往往是三五人一组,一人捆、三四人抱,一二亩田间的谷穗个把小时就能完成。
捆好的谷穗放在田埂上,这个时候就是男劳动力大显身手的地方。他们拿着两头尖尖的冲担,走到田埂上,先将冲担的一头杀进一捆谷穗的中间,紧接着尧起一头,将冲担的另一边又杀进一另捆谷穗,两边正好平衡,双手用力一抬就顺上肩。大力气的人并不费什么劲,但气力小的人有时使上吃奶的力气也上不了肩。为了争这口气,我曾经担着草头往肩上举的时候,挣得眼冒金星、脸涨红得象关公,那担草头就是没能上肩。我没有气馁,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掌握了一些技巧,采取一边一边的上,硬是担起了那份沉甸的担子。可是走起路来,两脚打晃晃,毕竟年少,力气太小。成年的劳力就不一样,他们担起草头就如同举树叶轻松,走起路来脚下象是生风一样。看着他们,当时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早日能象男劳力们一样,挑担如风。
谷穗挑到稻场,就要脱粒。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基本上都用脱谷机脱谷。也是我们喜欢的一项劳动。因为有了机器,人轻松了许多。由于白天抢收抢种,脱谷一般是安排在晚上进行。无论男女,还是半大劳动力,都要排上半夜班和下半夜班。我们那时候图的是新鲜,也不觉得多累,只是觉得好玩。最让人感到快意的是,有宵夜吃,我们老家叫做“过倒夜”。宵夜的食物一般是糖糯米饭,甜润清香。夏日深夜,人静机停,凉风习习,端着那碗糯米饭,随地坐在星光下,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村里男女、大小伙子、年轻姑娘,新进门的媳妇儿,吃着说着很是惬意。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那样劳动之夜,是如此美好。
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的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脱变成米,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那珍珠般的米粒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是温暖人间的光泽,是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为了最大化劳动效率,抢收与抢种这两项关键农事活动被巧妙地穿插安排,通常是以抢收的紧锣密鼓为序曲,紧接着无缝衔接至抢种的紧张筹备中。抢种的序幕,则由“扯秧”这一环节悄然拉开。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并确保秧苗的鲜活与活力,扯秧的劳作往往选择在宁静的夜晚进行。人们端坐于特制的丁字小板凳上,身姿前倾,双手灵活地穿梭于泥土与生命之间,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连根拔起,随后以娴熟的技艺,用稻草轻巧地编织成一个个活结,将秧苗捆扎成束,整齐地排列在身后,宛如整装待发的士兵方阵,静候着被赋予新的生命使命。
与此同时,男劳动力们则化身为田野的魔术师,他们挥汗如雨,利用犁、耙、抄、整等传统农具,将原本杂乱无章的水田精心雕琢成一块块平整如镜、横直成行的沃土,每一块田地都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铺设的棋盘,只待那排列有序的“秧把士兵”跃然其上,开启新一轮的生长周期。
第二天一大早,挑秧的人们会来到秧苗田,将其一把一把地放入箢篼,挑至秧田,散在田间。插秧大多是妇女们的事情,此时是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的时候了。匆匆吃过早饭的妇女们,半大的少男少女们,来到水汪汪的田里,一字排开,拿起秧苗,解开腰草,弯下腰来,双手下垂,左手往右手分好秧苗,右手迅速将秧苗插入泥里,左右配合,动作熟练,秧苗成行,水平呈线,如同音乐家在谱写一曲播种的歌谣,欢快而灵动。此时,山间树木上的知了也在声嘶力竭地嘶鸣着,好像是在倾诉着夏日的炎热,亦像是给她们伴奏。尽管她们面朝泥土背向蓝天,太阳照在背后如火烧一样,汗水顺着面部如同雨下,但她们好象无所顾及,心里只一个念头,快速完成,早日收工。
天色渐黛,男人们、女人们,完成了一天的劳作,携带着劳动工具,来到池塘边上,有的洗脚,洗农具,有的牵牛喝水,还有的赤身裸体地在池塘中翻滚。他们追逐打闹,肆意嬉笑。有的还在水中表演游泳动作,一会儿肚皮朝上,一会儿裸背朝天。一天的劳累在此时得以彻底清洗、倾泄,伴之而来的是一身的轻松、畅快。
千百年来,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们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一轮又一轮,一季又一季,秧圃上的种子发芽,变青,不断地改变着颜色,逐渐变成淡黄色、浅黄色、金黄色……。历经风雨,青苗变成了稻穗,稻穗变成了人们日常不离的谷物,亘古不变。
四十余载春秋流转,当我再次踏上故土的征程,眼前的景象已非昔日可比。广袤的田野,昔日耕耘的繁忙不再,如今种田人工投入的较少,大多使用的是机械,昔日“双抢”的火热场景,已悄然化作历史长河中一抹淡淡的记忆。在这片日新月异的乡村里,不仅“双抢”的艰辛劳作难觅踪迹,就连那份单一而紧迫的抢收抢种也已成为了遥远的传说。
我时常沉思,倘若“双抢”依旧,面对那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劳作,我们的后辈是否还能承继那份坚韧不拔,是否还能拥有那份在艰难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这个机械化、智能化日益普及的时代,虽然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减轻,但那份通过汗水浇灌出来的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珍惜,是否也能在新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时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回不去的岁月,忘不了的“双抢”!“双抢”这个词早已化成一种情愫融入骨髓,镌刻我的心灵深处。这种重体力的“双抢”,虽然曾让我有过心悸与惧怕,但也让我产生一种敬畏,它的艰辛与苦涩,给了我人生的隐忍、坚强与无畏。写到这里,我的耳边又在想起: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