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那略显迟到的桂花香气,如同一位优雅的使者,悠然自得地弥漫在古城的天空,为这条古巷添上一抹温馨而馥郁的韵味。我踏着悠闲自在的步伐,沐浴着丝丝秋雨,步入武昌红巷,感受着那份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交融。每一缕桂花清香似乎都在细语低吟,讲述着属于它的往昔与今朝,让整个空间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迷人气息。
随着缓缓步伐,一幢洋溢着晚清江南韵味的民居渐渐映入眼帘,其正门之上,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七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我跨过时空的长廊,穿越一条通往历史的隧道,近距离地触摸到了毛泽东同志在武汉那段波澜壮阔的生活与革命历程。
武汉,对于毛泽东同志而言,即是他生命中最柔软的情感之所系,也是他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之所在。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先后8次到过武汉。1918年8月,毛泽东与湖北的第一次邂逅。他率领一批新民学会会员从湖南长沙出发,在武汉短暂停留,转乘火车赴京,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在此,毛泽东与武汉党组织的核心人物陈潭秋、包惠僧等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党组织的发展与工人运动的推进策略。他积极参与领导了粤汉铁路武长段工人的罢工运动,并亲自主持召开了涵盖武汉徐家棚、长沙新河、岳州、株萍四处铁路工人俱乐部的代表会议,有力推动了粤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作为该总工会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出席了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的组建会议,并荣耀当选为主席。
为了深刻探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时年34岁的毛泽东,身着简朴的蓝布长衫,脚踏草鞋,手持雨伞,携带装满笔纸的布袋,毅然踏上了徒步考察的征程。在32天的时间里,他跨越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总计行程达700公里。在这段旅程中,毛泽东亲眼见证了农民们勇敢地打倒土豪、分配田地的壮丽景象,即便是寒冬时节,湘西的农村也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革命热潮。毛泽东满载着考察的收获返回武昌红巷,在昏黄的油灯下,他挥毫泼墨,仅用短短4天时间便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力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在大革命遭遇失败后,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历史性的“八七”会议在武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公开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著名论断,后成为党创建、领导和掌握人民武装并进行斗争的行动口号。
1926年11月,毛泽东抵达武汉,肩负起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重任。不久后,他的爱妻杨开慧携同母亲以及两个儿子,岸英与岸青,也来到了这个充满革命气息的地方。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为了革命事业,毛泽东常常奔波于各地,与家人聚少离多,生活充满了不确定与艰辛。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革命的洪流中,他们一家竟能在武汉这片热土上团聚整整8个月。这段时光,对于毛泽东和杨开慧而言,无疑是他们婚姻生活中最为温馨与美好的篇章。在这段珍贵的相聚日子里,他们共同经历了革命的洗礼,也享受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为彼此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在深刻领悟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毛泽东那宏大的家国情怀之后,我缓缓步出“毛泽东同志旧居”那扇意义非凡的大门,不由自主地驻足于门前的桂花树下,静默地站立了许久。那一刻,我似乎是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此挑灯夜战、为革命事业倾注全部心血与智慧的动人场景。这段历史的厚重与先烈的伟大精神,让我的内心激荡起久久不能平息的波澜,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感慨。
踏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这座以青砖灰瓦构建的历史建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倡议并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所在地。漫步其间,穿越时空的壁垒,耳畔隐约回荡起毛泽东同志亲自登台讲授《农民问题》时那铿锵有力、激情四溢的声音,眼前浮现出800多名满怀革命热情、求知若渴的学员们认真学习的身影。此时,一阵清风拂过,桂花的香气随风轻舞,悄然飘进展厅的每一个角落,似乎在以它独有的方式,低语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激情与奋斗,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份历史的沉淀与芬芳中,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深远意义与不朽价值。
毛泽东,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伟大人物,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著称于世,更是一位文采飞扬、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桂花以其高洁与芬芳,占据了尤为特殊的位置。在其脍炙人口的诗篇《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他巧妙地融入了“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一典故,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吴刚伐桂的美丽传说。在这句诗中,桂花酒不仅象征着珍稀与尊贵,更深层地寄托了毛泽东对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通过这一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描绘,毛泽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精神的无限缅怀与敬仰,让后人在品味这份诗意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敬仰与感动。
漫步途中,我有幸邂逅了几位来自武汉大学的学子。他们的言谈中流露出对历史深沉的感慨:“回想往昔,那般的艰苦环境,国内外局势又如此动荡不安,先辈们却毅然决然地在这里创办学校,传播革命真理,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与牺牲,真是难以想象!”几位学子的面容凝重而专注,正仔细地观察着、记录着眼前的一切。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珍视之情,深深地触动了我。不由自主地,我也拿出了手机,决定记录下这难忘且意义非凡的瞬间,让这份感动与思索得以永久保存。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庄严地矗立于红巷正中的繁华地段,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历史性地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党的纪律建设踏上了崭新的征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在这里,桂花的芬芳似乎更加馥郁,它们不仅装点着这片圣地,更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向每一位踏入纪念馆的访客传递着淡泊名利、清雅高洁的精神内涵,以它独有的幽香无声地颂扬着那段光辉岁月中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与不懈追求。
行至红巷的尽头,一座巍峨庄严的古城门映入眼帘,这便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武昌起义门旧址。此刻,不仅见证了武昌起义那震撼人心的胜利时刻,更是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历程中的一座不朽丰碑,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在这片承载着无数英雄故事的土地上,桂花的香气也被赋予了历史的深沉与庄重,它们轻轻飘散,与历史的沧桑感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氛围。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不禁对那些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先烈们心生无限敬仰,他们的精神如同这桂花之香,虽历经风雨,却历久弥新,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随着脚步的深入,我逐渐领略到小巷深处居民生活的悠然自得。在葱郁繁茂的桂花树下,一群老人正悠闲地围坐品茶,谈笑风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宁静。桂花的芬芳轻轻萦绕在他们周围,为这份温馨的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而巷里之间,孩子们欢笑着追逐嬉戏,他们的欢声笑语如同清脆的乐章,为这条历史悠久的古巷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不经意间,我踏入了一家小巧精致的店铺,店主以满腔的热情迎接了我,并热情地向我推介起当地的特色小吃。那诱人的香甜气息瞬间弥漫开来,令人回味无穷。此情此景,我不禁感慨万千。这宁静祥和、岁月静好的画面,不正是先烈们为之奋斗、心之所向的理想生活吗?他们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正是这份平凡而又珍贵的安宁与幸福。
在红巷,我深切地体验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同时,这里也是一条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创意街区,让人耳目一新。街道两旁的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从色彩斑斓的油画到细腻入微的摄影作品,再到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创意与灵感。我驻足在这些作品前,细细品味,感受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炽热热爱与对美的无尽追求。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诠释,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红巷,这条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街区,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红巷的桂花树上,我悠然漫步其间,这条虽不足千米,却满载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小巷,以其独有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正值桂花盛开的季节,花香四溢,在这芬芳中,我不仅嗅到了桂花的清甜,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强大力量。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痕迹上,每一缕花香都似乎在诉说着革命的故事,让人心生敬畏与感动。
当我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敬意离开这条古街巷时,武昌红巷这个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能吸入历史的厚重,每一寸土地都在低语着革命的传奇。桂花盛开时节的武昌红巷,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它将永远珍藏在我人生的篇章中,成为我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写于昙华林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