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01
分享

白兆山中觅李白

一个初夏,文友宋先生约我前往孝感安陆白兆山,这是我第三次来此山间。宋先生曾身居商业银行管理之职,更是一位才情横溢的文人雅士。由于他曾在安陆这片土地上耕耘数载,白兆山对他而言,承载着一份难以言喻的深情厚谊。而我,心中则满是对诗仙李白昔日行迹的深切向往与探寻之渴。

那天上午,时针悄然指向十点的刻度,我们一行三人缓缓靠近这座灵秀非凡的山。此刻,山间云雾缭绕,轻盈地升起,犹如一层薄纱轻轻覆盖于山林之上,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朦胧与梦幻。古老的树木挺拔参天,直插云霄,它们与缭绕的云雾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制出一幅幽邃而神秘的画卷。在这画卷最为隐秘的褶皱之中,似乎还藏匿着诗仙李白那不朽的灵魂,静静地诉说着千多年的往事与传奇。

穿越唐代,这片山水相依的圣地,李白曾以山峦为挚友,清泉为知己,诗篇为甘醇,酿造了一幕幕流传千古的佳话。如今,我们步行其间,他的身影,似乎依旧徘徊在山巅水畔,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一石每一水都铭记着他那超凡脱俗的诗意与豪情,让人不禁沉醉于那段被时间温柔以待的传奇之中。

白兆山,又名碧山,坐落于孝感市安陆的西北隅,恰处于大洪山余脉与江汉平原的交会之处,北依烟店镇之沉稳,西傍雷公镇之苍茫,南邻棠棣镇之秀美。其主峰巍峨挺立,海拔高达379米,蔚为壮观。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除了李白,还有诸如刘长卿、韩愈、杜牧、欧阳修、秦观等一众大师级人物,皆曾踏足这片灵秀之地,白兆山的青山绿水激发了他们无尽的创作灵感,孕育出众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诗仙李白曾在此“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段传奇经历不仅让安陆成为他的心灵归宿的第二故乡,他在此娶安陆许氏为妻,在白兆山隐居了10年,这座清奇古朴的山峦也成为孕育他诗才的摇篮。李白在这里或以文会友,或读书行吟于白兆寺、太白峰、桃花岩、绀珠泉、长庚书院等,在此写下了《山中问答》《蜀道难》《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百首不朽诗篇,在白兆山留下了18处遗址遗迹。这些佳作流传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也让白兆山的名字响彻中外。台湾著名导演凌峰在拍摄电视巨制《八千里路云和月》时,曾专程前来此地取景,以期捕捉那份跨越时空的诗意与美感。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访华团,亦多次踏上这片土地,寻觅李白的遗迹,探寻那份流传千年的文化韵味。

我们踏着历史的尘埃,缓缓步入白兆山那宽广而温暖的怀抱,仿佛是在追寻“诗仙”李白曾经留下的轻盈足迹。山间小径曲折蜿蜒,如同一条时间的细流,引领我们深入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两旁矗立的古树,枝叶繁茂,仿佛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低语,承载着李白那些不朽的诗篇。

在这静谧的山林之中,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听到那遥远而清晰的吟唱。那是《山中问答》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悠然自得,还是《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里“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的超凡脱俗?李白的诗句如同山间清风,拂过心田,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段辉煌的历史岁月之中,与诗仙共同品味那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

在不经意的漫步间,我们悄然来到了白兆寺的遗址前。宋先生轻声细语地介绍道:白兆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其鼎盛时期,寺庙规模宏大,前后共三层大殿,巍峨耸立,香火缭绕,人声鼎沸。李白在隐居安陆的岁月里,与这座古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即便到了民国年间,白兆寺依然保持着相当的规模,据史料记载,寺内共有九十九间房屋,只差一间便与皇宫的规制相媲美。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寺内特意修建了太白堂,堂中设有三座栩栩如生的泥塑巨像,居中而坐的是手执毛笔、神采飞扬的李白,右侧是手捧砚池、正专注磨墨的杨国忠,左侧则是毕恭毕敬地为李白脱靴的高力士。堂内墙壁上,镶嵌着一块清道光三年所立的“李翰林像”青石碑,碑文上端以阴刻立体字直书,下端则精细地阴刻着李白的肖像,栩栩如生。

步入寺前,只见两壁之上,嵌有明万历年间安陆文人何宇度书写的两块红石碑,分别镌刻着李白的《山中问答》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碑文字体工整,笔力遒劲,直书阴刻,尽显古朴之风。而寺门前的照壁上,则嵌有一块清代陈中龙所书的青石碑《重修白兆寺记》,碑文中提及李白“留岷山,出襄汉,适楚观云梦,娶于相国许氏,留三霜已去。其所赋诗,亦雪泥鸿爪耳。栖十余载,然后金銮召见供奉翰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白传奇一生的无尽感慨与敬仰。

当我们抵达李白读书台时,不禁为眼前这番景致所动容。这座读书台宛如一只静卧的灵龟,安然坐落于白兆寺遗址的南侧,其形东西延展,南北则略显狭窄,别有一番韵味。宋先生满怀兴致地提议道:“今日,我们何不在此效仿古人,静心研读一番?毕竟,这里曾是李白当年挑灯夜读、孜孜不倦的圣地。”

举目四望,只见读书台三面被连绵起伏的山峦所环抱,另一面则豁然开朗,直面幽深的山谷。登台而立,极目远眺,山光水色,泉声鸟语,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四周环境清幽雅致,远离尘嚣,确是一处理想的读书修身之所。在这里,似乎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氛围中,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李白一同感受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敬畏。

行至绀珠泉畔,宋先生以他那纯正的孝感话,缓缓向我们揭开了这汪清泉的神秘面纱。他言道:“绀珠泉,亦称‘万珠泉’,幽居于白兆山太白峰桃花岩之下左侧,是一处自然天成的碧水潭。其泉水色泽青绿,宛若深邃的宝石,而泉底则时常泛起连串如珠般晶莹的水泡,故而得名。此泉独特之处在于,即便天干地旱,亦不曾干涸,每隔一段时日,泉底便会神奇地涌现出一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仿佛无数明珠在水中轻舞,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日光与月色之下,这些气泡更是闪烁着金银般的光芒,耀眼夺目,美不胜收。”

据宋先生所述,当年李白在桃花岩苦读之时,日常饮食皆取自此泉之水。绀珠泉之水清冽甘甜,品质上乘,不仅是煮茶品茗的绝佳之选,更成为历代官府庆典时的必备之水。每至春节,附近村落的百姓们便会自发地将绀珠泉水送至府衙,以此祈求来年能够减免租赋,这一习俗流传甚广。而在城中,品尝绀珠泉水更是成为达官贵人们引以为傲的雅事,它不仅代表了身份的象征,更是对这份自然馈赠的珍视与敬仰。

在悠然的步伐中,我们渐渐感到一丝疲惫,于是择一处挺拔青松之下,悠然落座。宋先生凭借着他对此山的熟识,以及深厚的史学底蕴,开始向我们讲述起这片土地上关于李白的诸多传说,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首先指向了桃花岩西面的两座相连山峰,那便是“笔架山”。相传,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李白与几位挚友在白兆寺的庭院中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当一首佳作跃然纸上,李白兴奋之余,挥动手中之笔,那笔竟神奇地飞跃至笔架山之巅,从此,笔架山之名便流传开来,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

接着,宋先生又领我们领略了斗笠岩下的“白云泉”。此泉位于白兆山太白峰西麓,泉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终年流淌不息。周围奇石嶙峋,小径蜿蜒,树木葱郁,藤蔓缠绕,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相传李白常至此游玩,历代文人亦在此岩壁上留下题刻,以表达对这片山水美景的赞美和对李白的敬仰。现存的三处完整题刻,跨越了北宋、明、清三个朝代,书法各具特色,刻工精湛,字迹清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1992年,斗笠岩摩崖题刻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远处,便是“李白洗脚塘”。它位于白兆寺西侧约五百米处,呈椭圆形,长十五米,宽八米,池水清澈见底,四周绿树成荫,为李白出山后洗脚上马之处,故而得名。

再向南行约二百米,便可见到“李白洗笔池”。这是一处自然形成的石池,长宽各四米,深两米,池水常年不涸,碧绿如墨,清澈见底。相传,原本此处只是一小池,并无泉眼,后因李白常在此涮笔洗墨,笔力所至,石块裂开,泉水自涌而出。当地人深信,饮用此泉水能使人聪慧敏捷,因此,旧时家中有学童者,常来此挑水洗笔池之水,以期助力学业进步。

更有太白林,静候于白兆寺以南1.5公里之处,这片林地不仅是李白昔日游憩休憩之所,也是他前往岳父府邸的必经之路。此地绿草如茵,绵软如毡,古柏参天,郁郁葱葱,因此得名“太白林”,寓意着诗仙李白留下的不朽足迹与自然风光的和谐共生。时光流转至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冬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人们在太白林中竖立了一块青石碑,上面镌刻着“翰林李白旧游处”几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悠远的历史。同时,还设置了石质下马桩等纪念物,以此表达对李白无尽的敬仰与缅怀。这些纪念物的存在,不仅让后人得以窥见李白当年的风采,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这片林地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在此地,我们还聆听了数个有关李白饶有趣味的传说,其中两则尤为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一则关于白云泉的传说。据传,李白寓居白兆山期间,每日必佩龙泉宝剑,攀至山顶,迎接晨曦,观赏朝霞之美。某日,正当他在山顶舞剑吟诗,天际原本如火燃烧的朝阳与万道红霞,忽而被乌云遮蔽,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不期而至。李白急忙下山避雨,却在途中被一块巨石绊倒。慌乱间,他将龙泉宝剑插入地面,剑尖深深嵌入岩石之中。当他奋力拔剑而出时,奇迹发生了,剑插入之处,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瞬间风停雨歇。此后,山脚下的农人利用这股清泉灌溉农田,庄稼年年丰收,果实累累;而饮用此泉水的人们,也显得格外年轻健壮。自此,历代官员与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游览品味这神奇的泉水。

另一传说,则是关于“下马桩”的故事。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意气风发的李白怀揣宝剑,辞别亲人,远游至安陆,寓居于白兆山桃花岩下的白兆寺内,寒窗苦读,饮酒赋诗。不久,他与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国师的孙女许氏结缘。许小姐身为相门之后,性情温婉,才华横溢。安州的官员百姓皆称赞李白与许氏为才子佳人,天作之合。为了从大自然中汲取诗歌的灵感,李白每日黎明即起,外出游历。每当夕阳西下,贤惠的许氏夫人总是前往冲口迎接,替丈夫牵马。一日,许氏夫人又在冲口等候,不久便见丈夫骑马归来,满面春风。夫人猜想丈夫定有新作,便迎上前去,笑问道:“你又写了什么好诗?先念给我听听吧。”李白在马背上望着夫人,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昔为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吟毕,他得意地望向夫人。然而,夫人听后只是微微一笑,说:“我以为是什么新奇之作,原来不过是拾人牙慧。”李白一听,心中不服,急忙下马拦住夫人问:“难道你见过比这更新奇的诗句?”许氏夫人抿嘴一笑,说:“你若不服,我们打个赌如何?”李白眉宇间透出豪气,大笑说:“有何不敢?”许氏夫人问:“如何赌?”李白指着身旁的一根石桩说:“我若输了,便甘拜下风,每日回来,至此下马步行回家。”许氏夫人说:“我若输了,便一年三百六十天,日日至此接你。”李白催促夫人说:“快把你的新奇之作拿出来吧。”许氏夫人从容吟出武则天的诗句:“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吟罢,径自将缰绳递给李白说:“你自己牵着吧!”李白顿时呆立当场,满脸通红,内心已认输。他对夫人说:“我只知你面若桃花,却不知你才华横溢,安陆的女子竟如此不凡,可见此地真是人杰地灵啊!”自此以后,李白每至此石桩前便下马步行回家。后人因此将这根石桩命名为“下马桩”。

追随李白的步履,聆听这些流传于民间的传奇故事,我们仿佛化身为穿越时空的旅人,与诗仙李白并肩徜徉在这片洋溢着浓郁诗意的广袤土地,深切感受着那份历经千年风霜,而依旧熠熠生辉的文化底蕴,以及那份深邃而厚重的人文情感。

2024年10月30日(星期三)

写于黄州赤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