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乡,黄昏的色彩开始笼罩村落,沉浸在《风居住的街道》的钢琴与二胡合奏的忧伤里,想起故乡,此刻,春天已临近,风开始狂吹故乡。
风吹过山野,吹疼一朵花的心事
这个春天,已经是滇中大地连续三年干旱的第三个春天了,故乡芦头坝很干燥,水库干涸,河流断流,一条条河流消失,但故乡的风依旧刮得很凶,风急速地刮过大地,大地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那些原本存留在纸上的影像,都被风掏空了灵魂。
那些迎接早春的花朵,次第开放,而芦头坝最显眼的,还是土林周围山坳里那些粉红的桃花,一片片纯粹的粉色,在苍凉的土林颜色的衬托下,显得异常醒目。这个春天,风吹不走山坳里的桃花,这些粉红的精灵,多少带给芦头坝人一些心灵的慰藉。
牧羊人赶着一群黑山羊,那些羊群像一只只缓缓移动的蜗牛,吸附在土包上,贪婪地啃食着春天绽放的白刺花,这是春天馈赠给羊群的新鲜美餐。牧羊人无精打采地打着瞌睡,他已经厌倦了这种没有草地的牧羊生活,让自己的羊群专门吃春天的花,就像是一只蜂王领着一群蜜蜂去偷吃别人的蜜糖一样,总有着做贼心虚的感觉。这个干旱年月,春天馈赠给芦头坝的本来就很少,自己的羊群还那样肆无忌惮地啃食早春的花朵,这多少是有些愧疚的。
田野里,风一马平川地吹,那些麦子、蚕豆、油菜花都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养蜂人今年没有到故乡安营扎寨,而转移到别处,他们都说故乡芦头坝的风太大,把采花的蜜蜂吹得找不到回家的路。
风吹过沙滩,吹疼一粒沙的渴望
每一滴渴死的水,都是一粒沙。我喜欢的诗人樊忠慰这样写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故乡沙滩的一粒粒的沙,被大风吹起,一粒粒被吹向远处,那些沙子是多么的渴望,居住在故乡宽阔的河滩上,但水滴一天天减少,没有了凝聚,没有了根。就像那些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计的亲人,他们也想留在故乡,但一天天的劳苦,并没有缓减生存压力的重负。
一粒沙的逃离,就像一个人的逃离。
故乡的风啊,你能否刮得轻一些,那些沙滩上的沙子,越吹越少。断流的河流上,已经像动物的巢穴一样挖出一个个巨大的沙坑,如果你再把那些沙吹走,芦头坝的渴就将万劫不复。
如果说渴就是一种意志力的较量,那么芦头坝空旷的沙滩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草,东一蓬,西一株,在这个干旱的季节里昭示着一种坚强,让希望的种子安顿躁动的灵魂。风吹过沙滩,一粒粒水滴变成沙,在大地上哭泣。
风吹过村庄,吹疼年轻人回乡的心情
年的气息已经淡去,正午,风吹过村庄,村口的路旁,一群群年轻人拥挤着上车,他们都是村庄里的主人,这里有村庄给予他们的水田、旱田、菜园、山坡地、房屋,但他们几乎不回家,觉得村庄给予的太少,村庄的一切显得无足轻重。
他们被风吹走了,吹到遥远的异地。
他们在城市里没有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但他们心安理得地在城市一呆就是几年,即便在城里过着低三下四的生活也不愿回到家。他们说白了就是一群乡村过客,乡村把这些人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儿喂养成一个体格健壮的成人,他们反口说故乡的贫穷。
过年了,这些回乡的人啊,带着自己的难言的隐痛,带着侥幸赚钱的欣慰,带着异地的手机号码,带着城市的某次艳遇,带着被人欺负后留下的伤疤,带着被城市异化的心灵……
大老远从异乡坐飞机、乘火车、坐班车,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回来,有的甚至到除夕之夜才匆匆忙忙地赶到村庄,像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趁着夜黑风高,回到家看一眼风烛残年的老人。
夜里风大,老人对自己的儿子说,儿啊,今年么你就不要再出去了,你可知道,你不在家,我们连养肥的年猪都杀不倒,我们年老风湿病重,连挑水都是跛着脚,有时候村里有人去去世,出殡那天,抬人的都找不够。你们一茬茬年轻人到外地混着有啥意思啊?
儿子不语。
他知道村庄的疼,也是自己的疼。
风吹过小学校,吹疼孩子敏感的神经
春天开学的小学校,冷清,没有城里的学校开学那样热闹,有家长接送。一排孩子被老师逮在门外站着,他们在风里就像一株株瘦弱的草,稍有不慎,就会被风吹倒。他们不能进教室的原因,就是在这个春天里玩得太开心,他们去春日阳光下的河滩上倒立,去土林里捉迷藏,去水库边玩泥巴,去油菜花地里捉蝴蝶,去木棉花树上摘花……他们什么都做,就是没有做作业,这是这个春天里这群孩子犯下的最大错误。
老师的罚站,对他们来说是春天里一次无言的诉说,他们想说,但不敢。
老师布置的假期作文是《感恩父母》。
风依旧在吹,一群孩子在风中握紧铅笔,快速地写着内心的心事,一个孩子在作文本上写下:
“这段时间悲伤太多,老家的大门被风吹得更加倾斜,爷爷脚疼的那段时间猪被饿得像一张会行走的纸,想妈妈的时候接到电话我就泪流雨下,我一年四季只有在过春节这四五天才能见得到父母,我不知道该怎样感恩父母……”
另一个孩子的作文本被风吹翻了一页,作文里写道:
“父母是爱我的,但我不知道父母在城市里干什么工作,我和妹妹夜里害怕风吹枇杷树发出的声音,害怕放学回到家里空荡荡的寂静,害怕家长会上没有人替我去开会而被老师批评……”
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天,村庄的孩子们在教室外被风吹了一整个下午,皲裂的小手握紧铅笔,抒写着一个个留守儿童内心最温暖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