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嗜酒是出了名的,可以说他的大半生是一路酒一路诗,因而开创了大唐豪放派诗歌的半壁江山,然而三百八十多年后的李清照也是毫不逊色的,这不仅在于她同样经常把酒言欢,更因为她奠定了宋代婉约派诗词的地位。
早期的李清照是幸运的,有父母给她营造的快乐氛围,衣食无忧的她可以在自己的诗词天地里一回回自由驰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她和闺蜜贪玩忘了时间,夜里归航走差道的事,从词句里不难看出她的悠闲和俏皮。这个时候的李清照词风婉约,一股雅洁清新之风迎面扑来。
她的开心一直延续到婚后,由少女到少妇,这并不是说她有婚姻自由,古代女子即便拼死抗争也很难挣脱媒妁之言的禁锢,李清照的婚姻同样是由父亲早早就指定的。所幸她遇到的未来老公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好和自己高度匹配,因而结了婚的这位李氏女照旧开心,这也同样能从她的词句里看出来。夫妻之间畅所欲言,真的做到了举案齐眉。如果不是后来金军南侵,国家时局发生动荡,说不定就会成为白头偕老的神仙眷侣。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迁的路程是颠沛流离的,可这并不妨碍李清照诗词连篇,国虽不国,但家还在,老公还守着自己,这比什么都好,苦中作乐一样开心。
从李清照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她真的对酒很钟情,虽然比不得李白“斗酒诗百篇”,但也浅斟薄饮也是不在话下的。她可以自斟自饮,“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饮而适度才能有惊奇的发现,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李清照。她还可以与众共饮,“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足见她多么欢喜!可以想到,如果是男儿身,李清照一定舞剑助兴了吧。久离故乡,又加上诸事烦心,难免就会举杯浇愁,也就理解她为什么写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幸好有老朋友来了,当然更是缺不得酒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曲终人散,终究是醉了,就连梦里也是酒意浓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别以为李清照嗜酒成性,酒不过是一个幌子,是宣泄郁闷的最好方式。特别是老公死了以后,形单影只的李清照更加品到了生活的苦涩。有一首《一剪梅》委婉而形象的表达了她的深深幽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句里满满都是对亡夫的思念,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人不是酗酒,只是排解不开离愁别绪罢了,词句一首首的醉,作者却十分清醒。同是写酒,辛弃疾更是豪放不羁“醉里挑灯看剑”,散尽家财募集兵士抗金,把为国分忧看做豪放的词……李清照没有像辛弃疾一样挥斥方遒,但这并不是说她不爱国,只是她把无尽的爱国之情溶于一阙阙诗词里了。无酒不成诗,酒词成就了别样的李清照。
一杯清盏邀明月,李清照之所以能成为婉约派代表,和她对生活的际遇有很大关系。前期无忧无虑后期苦闷抑郁,强烈的反差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国事家务李清照无力改变,但她有明月相伴,使得李清照走过了无数生活的泥沼。
我猜不出李清照举杯邀明月的心情,但我可以拍着胸脯这样说:明月就是她的信念!不信你看,她放下的酒杯中正晃荡着一轮明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