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永明的头像

陈永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29
分享

有一个地方叫马楠

有一个地方叫马楠

□陈永明

       磅礴乌蒙高原,蜿蜒金沙江畔,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那就是马楠。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每一个地方都是有故事的,只要你善于聆听。那是因为,在我心里,马楠始终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和诗情不断的,马楠“兴隆”是众望所归而又实至名归的。

马楠很出名,过去、现在都如此。


       1.过去的马楠,因她曾经的贫穷落后而出名。


从我记事时起,马楠给我的印象,便是深入骨髓的。

马楠的历史是久远的。百多年前系原始森林,光绪二年(1876)有个名叫袁英亮的外地人搬来此地居住,开一马店,用木桩拦马而得名“马栏”,又以谐音雅化成“马楠”。嘉庆《永善县志》上,已有杨利箐、冷水孔等村庄的记载。马楠地区两百年前开始有人居住,大人们曾讲过,茫茫的原始森林中还常有虎豹出没,若干年前,马楠山曾是满山的针叶林、阔叶林,还主产楠木、华竹和杉,故古名杉树林。也就有了今天那首《杉木林》之歌。

马楠的贫穷落后,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马楠于1958年建乡,是全省著名的高寒民族贫困乡。地处五莲峰山脉中段脊梁上,海拔2700米以上的山脉有大板厂山、十八坪老林、尖山纱帽顶、水山、龙头山、狮子山等,主要河流有冷水河、老厂坪河、兴隆河和大河沟等。海拔1323米—3020米,年平均气温12℃,典型的立体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地形分为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和2200米以下的高二半山区两个部分。现全乡有6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其中马楠、虹口、坪厂“上三村”海拔高度在2200—3020米,有12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66.5%,地形较为平缓;兴隆、桃山、冷水“下三村”海拔高度在1300—2200米之间,有20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33.5%,坡度较高海拔的3个村要大。90年代中期,全乡贫困面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91.6%,直到2002年末尚有1960户9817人未脱贫,占总人口的74.33%,农民人均有粮仅20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46元,比绝对贫困线625元低279元。粮食作物和家庭经济来源都非常单一,高寒地带的“上三村”主产马铃薯、荞子、燕麦,单产低,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牲畜;二半山区的“下三村”主产玉米、马铃薯、豆类和少量稻谷,是全乡的粮食主产区,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售牲畜、粮食和少量的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自然条件差、生存条件恶劣,可见一斑。

让人终身难忘、感慨颇多的是,27年前,也就是1994年11月17日的下午,当年在云南日报当记者的作家、诗人段瑞秋老师,随省委宣传部《支部生活》杂志社的谢红老师到昭通采访时,便走进特困的马楠山,饱含深情地记录了马楠当时极度贫困的现状。段瑞秋老师写下过《王美秀、烧洋芋和荞麦饭》那组让人泪目的文章。正如文章所说的,“马楠山的地名,不难看出它源于楠木这种贵重的物产。那些在时间的风雨中自在飘扬的叶片衰落又新长,树干逐年壮大而挺拔。被选中的楠木在斧砍刀劈的声响中发出最后的叫喊倒在地上,让一群乡村野夫费尽心力拖动至某个利于滑落的山口。楠木飞身而下,冲进金沙江滚滚激流,又在某处预设的河湾或码头被打捞,晾干后运往京都。”“当曾经遐迩闻名的马楠乡马楠社、高湾社出现在视野之中,我不得不承认,它们曾经的荣华仿佛是不真切的梦境与传说。我们看到的房屋低矮简陋,像几片破旧的油毡随意扔在一片光秃秃的山坡。它们周围的山冈长着几寸稀疏的杂草,就连一棵小树都没有见到。村里供销社的售货员说,这里的群众生活太苦,买盐是一两二两的买,一两盐才四分钱!”

当年三十出头的王美秀,不知道北京、不知道昆明,听说过“永善”但没去过。在马楠,不说“富”或者“不富”,只说“有”或者“没有”。当时的王美秀家,在高湾社算得上“有”的人家。然而,段瑞秋老师在笔记本上记录的她家的全部财产却是,“破边铁锅两口;大小铝锅3口;搪瓷和锑盆3个;铝壶一把;石磨一盘;缺口饭碗7个;小木凳4个;长凳一条;破旧棉絮两床,无床、无桌子;小马一匹;生猪两头、羊10只。屋角,全家当季食物——洋芋一堆。”

段瑞秋老师在石碉社的老会计朱明全家,采访“是否有脱贫致富的先进经验和带头人物”时,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惊诧的。“老会计家里全部家当不值50元钱,3个孩子因为家庭穷困从未进过学校。这里没有通电,靠油灯和松明照亮暗淡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电视机、录音机。唯一的现代痕迹,是当时24岁的青年杨志成开办的一间小诊所和他桌上那个半导体收音机。这里的人们,经历着严峻的自然考验:暴雨、冰雹、缺水、缺柴、缺食物。贫瘠的山地里,只能种植洋芋和苞谷。”

时隔27年,重读段瑞秋老师的《王美秀、烧洋芋和荞麦饭》、重回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依旧会让人泪目。利用周末,我再次来到马楠,对当年的石碉、高湾进行回访,总算弄清了王美秀、老会计朱明全、开诊所的杨志成医生他们的近况,也算是给段老师一个“交代”。当年段老师文中提到的三个人中,可惜后来一直居住在高湾的王美秀已经走了十五、六年了,他的大儿子如今在大关县公安部门工作,大女儿嫁到了现在的溪洛渡街道新拉村花秋坪我的老家,二女儿也在四川资阳安了家,小儿子在外务工;搬去思茅大地山茶厂的老会计朱明全十多年前也就不在了。当年在老马楠街上“开诊所”的杨志成,老家是老铁厂的,1997年随第一批跨地州异地搬迁到思茅后,在倚像镇下寨村一碗水村民小组落了户,当年便得到了永善县驻思办、昭通市扶贫办给予的重点户帮扶创业金支持,除了种茶还在倚像镇开了一家叫“普洱燕城苗民店”的杂货店,他和老婆在镇上守店,经营民族用品,继续传承他的“苗医苗药”。在杨志成的“一碗水苗寨•杨氏庄园”,门口,他还树了一面大大的“异地扶贫20周年创业纪念(1997.1.6—2017.1.8)”纪念墙,感谢永善县驻思办、昭通市扶贫办给予的帮扶创业支持,表达自己一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情。杨志成还发来信息留言说,“苗族贫穷落后的历史延续了几千年,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告别了茅草屋、土墙房,生活创历史新高,是里程碑式的转折,这样的生活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大儿子在普洱中学教高中,女儿在昆明一家幼儿园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美满幸福。这是后话。

马楠的疼痛,不仅仅是这些。

段瑞秋老师到马楠采访6年后,也就是2000年的11月,省委办公厅派驻马楠乡挂钩扶贫担任科技副乡长、曾获第六届“汉语贡献奖”的已故作家孙世祥,在马楠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便跑遍了全乡各村、社,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采访。2008年4月5日至30日期间,孙副乡长到县档案馆,查阅建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马楠扶贫的有关资料,以及县政府、县人委、马楠乡三个全宗档案310卷,积累数百万字的资料、写了15万字的笔记,在向省委办公厅递交《马楠情况汇报》《半世纪扶贫的经验教训》《马楠乡素质性贫困调研报告》等深度调查的同时,还完成了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的报告文学《百年马楠》。从那时开始,马楠便在世人的关注和高层的决策中,开始走进了世人的视野,也开始挣扎着走出贫困。

其实,我也没完整地读完孙世祥的《百年马楠》,但他在创作过程中那些零星的片段我读过,是因为乡镇上打印比较困难,当时我在县委机要局工作,党办系统上下级工作关系曾经认识,也就给了孙世祥创作中力所能及的帮助,按安办公室主任吩咐,我带他到县委招待所一个熟人小刘开的打字复印店接洽,孙副乡长的稿子就请她家帮忙打印。这样,孙世祥隔不了十天半月便送一扎手稿过去,也是这个间歇,偶尔遇到时看过,包括他的调研报告。说实话,当时孙世祥在调研采访创作《百年马楠》乃至后来的小说《乡长》时,由于所处角度不同、不同层面的认同感不尽相同,从场面上来讲,鲜有一些“固执偏见、揭短添乱”的微词,也是不太受人待见的。虽同为“文学爱好者”,其“执著、认真”让人钦佩,微妙之中我们的交往也就没有“过从甚密”过。令人欣慰的是,孙世祥的功夫和心血是没有白费的,他的“好事”最终得到了认同,他的报告文学《百年马楠》通过官方渠道得到了认可。据说《百年马楠》的封底上,还有马楠乡人代会“顺利通过”的字样。这是一种何等艰难痛苦的创作。

作家雷平阳称,“《百年马楠》是一本‘光阴之书、呕血之作、底层人的搏击史’,它代表了这片山国的意志,有着人的空想。”2007年12月,雷平阳老师在《马楠山废墟》中写道:“马楠山的废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搬迁的苗人留下的残垣断壁;另一方面是指诗人孙世祥生前留在那儿、至尽仍魂魄不散的小小天国。两种废墟如此亲密地胶着、互融,想一只鹰飞着的两只翅膀,充满了矛盾,却又有着一样的方向。当它们各自分开,作为曾经飘着炊烟、跑着黑猪、睡着白羊、叫着花鸡的土坯房,这些散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废墟,他们是生活的见证。寒风剔剥着一座座高山,也顺便在一堵堵墙体中寻找着本就不多的、而今已散光了的人的温度。最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缺氧、缺粮、缺阳光,像神话似的,每每言及那儿的人,我们都只能依靠想象,说他们在山峦之间燃烧,有着自焚的性质;而当他们用尽储存在体内的热量,黑色的夜晚便占有了草根、矿石和一再升高的河床。在那大雪封山的冬天,羊羔碰墙自杀、飞鸟自行断翅、稀少的灌木甘心于被雪埋葬……唯有记忆最可靠,记忆出现在羊毛毡裹紧了的躯体中,它呈现出的是另一种形态:虚无的手,想抓住飘走的云。而作为另一种废墟,我一直无法设想诗人孙世祥,当他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走遍马楠山的每一个村庄,他是怀着怎样的力量写作《百年马楠》的,他凭什么相信马楠山有着光明的未来并愿意为之上下奔走,直到把自己彻底消耗?!”

回到现实中的马楠,不得不提的还有石灰窑。这诸多历史的记载里,马楠村的石灰窑就是一个见证和记录马楠前世今生的佐证。在马楠,类似石灰窑这种苗家山寨的影子可谓无处不在。石灰窑的过去,就是马楠贫困的记忆。据说很早以前,马楠山上曾经是茂密的森林,以楠木、杉木为主,也便有了“楠木进京”的故事和“杉木林”的传说。还说大跃进年代,这里大炼钢铁、烧石灰,留下了今天的“石灰窑”。印象中的马楠石灰窑,就是一个原始、落后,晦涩、凄冷的“苗寨”:荒草中零零星星、杂乱无章生长着“千脚落地”、禁不住风吹日晒和雨淋的茅草棚,几十户苗族群众就住在这样的窝棚里,常年靠种植荞子、洋芋艰难地生存……那年月,不仅仅石灰窑寨子,就连村委会所在地的老马楠,还有虹口、坪厂上三村如此,兴隆、桃山、冷水下三村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永善、昭通乃至云南,马楠都是以“高寒”、“偏远”、“贫穷”、“落后”而出名的地方,也成了一张“贫困”的名片和马楠的代名词。以至于“马楠”比“永善”的名气更大、知晓的人更多。当然,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那以后,声名在外的马楠,与全省贫困山区一样,开始受到上级政府层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那以后,作为“已经丧失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地方,马楠有幸成为云南第一个跨地州转移的迁出地,从1997年到2002年底共跨地州转移贫困人口971户、4180人,占昭通跨地州转移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口的五成。2003年10月,昭通再次实施跨地州转移贫困人口297户1097人,其中马楠乡有22户93人,占昭通转移农户的7.4%、人数的8.5%。马楠作为政府规划的异地搬迁扶贫开发重点迁出地,到2003年10月共搬迁出993户4273人,90%是马楠、虹口和坪厂三个高寒山区村的农户。

那以后,马楠乡政府驻地也搬迁到了兴隆。跨地州外迁的群众有了他们自己的新生活,他们的故乡也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未来。

零零总总,马楠不出名都不行。而这种出名的方式,是一种带着疼痛的悲歌似的“出名”。


2.今天的马楠,因厚重的历史和民俗传统文化而闻名。


“神奇昭通,有如歌的马楠/她的美丽让人百看不厌/磅礴乌蒙,有浪漫的马楠/她的神奇让人留恋忘返//马楠山云雾缭绕/金沙江绿水缠绵/云上草原如诗如画/万亩草场牛羊满山//花山节精彩连连/斗牛场激情飞旋/剌绣蜡染名扬四海/芦笙歌舞醉人心田//啊马楠,美丽的马楠/人间仙境,景冠云南/啊马楠,神奇的马楠/世外桃源,如梦如幻//让我们心手相牵/相约在云上草原/让我们相会来年/等你在浪漫马楠……”这是我和北京作家董宪瑞老师以马楠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自然地理为背景,为马楠创作的一首歌词《等你在浪漫马楠》。

马楠作为苗族彝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汉族多为江西籍,清乾隆以后迁入;彝族是土著民族,据说现在兴隆、桃山的彝族,多是百年前因战乱到四川再迁入云南;马楠苗族1912年前后由贵州威宁等地迁入,多居住于马楠羊槽、石碉、虹口。他们在传承发展和丰富地方民族文化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走进马楠,我们对“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脉,是生生不息的见证”有了更深的理解。民族是靠文化维系着的人们共同体,各民族文化具有特有性、共有性、稳定性和完整性。2021年上半年,我在兴隆社区“万名人才兴万村”帮扶中,对马楠民族民间文化作过一些了解和调研,以苗族彝族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很丰富的,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文史类有彝族史书《彝族指路经》、传统道德教育经《玛木特依》以及民间谚语等,彝族毕摩经书、毕摩音乐、毕摩绘画、毕摩特技以及彝族各家支谱系,彝族火的图腾、酒文化等;歌舞类有彝族古歌、酒歌、哭嫁歌、迎亲歌、原生态歌曲、彝族达体舞、月琴歌舞、丧葬歌舞,苗族古歌、酒歌、飞歌、芦笙歌舞等;节日类有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花山节等;服饰类有彝族服饰,苗族服饰、蜡染、刺绣等;食品类有彝族砣砣肉、烤乳猪、冻肉、杂酒、燕麦炒面,苗族羊角酒等。还有婚丧嫁娶、待客礼仪、医药医术等等。在马楠,桃山、兴隆的彝族婚俗、丧葬歌舞以及部分彝族、苗族民歌等,还具有首创性、独创性、唯一性,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承开发价值。

在马楠,有苗族的地方,就有动听的芦笙音乐,有奔放的芦笙舞蹈。百年踩一山,一山踩千年。飞歌田埂上,游走李树脚。苗族善歌舞,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走进苗家山寨,苗寨的一山一水都是一支支优美的舞蹈,苗寨的一草一木都是一曲曲扣人心弦的山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苗族的“花山节”像汉族传统的春节一样隆重、热闹。相约于马楠山,与苗族同胞一道,欢度苗族的盛大节日。作为“芦笙歌舞之乡”的马楠,花山节是不得不去的节日。每逢花山节,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身着艳丽的“花衣”,吹芦笙唢呐、跳芦笙舞、对苗家山歌,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斗牛场上,人头攒动,险象环生;穿花衣赛场,蜡染刺绣,如彩蝶翻飞;穿针、接麻,苗家姑娘心静如水。射弩、赛马、滑草、露营等体验,让人不亦乐乎,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火把节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家多美酒、美酒敬宾朋。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穿盛装、点火把、斗牛摔跤,唱情歌、弹月琴、看赛马。傍晚,毕摩寨旁,菩提树下,人们成群结队举着火把遍游山野,漫山遍野的火把,像天上的星星散落人间。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舞,唱起具有彝家独特情调的歌谣。古老的习俗与当代的情趣、原始的文明与时尚的生活,和谐、浑然一体。其乐融融的节日气氛,给神奇的山川、古老的大地涂上浓浓的、热烈的喜庆色彩。火的世界,歌舞的海洋。一曲火火的歌谣,一场彝家山寨胜似过年的盛宴。

山高天蓝,风清云淡,如仙似幻的生活环境,使马楠苗族同胞倾向于用象征着梦想和纯洁的蓝白两色,描绘和表达自己质朴善良简单的生活方式,同时赋予了马楠蜡染以“布艺上的青花瓷”之称,马楠也因此被誉为云南省“蜡染刺绣”之乡。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用传承千年的苗家非遗文化布艺技巧,采取用火麻、绵花和羊毛捻结成线的方式自织自衣,把对美好生活的憧景和祈愿体现在布艺品上,使得马楠蜡染、刺绣等苗族布艺品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延续。马楠蜡染图案丰富多彩,民族风情图案想象力异常大胆,简练传神,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以朴素的生活积累,蜡刀蘸熔蜡,心之所至,随手而画,粗旷的民族风情画风,展现了马楠苗族同胞质朴的现实生活和苗家风情。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古典图案是苗族祖先传袭而来,图案的形制、大小、数目及排列位置等,均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因人因地而改变,图案制作要求更为严格和精细,细节之处的线条有的细如发丝,且无明显接痕,对制作勾画的蜡刀尤为讲究,刀尖可与绣花针尖相比,制作出的蜡染布艺产品显得典雅细腻、庄重精美。

马楠的山山水水,养育了苗族彝族古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热情奔放的歌舞,传承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演绎了经久不衰的民俗文化。放歌马楠山,翩翩起舞的苗家姑娘,能歌善舞的彝家妹子,吹奏芦笙的苗族小伙,手把唢呐的彝家阿哥,以轻盈、粗犷的舞姿诠释生活的激情,用力量与柔美雕琢民族的图腾,演绎原生态的苗乡彝寨那些生生不息的、不老的故事。

苗家的歌、彝家的酒、汉家的情。云上草原、浪漫马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一家亲,并蒂香满园,书写的是一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新版的史诗,唱响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绚丽的赞歌。

走进马楠,苗族古歌就是一段历史,月琴歌舞就是一张名片,蜡染刺绣、毕摩文化就是是一段文明,民族民间文化体现的就是一种精神。


3.当下的马楠,需要借助文化传播力的影响而扬名。


十年前的2011年,《散文选刊》(中旬刊)第2期曾在“图文视窗”前插“笔行游记人阅风景”栏目,选发过我的散文《醉在苗家山寨》,图文并茂、彩版印刷,那篇文章被作为散文核心期刊的《散文选刊》推介,多多少少让马楠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在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年,又在《散文选刊》(原创版)第6期选载,之后先后在《遵义日报》《云南日报》《中国三峡》等报刊发表,2016年被选入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着力培养青少年的读写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人道情怀的综合性期刊《课外阅读》第4期。2020年采写的反映石灰窑苗族寨子变迁的散文《石灰窑的嬗变》在《昭通日报》发表后,报社列为深度报道在年度通讯员好作品评选中,2021年11月在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昭通日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有奖征文比赛中,从600余篇稿件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这并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多娴熟、漂亮,重要的是社会层面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度高、对苗家文化的那份厚重感和多姿多彩民风民俗,对应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生活的需求。

由此可见,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视的,特别是网络时代。文化采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方式。记忆中,县文联组织的马楠文化采风活动不下于四、五次了。2015年举办“云上草原•浪漫马楠”、“我和马楠有个约定”文化采风,2016年举办“梦幻马楠”文化采风,2017年举办“相约小石林”文化采风,2018举办“美丽乡村•云上马楠”文化采风。2021年历时2天的“感悟浪漫马楠·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文化采风活动,是在马楠时间最长、人员最多、点位最多的一次,目的在于发挥好“人才兴村”智力优势,助力马楠民族民间文化旅游宣传工作,挖掘马楠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展示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推动“三个示范区”建设,以及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等方面的成效,讲好马楠故事,展示“云上草原·浪漫马楠”的风采,让更多的人了解马楠、关注马楠、推介马楠,营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环境。冲着民族民间文化和乡村文化旅游这个命题,我有幸随县上组织的一大帮文化人,再次走进了马楠。

两天的时间里,20多名文艺家走进桃山粑粑安置点、兴隆春天坪安置点、炭山湾少数民族村寨,马楠村石灰窑苗族村寨、羊槽、高坎子大转弯观景台、云上草原露营基地、老铁厂、洋芋坪安置点、永善游击队活动地、蜡染传习所等地方调研采访,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

老铁厂,是马楠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一核八区四村”中、以“民族文化体验、特色村寨旅游”为主题的四个特色村寨之一。我先后多次到过老铁厂,感受到的是老铁厂的“前世今生”和日新月异。这些,在村口那间不大的“村史室”里便可以找到答案。

这次主题文化采风,我是第五次走进老铁厂苗族特色寨子。那天,天气不太好,从乡政府驻地兴隆,到马楠村委会也就是羊槽,经云上草原露营基地、羊洞子、草原核心区、白草坪到老铁厂,中途许多可以驻足的点,都临时取消了。比如,后来的冷水小石林、井风口、欧家湾、鹿子塘、还有虹口村等,穿越雾蒙蒙的高山草场直奔了老铁厂。

还是在那个世外桃源般、我认为是“半山村子半湾水”的寨子里,还是在那古歌悠远、羊角酒香的花径小道,还是在马楠村委会副主任、老社长王继祥暖和的家……感受的不仅仅是山村小景的闲适幽静,苗家人的纯朴、热情,还有那“人在景中、景在心中”的惬意。

夜宿老铁厂,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体验。细雨潇潇、薄雾蒙蒙、灯火朦胧,晚景中的老铁厂更显出一份迷幻的神秘感。在王继祥和他兄弟的家里,大家围着大大的回风炉桌,就着简单而丰盛的农家菜,品味生活、论诗作对。淳朴得一脸笑意、无话可说的主人家王继祥,手捧羊角,逐一献酒,一桌人敬完,他也豪爽地干完满满的一羊角酒。乡文化站的朱显光老师是我老家新拉同一个村民小组的,能歌善舞、开朗健谈的朱老师也没落下,依照苗家的礼仪、照着主人家的流程也敬了一转羊角酒。在朱老师的催促下,寨子里会唱苗族古歌的张国亮赶过来为大家献艺。据说,寨子里会唱苗族古歌的人不多,张国亮是唱得比较好的一个,算是一个传承人。苗族古歌又称“苗族史诗”,大意是讲述从宇宙的诞生、物种和植物的起源、人类的开天辟地,到苗族的大迁徙、以及苗族的古代社会和物质生产、日常生活等等,涉及自然世界与苗族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几乎无所不包。从张国亮那清雅空灵、而又恢弘悲伧的古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史诗般的文化底蕴。两巡羊角酒下来,三、四桌人在酒兴和古歌古韵中也就亢奋了起来,歌声和笑声伴着夜色在燃烧,寂静的寨子便热闹了起来。

“这酒啥时能喝好,雨停了酒就喝好了;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下,酒喝好了雨就停了。”老铁厂的夜晚,屋外的毛毛细雨依旧缠缠绵绵,羊角酒也就未曾停下。原本是户外联欢的文艺晚会改成了室内活动。细心的溪洛渡艺术团团长陈波在手机上拟出了像模像样的节目单,兴高采烈的文化人和老铁厂在家的苗族同胞一道,挤在主人家宽敞的堂屋里,各展才艺,尽情欢歌。芦笙歌舞、民歌对唱,独奏独唱,形式不拘一格。王继祥和他内弟两家人的苗族歌舞、韩波即兴创作的弹唱、陈波激情演绎的流行歌曲,连我这种五音不全的老者也即兴来了一首黄品源的保留曲目《小薇》……时近凌晨,在《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中按下了暂停。热心的女主人忙前跑后,把一干人“合并同类项”、三三两两带到寨子里其他人家安顿、入住。女士优先,七、八个女同志安顿好了,驾驶员和身体欠佳的同志也安排妥了,女主人领着我和写散文的颜警官、写书法的颜老师和杨老师四人,去了杨天文家住宿。女主人说,那是她们的妹子家。那家人干净整洁,很有点书香气息,堂屋迎书桌的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女儿杨江莹2015年以来获得的五十多张奖状,桌上除了学习用具、新华字典外,还有《满分作文》《悲惨世界》等书籍。我和颜警官同居一室,地面是儿童拼装地垫,像地毯一样,我们只得将鞋放室外,再进入卧室。伴着窗外节奏分明的风声、梦游在苗族古歌奇幻的意境中,辗转反侧,迎来了苗家寨子的黎明。

七点不到,我便早早起了床,沿寨子湖边的石板步道转了一圈,拍摄晨景。在寨子广场口,遇到早起的王正友夫妇骑着摩托上坡看牲口,王正友放在草场“打野过夜”的牲口有30多只羊、21匹马、8头牛,每年随便卖几个牲口,收入有3万多元,他家儿子王继聪在昆明务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十分殷实的人家。据说,寨子里,像王正友这样的人家不在少数。

站在官印山对面的山坡上,俯瞰黎明中醒来的苗家寨子。晨雾中的“感恩湖”安然如镜、清澈如洗的寨子祥和如歌。寨子的上空,“隆隆”的飞机不时飞过,让人感觉到老铁厂与世界的距离真的很近。

一路走来,大家把对美丽山川的热爱、对马楠山水的钟情、对民族文化的崇敬,发端于心扉、流露于笔端。书法家即兴创作、现场泼墨,创作了《美丽马楠》《云上草原》《马楠情缘》《马楠牧歌》《醉在兴隆》《草原驰骏横吹笛,云上观光闻飞歌》《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书法作品;音乐人现场创作了歌曲《共有一个梦》;在马楠,人人都是摄影师、个个都是鉴赏家,拍照、摄像,把苗族彝族最美的文化留存,把苗寨彝寨最靓的风俗收藏,把目及之处最美的风景留住,传扬。

马楠归来,作家们以小说、散文、诗词歌赋等创作手法,陆续创作出了《粑粑寨的琴声》《老铁厂秋色感怀》《云上恋歌》《马楠山黄栌》《云上马楠山》《如此人间》《梦回马楠山》《马楠词典》《心心念念的马楠山》《马楠,那些被你错过的风景》等文学作品。

马楠归来,思绪还在继续,创作还在继续。


4.明天的马楠,因未来可期的乡村文化旅游而美名。


“寻世外苗岭仙境,享云上浪漫时光。”这是马楠乡村文化旅游的主打招牌金句。

“优美辽阔的天然草场、独特的高山云海、神秘的草场奇石、绚丽的蜡染、生态的美食、壮美的冬季雪景和绚丽的民族风情。”

“云上草原,2700 米之上的原生世界,是最能代表马楠的标志形象符号,是世外仙境般的意境构建。浪漫,是美丽马楠、风情马楠、活力马楠、 快乐马楠、享受马楠的气质集合。以马楠独特的高海拔草原环境、生态健康的气候为基底,进行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体验等旅游产品综合型开发,在纯净的高山草甸上构筑云上浪漫假日生活。”

马楠,独特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高地,以“云海印象、高山草场、苗彝文化”等为代表的核心资源,将形成马楠旅游开发的三大支撑。

得益于上天的眷顾,马楠作为典型的高寒冷凉立体气候地区,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连绵云海、皑皑白雪和高山峡谷间瑰丽壮观的日出日落,构成独特的天象美景。拥有18万亩优美辽阔的天然草场,独特的高山云海、神秘的草场奇石、绚丽的蜡染刺绣、生态的美食佳肴、壮美的冬季雪景和绚丽的民族风情等资源禀赋,在这里各得其所。苗族和彝族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每年端午苗族花山节、七月彝族火把节等节日,四面八方各族群众自发聚集马楠开展内容丰富的民族庆典活动。马楠苗族芦笙舞、蜡染技艺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马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芦笙歌舞之乡”,2012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打造“三张牌”重点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成“脱贫致富示范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金沙江下游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是永善“十四五”发展的主题。马楠,这个集云海奇景观光、草原休闲避暑、生态康体养生、民族文化体验、特色村寨旅游等为一体的高山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区,植根于乡村,借力于乡村振兴的东风,借力于永善“三个示范区”建设机遇,坚持与资源禀赋、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深度融合,已成为马楠乃至永善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

早在2014年7月,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永善县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5)》,提出了“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设大产业”的思路,永善将着力建成“国内外生态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乌蒙山片区旅游扶贫试验区、云南省的重点新兴旅游区、昭通市休闲度假旅游支撑区和永善县经济发展增长极”,实现建设旅游强县的目标;确定了“一地三区一极”的定位,“一城三片两带八区”总体布局。

马楠,迎来了文化旅游发展的良机。“充分挖掘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高山草场、高峡平湖、民族风情、乡村休闲等文化旅游精品,力争把云上马楠打造成3A级以上景区和高原特色文化旅游休闲胜地”作为永善打造“三张牌”重点县内容之一,为马楠的发展规划了蓝图。2017年6月,委托重庆邦宁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永善县马楠乡马楠村旅游策划及专项规划(2017-2025)》,马楠作为“高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中“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重点依托马楠以及水竹壮美的民族风情体验、湖泊休闲度假的主题特色,建成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湖泊度假、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使之成为中部旅游片区和高山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的增长极,成为永善最具民族文化旅游特色的重点旅游区。

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围绕“一核八区四村”布局,以原马楠村集镇为基础,结合苗族、彝族民族文化特色村建设,重点打造包括天街民居风貌改造60户、草场景区大门、民族文化表演场、生态停车场、旅游商品销售、旅游信息咨询、餐饮住宿购物服务等在内的游客服务中心区,建成云上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区游客集散区。“八区”包括云上滑雪区、云上院落区、云上营地区、云上石林区、云上花海区、云上农庄区、云上飞行区、云上苗彝区,建设景区游览车道、步行道、观景点、景观体验带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构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高山草原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其中,“云上滑雪区”重点建设室内滑雪场10万平方米,突出室内滑雪运动体验和配套商业服务功能;“云上院落区”重点提升原生态苗族村寨接待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民宿文化体验;“云上营地区”重点开发星空房、木屋、草屋等休闲住宿业态,打造不一样的草原休憩体验;“云上石林区”重点建设石林观光设施,依托自然打造视觉景观;“云上花海区”重点建设千亩向日葵、万寿菊等“美丽经济”1万亩,在实现农业产值的同时,开发婚庆摄影等衍生业态;“云上农庄区”重点培育猪牛羊鸡等生态养殖和冷凉蔬菜种植等,体现农牧产品的无公害特质;“云上飞行区”重点建设低空飞行体验设施,突出高端游客飞行体验需求服务;“云上苗彝区”重点建设民族文化广场,打造民族主题酒馆、餐吧、民宿,创编民族舞蹈和音乐,突出游客的民族文化体验氛围。

蓝图正一步步变为实景。近年来,县级相关部门以及马楠乡整合资金,打造建设了高坎子观景台、云上草原露营基地及观光休闲廊道、木屋,改造了旅游交通公路、草原核心景区旅游专用公路、景区供水供电通讯设施、街集民居改造和餐饮住宿商业服务。2021年,政府又投入1000万元,实施游客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停车场1000平方米建设以及景区大门、观景台、游客观光栈道等建设,民族村寨的民居建筑已进行了改造升级,马楠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因了文化旅游的掘起,马楠“兴隆”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真正的兴隆,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也不仅仅是一份祈愿了。春天坪安置点、炭山湾彝家寨子也是乡村游的好去处,观老君山、爬直梁子,俯瞰金江碧水,远眺隔岸群山,攀峰脊、登“云梯”,直冲“云上草原”,也是休闲度假的好选择。

马楠,一个烟云之上的浪漫仙境。极目苍茫云海,赏美丽云上风光;飞跃南国草原,游活力高原世界;留宿茅草乡屋,享自然健康生活;漫步云岭苗寨,感淳朴花苗风情;唱曲芦笙恋歌,拥浪漫假日情怀。

走进让心停驻的原乡,开启一段由心入境的旅程。

我在2700米的云上草原,等你浪漫的马楠之约!

(写于2021年11月10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