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芯尼(曹元明)的头像

芯尼(曹元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7/19
分享

写实化巧出神奇 一一编辑手记(一)


芯尼


       在我阅读来稿中,诗歌甚多。我自小爱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初見古老爱情诗的愉悦;拜伦《雅典的少女》,常令我吟之心碎;崔颢的《黄鹤楼》勾起年少首读的伤感;舒婷的《神女峰》使人沉思爱情之神圣。同样,顾城的《小巷》、《弧线》是绝妙好辞。 作为编辑,不可能奢望自然來稿与名家名篇相媲美,尚能读到墨迹未干的原始佳作,却是编辑的一大快事。记得我在文工团任编剧时,当我把自己"创作〃的诗稿送给当时编《赣北文艺》的胡春潮(即震惊全国的电影《决裂》的编剧)、梅德生老师时,他们认真向我指出:构思不够新颖,意境也不深。自己不甚理解。接着他们庄重地把本土新秀写的组诗《城门湖畔》给我细看。我立刻口服心服,自叹不如。在练句练意上,我得重新启蒙。自此,我对诗歌创作有了崭新的认识,进行了较长的磨炼,积学以储宝。 

      虽然眼前"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但意蕴深远、余韵三绕的诗作却如凤毛麟角。我想,其一,诗歌创作冲破了韵律和节奏的束缚,有些初涉者认为写诗摇笔即来,是极容易的事。只要排成楼梯式的〃长短句",就成了马雅可夫斯基。其二.因为中国古诗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而现代诗在五四之后和文革之后出现两次创作高潮。当浪头落下来时,要超越过去,实属不易。其三.不少年青作者不是从生活体验中产生诗情,到了不吐不快的激动,而是在〃书斋"中觅取。因此,有些来稿是国外名篇和中国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新诗的翻版。吃现饭,当然味如嚼腊。 来稿中大致分两类。一种是空泛的咏叹.生硬的联想。这类诗似乎可以打上浪漫主义色彩。一种是〃实话实说",临模式地写人.物(景).事……这类似乎可以打上现实主义色彩。

      这里,就来稿中"写实"类诗歌,谈谈感想。《诗薮》指出:“盛唐气象浑成,神韵軒举,时有太实太繁处。胡应麟列举盛唐脍炙人口的佳作.李颀诗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及颈联"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问晚多。〃认为"朝.曙.晚.暮(疑夜之误。)四字重用是白璧之瑕,初学者所当戒。"可能这就是李颀名诗《送魏方之京》中的太实太繁处。可见太实太繁之病,名家亦偶患之。 看来太实太繁是诗歌创作之大忌。

       有位南昌作者来稿《布谷鸟叫了》写道:“…大爷挑来谷种,手里搓搓,嘴里咬咬……姑娘手捧科技书,边看边学,摆动了一大早。"〃实话实说"跃然纸上,岂有诗意。 诗太实则无陶醉心灵之快意,太繁则少美妙瑰丽之形象。 

        本地有些知名诗人的作品亦有失之太实太繁而难成佳作。如《石门涧》:"老树葱花掩石门,飞流直下作龙奔。……水活频催佳句出,峰奇总惹白云吞。"用词精练鲜活,但意实景重而缺含蓄、幽深,尚少空灵之美。有首写龙宮洞的律诗中有〃玉女寿星凌壁立,灵芝仙草倒穹栽。"对仗工整,注意刻画形象。且读之太实太滿,而又耳熟。这两首是来稿中的较好诗作,已备用。 再读一首《稻草人》。"…日光抚过每一株稻子/从没有离开过坚守的位置(风雨作证/骄阳作证/不眠的星星作证),入诗已寡淡如水,加上三个"作证〃,真是又实又繁。虽然结尾两句〃秋走进村庄/你倒在荒原"有些诗意,但上下两段缺少意像的承接与和谐,便显得生硬,不够贴切。 要避之"诗太实"之病,从物像中提练诗意就显得重要。

      因此,在〃写实"作品中,名家名篇往往能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诗意,很值得后学者借鉴。 当代诗人舒婷有不少诗作是写实的佳篇。我爱朗诵她的作品,感到她的诗歌一方面受到外国经典的影响,从《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树》中可略见一斑。另一方面,她的诗骨与杜甫的诗魂有相通或巧合之处。在写实方面,杜甫的景之明,情之浓,思之深在舒婷的诗歌中得到再现。

    《一瓢诗话》高度评价杜诗如溟渤,无流不纳。如日月,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无物不在。杜诗中可见"字字白虹,声声碧血。"篇篇章章无不悯时伤乱之心……虽友朋杯酒间未尝忘之。舒婷的《墙》,《一代人的呼声》,《风暴过去之后一一纪念"渤海二号”……》不也是从实处着笔,表达了悯时伤乱的沉郁思绪吗? 由于杜诗〃用字入化者,古今独步。"后学者更觉得写实而升华之不易。正如《诗籔》所言:"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故绝不可及。" 


注  写实化巧出神奇

        一一编辑手记 (一)获2003年华东地区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