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玉田的头像

曹玉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4/17
分享

东北巨富传奇

          ——松江悠远孕传奇

翻阅《东北巨富传奇——“增盛永”探秘》,本人倍感欣慰。当扶余古老历史的一部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想必您会为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打动的吧!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更是扶余厚重历史文化的缩影。

扶余地灵人杰!

扶余物华天宝!

松花江宛如玉带,环绕富饶的沃土;拉林河一脉清流,让悠远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早在西汉初期,古老的岁貊人便在这里建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部落国家——夫余国,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

历史不断前进,社会屡经变迁,但扶余作为开启东北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始终令全国瞩目。这里隋属靺鞨,唐属渤海;辽时为加强边防和繁荣边贸,曾设立宁江州;金太祖反辽誓师和首战宁江州也源属此地。

元隶开元路,明置撒叉河卫(也作三岔河卫)。自清初设治以来,曾先后设置副都统衙门、长宁县、伯都讷厅、新城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设新城县,次年为避免重名,以曾为夫余国属地改称扶余县。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嫩江纵队长白支队进驻扶余,次年2月,成立扶余县人民政府。198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建立扶余市。1992年7月,设立松原市(地级)撤销扶余市,改称扶余区,1995年7月恢复设立扶余县。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县级扶余市。有史以来,归属、分合屡有变化,幅员、疆域有增有减,以至演变成今日之扶余。

自清朝以来,扶余大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来自齐鲁大地的大批闯关东移民,他们同当地人一道,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抛洒汗水,付出艰辛,创造了一方沃土令世人瞩目的无数传奇,发迹于扶余市增盛镇的韩氏家族,便是无数闯关东人们的优秀代表。

曾经名动东北的韩氏家族,不仅聚敛了难以数计的财富,更用一个家族“好善乐施”的行动,为一方百姓所认可。其兴起值得研究,其衰落令人深思。

悠久的文化需要后世传承,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文化的孕育。

多年来,扶余市委、市政府坚持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强市,通过古老文化的发掘,展现古扶余风韵,让千年古国、百年老县、60年新市,展现在世人面前,力争使历史为现代文明增添一份厚重。

本书作者对一百年前名动东北的韩氏家族兴衰史的探索,对当代“增盛永”传承接力情况的搜集,无疑为厚重的扶余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正在延续,“增盛永”的传奇正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在和谐盛世崛起。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老字号”、“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原市增盛永酒业有限公司,已接过弘扬地方民族工业的接力棒,续写着新的、更华美的乐章。

祝愿扶余文化挖掘出更多的闪光点!

祝愿“增盛永”这一民族工业的明珠在华夏大地熠熠闪光!

苏赫巴鲁

2014年1月9日

(作者系吉林省政协五、六、七、八届常委,松原市政协一、二届副主席、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现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蒙古语文学会、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松原市作家协会主席、《金鹰》杂志主编。)

楔子

东北多才俊,往来成古今。

拥有财富,是成功人生的标志之一。

一百多年前——也就是晚清同治年间,在如今的吉林省松原市原扶余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出现过一个全国拥有土地数量最多,名冠东北,财富号称吉林省第二,以韩桂章为代表的鼎盛家族。韩氏家族有过风靡一时光彩夺目的荣耀,也有盛极必衰,曲终人散的凄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增盛永”昔日的辉煌?又是什么缘故导致了这个家族走向没落?百年“增盛永”几度沉浮的历史,以及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来发展中的今天,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本文作者在研读史料、采访知情人士的基础上,历时漫漫十载,增删修改六次,披阅征订百遍,写成这部纪实文学《东北巨富传奇》。

作者依据史实,在翔实纪述那段历史的同时,着力探寻今日“增盛永”重新崛起的奥秘,为读者带来一段一方沃土衍生的财富传奇!

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了扶余档案馆珍藏的关于韩氏家族的大量史料,借鉴并援引了《扶余文史资料》部分内容。在此,谨向原《扶余文史资料》的编写者郭闻奇先生、责任编辑于金廷(已故)老师、扶余档案馆的同志们深表谢忱!

荒冢前的感慨

在吉林省松原扶余市增盛镇所在地东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处历经数代风雨,曾经显赫一时的茔地,就是埋葬文中“东北巨富”韩氏家族几代先人的安息之所。

早在十年前的一个深秋季节,作者为了追根溯源,在当地几位朋友的引领下,驱车来这里观光。不是凭吊,不是祭奠,却似略有缅怀。面对杂草丛生,野狐狡兔出没的一片山地,几十丘曾经掩埋韩氏家族几代人的荒冢,难免让人生发诸多感慨!

这座曾经“有两个守墓人,四五条狗守卫”的墓园,昔日的风光早已不复存在!

翻开历史长轴画卷,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据当地几位仍在世的老人讲,一九四七年土改时,曾经掀起了一场所谓的“砍挖运动”。在那场“砍挖运动”中,有外地来的一个“砍挖大队”,不顾当地农民劝阻,刨开了韩家几代先人的坟墓。把墓中原陪葬的财物全都挖掘出来,掠抢一空。

另据说,这座祖茔地还是韩家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第一代富起来的人请阴阳先生选定的风水宝地,才有了韩氏家族的百年兴旺。但是,时代变迁了,新中国建立之后,这块“风水宝地”不但没能庇护韩氏家族的衰败,也没能保护创立者们百年身后的凄惨下场,竟被挖坟掘墓尸骨暴光!如果不是有好心的当地村民暗地组织人把那些白骨重新埋回坟墓,恐怕连如今仅能一见的几堆土丘都化为乌有了!

正如《红楼梦》中所写的那样: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然而,荒冢无言埋枯骨,青山有意寄后人。却从另一侧面诠释了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荣耀也罢,落魄也罢,终究会成为过眼烟云,诚可谓:

一抔黄土万事空,

追名逐利建伟功。

休怨造化心残忍,

月自长西水长东!

人啊,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留下一点闪光的人生轨迹。但是真正能够留下的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深受后来人普遍敬重的人性道德品质,以及其延续下来的事业。

一九六四年初,当地人在韩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的墓地里,找到了劫后残存的几根石桩子,几个石猴子,还有几头石羊和两块长两米、宽近一米的墓碑。

从残存的墓碑上,我们有幸了解到了一些韩氏家族闯关东后的部分发展史,以及韩氏家族祖上的为人和兴家理财之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