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苍凉的土地!
这是一方生长神秘的沃土!
在吉林省松原市境内,美丽的松花江东岸,有一个在今人看来称不上繁华的所在——增盛镇。正是这个表面看来朴实无华的小镇,百年以前,曾是一代东北巨富家族的发祥地,该家族产业遍及东北,并拓展到京城。时有韩家人"走遍全东北,不吃外姓粮,不喝外姓水”的说法,他们创立的"增盛永"白酒品牌,曾香飘华夏。并曾在大灾之年,为救济八方黎庶,不惜自家的烧锅停火,捐献了全部酿酒原料。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特为该家族颁发“好善乐施”牌匾,以示褒扬。 岁月荏苒,在历经百年沧桑的今天,这个家族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遗迹,当年曾有过怎样的辉煌?能够权威回答这些疑问的人,就是本人的主人公——现年62岁的王志远。
变革带来的人生机遇
王志远出生的小村,离增盛镇几十华里,那一带,曾被人统称兔子不拉屎,狂沙遍野的南沙荒,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的40年间,这里的百姓过年能吃顿饺子,已经是件值得知足的事了,至于实现富裕,不光不能说,更不能想,因为那样要犯路线错误。志远的父亲读过一个时期的私塾,算是乡下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受父亲影响,王志远自幼把成为一个文化人,当做人生的梦想。但是,贫瘠的土地,本来就缺少理想生存的土壤。解决吃饭问题,永远是硬道理。
1978年,中国改革的航船刚刚起锚,那一年,王志远23岁。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悄然开始的变革,会对他的人生产生未曾预料的影响,让他由一个原来靠站在脚手架上靠手艺吃饭的小瓦匠,成为享誉一方的企业家,一个与韩氏家族产生渊源,韩氏老字号“增盛永”的第六代传承人。
人世间很多事情是讲究缘分的。王志远的父亲,这位当年韩氏家族辉煌时期的见证者,在王志远的孩提时代,就常以“增盛永”老韩家的为人处世作为对他进行教诲: "韩家虽富,却并非为富不仁。家里常年累月开粥棚,接济那些贫困的人们;谁家有个为难遭灾,便派出人马,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们。 尤其是韩家大院有一口神奇的甜水井,用该井水做出的豆腐远近闻名,大豆酱回味悠长。特别是用甜水井酿出的美酒,口感柔润,清澈透明,当年是享誉东北的一代名酒…"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让王志远对韩氏家族,对韩家大院那口神秘的甜水井心驰神往。他特地找来相关史料,对韩氏家族,对韩家大院那口甜水井,进行了深入了解。 据《扶余文史资料》记载:"从前的'增盛永'烧锅坐落在现增盛镇政府所在地的增盛屯。当时那里地广人稀,大片的荒地有待开恳,人称南沙荒。这个'庄稼买卖'虽偏处一隅,却是生意兴隆,名闻遐迩。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大商号。它的出名是靠酿造出的烧酒,堪称一代名酒--喝起来绵甜甘冽、香气盈口,特点是'甜',其它烧锅无与伦比。自开业以来,批发、零售,都是原浆酒,因工艺精湛而信誉卓著、远近驰名。能够酿造出优质烧酒,在生产过程中,除靠技术因素外,水质的优劣很重要。这个烧锅院内共有四眼水井,其中以甄房的水井最好,人称甜水井。这眼水井专用于制酒,对当年名冠一时的名酒起到了绝对作用。" 这口甜水井由韩氏家族于清朝光绪年间打成,井分三层:第一层井口直径180厘米;第二层直径16厘米;第三层为直径6厘米的竹筒。甜水由竹筒内汨汨涌出,尽管历经百年变迁,但该井却从未出现枯竭现象。在当年打井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此井如何打成,井深几许,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解放以后,韩氏家族各奔东西,此井尘封多年,逐渐被人们遗忘。
1989年,增盛镇政府派专人南下北京、长春,北至哈尔滨,历时一年,最终在北京找到当年韩家的五东家,告之了这口井的准确位置。 百年历史,百年沧桑。 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之后,"增盛永"几经沉浮,至上个世纪末,酒厂停业,古井闲置,一个代表扶余酿酒业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就此沉寂,令许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为之扼腕叹息。 在此期间,王志远经常带施工队到增盛镇施工,每逢工作余暇,总是去当年的韩家大院探访那口神秘古井。见到古井闲置,陷入了深思,他想:这口古井,不仅见证了一段历史,更是前人留给扶余地方民族工业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南方一些缺少资源地区,人们挖空心思寻找可供利用的人文资源,我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却白白闲置,岂不是后人莫大的耻辱吗?经过反复考虑,他决定投巨资开发古井,让这口甜水井重新焕发青春。 为了这份心愿,他毅然放弃正在经营红火的建筑行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古井开发中,他要用这口水井酿造出芳香的美酒。对于王志远来说,酿酒行业是个全新领域。为早日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他多次到四川、山西、哈尔滨等地的著名酒厂考察取经,经过虚心学习,系统地掌握了酿酒技术。 2000年,在县、镇两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志远不辞千辛万苦,多方筹集资金,对酒厂的厂房进行了改建、扩建,购入现代化酿酒与装瓶设备,从哈尔滨聘请高级酿酒师,保证了"增盛永"白酒酿造的技术力量,扶余增盛永酒厂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份责任让他奉献毕生
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一种文化象征。历代文人墨客酒醉而成传世诗作的例子俯拾皆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月下传觞》… 纯净的美酒令人心醉。但要生产优质白酒,对酿制的原料则提出了很高要求,水质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为准确掌握这口百年古井的水质情况,王志远主动找到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检测。 2006年1月,经地矿部吉林省中心实验室检测,这口水井的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定,一般矿泉水含锶量0.2-0.42即为达标。而这口甜水井的含锶量高达0.791。属省内罕见。 据有关专家介绍:锶对人体具有血管清道夫作用,经常饮用,可避免心血管疾病。 通过权威部门检测,使人们真正看到了这口古井的神奇之处,也更坚定了王志远开发古井的信心。
绿色品牌是增盛永酒厂永恒的追求。 为确保投入的原料绿色无公害,王志远采用酒厂加农户方式,先后承包500亩土地作为原料基地,种植绿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通过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确保投入的原料绿色无污染。 年深日久,美酒才能回味悠长。
为使酿制的优质白酒达到储存标准,王志远除专程从江苏宜兴购入数百口、每口可储存350公斤的酒瓮外,还根据当地老人们的回忆,耗巨资将韩氏家族当年流落民间的每口可储存8吨的10口酒海重新购回,为酿造出原汁原味的"增盛永"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基础。现在,在增盛永酒厂储存的近400吨白酒中,最高的储存年限已达6年以上。 酒经陈酿自醇香。 经过多年的悉心努力,松原市增盛永酒业已生产出包括"碧绿春"、"碧绿醇"、"红粱好"、"增盛王"、"增盛福"在内的五个系列优质白酒。产品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现为吉林省消费者协会诚信单位;2006年2月,松原市政府授予'增乐'牌"碧绿春"白酒"松原名牌"荣誉称号。该厂生产的优质系列白酒已远销北京.“增盛永白酒酿造技艺”现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增盛永”品牌现为吉林省老字号;百年古井被列入“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变革中积累的厚重财富
对于财富,有智者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生有三大财富,即: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灵魂财富。”
就王志远来说,有形的物质财富已经无需耗费身心去追逐:“大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无非三餐”,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增盛永”老字号的第六代传承人,王志远随着对韩家大院逐渐积累的认知,他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悄然变化。
首先,韩家创始人的经历,让他对财富的内涵有了全新的理解。在研读上个世纪由当时的扶余县政协组织编写的《扶余县志》过程中,他深切地体味到,财富,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东北巨富韩氏家族的创始人韩惠铭,从烟台的福山赤手空拳横渡烟波浩渺的渤海闯关东,那时候,他的眼前一片迷茫,不知道远方会遭遇什么,只要能够生存就足够了,根本不会想到以后家族会聚敛怎样的财富,最初到东北的时候,仅仅是靠着他领着一个残障的弟弟,靠开垦荒地谋生,历经多年的勤劳肯干,吃苦受累,不辞艰辛,才使家道有了一点起色。孩子家庭谈不上富有的时候,他“家虽有不丰,有乞求者,或粮或米随时应酬,皆不使其空回。”
正是这样以德为本,才有家族后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报。
见贤思齐。韩氏家族创始人“好善乐施”的做法,给了王志远以有益的启迪,他也因之产生了扶贫帮弱的想法。 2000年7月,王志远听说乡亲敖占臣的幼子敖红因交不起高昂的学费,准备放弃考试时,对敖占臣夫妇真诚地说:“无论生活咋难,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前途,你们家没钱,我会全力帮助你们!”在当年的高考中,敖红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师范大学,其后,又考取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现供职于深圳华为集团,并攻读博士学位。 在敖红大学读书的四年里,王志远先后拿出近两万元,资助他完成了学业,让一个濒临辍学的孩子,走上了人生希望的坦途。
研读韩韩氏家族的历史,让王志远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在他的灵魂深处,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无不与国家的兴衰连在一起,了解一方土地经历的风雨,走过的沧桑,不仅仅是一份铭记,更是为了开创美好的未来,探寻一个家族崛起的奥秘,思考一座看似“坚如磐石”大厦倾覆的成因,无不会给后人带来启迪与警示。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产生了建设一座‘增盛永民俗馆’的想法,多年来,他通过走访知情人,寻访韩氏家族的遗迹的做法,多发搜集与韩氏家族相关的各类文物,现馆藏品已达近五百件,民俗馆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后,将免费向社会开放。 为了使后人不忘韩氏家族的兴衰史,在王志远的大力资助下,一部以韩氏家族兴衰史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东北巨富传奇》,业经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核准出版,该书的出版,对于回望古扶余历史,填补松原乃至吉林厚重的地域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春风起处梨花开! 华夏大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决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变,更显著的变化是:人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质的提升,每个人的人生也因此厚重起来。 “企业不是我个人的,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不会走得太远,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永远不会实现强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愿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谈及建设民俗馆的初衷,王志远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