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缅怀恩师马常升
农历正月初五的早晨,听着居室外传来此伏彼起的喜庆鞭炮声,正在想如何同家人度过这个难得相聚的日子,突然接到常晖打来的电话,在简短的互致问候之后,常晖用低沉的语气告诉我:“老师去世了,时间是正月初三!”听到信息的那一刻,我的大脑出现了片刻空白,以至于后来不知电话的那边又说了些什么,心情变得异常沉重。
本来前些天文友们几次小聚,已经商量好在正月初七以后,一起去探望病中的恩师,陪老师吃顿饭。大概是临近年关,大家都很忙的缘故吧,确实都有探望恩师的想法,不过是没有行动而已,不长的时间拖下来,再见已是天人永隔!我们真的已经忙到连探望恩师的有限时间都没有了吗?任何托词都是苍白的,缺憾已无法挽回!
与老师相识,还是1983年的夏季,经已故诗人于金庭老师介绍,我拜望了当时从事扶余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工作的马常升老师。
对一名文学爱好者来说,能见到县里的辅导老师,是件梦寐以求的事,在认真倾听我简要的经历以及创作和生活面临的诸多压力后,老师诚恳地对我说:“昔周文王拘菱里推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失明厥《国语》,孙膑截膝而论兵法,司马迁遭腐作《史记》,很多古代成功人士,在苦难的魔爪摧残下,硬是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靠着坚定的信念成就了一番伟业。”
在自学写作不被世俗理解,面临肉体与精神双重压力的我来说,老师鼓励的话语,无疑为我坚定追求梦中的理想,走好充满艰辛的创作之路,提供了坚持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一个人,也许不需要作出怎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在身处温暖的时候,分一点暖色给需要的人,也许你无意间的一番话语,就能改变处于困境中的人未来的人生轨迹,有春风拂过的地方,美好会在那里生根!
那一年的冬天格外冷。我家两间土平房的山墙上挂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为了取暖,父亲用一口做饭的铁锅,在土炕边搭起一个简易炉灶,我们父子俩借此抵御冬日的严寒。让我没想到的是,就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傍晚,老师坐着通往乡村的公共汽车,一路颠簸六十多华里,来到我所在的偏僻乡村,来到一个普通作者简陋的家,他像严寒中的一缕火苗,把温暖送到一个同命运抗争的农家孩子的心上。
因为生活拮据,家里能拿出招待老师的最好主食就是粘豆包,荤油里放一点白糖,副食只有土豆炖白菜,但老师没有任何嫌弃的意味,看着他吃得挺香,我一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在四面透风的茅舍里,昏暗的灯光下,老师逐篇审阅着我的习作,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不仅给我指明了未来的写作方向,更让我在寒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
人生荒漠里的一滴水,可以挽救一条濒临死亡的生命;奋进路上的一份肯定,就是跋涉者奋进的福音!想对老师说‘感谢’两个字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是一份铭记于心的恩情。
在后来的人生岁月里,恩师指点我发表第一篇小说,含笑翻阅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引领我走过写作之路上不懈奋进的春、秋、冬、夏。
如果说一个人在生前的名利场上被人追捧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么,当一个人百年之后,能够得到生者的真诚怀念,则是有形的成功无法比拟的境界,恩师当属后者。
悼念他,是因为他在有生之年给人以真诚的关爱!
怀念他,是因为他曾用心血在这片土地上播洒过文化的种子!
追忆他,是因为他用高尚的德行诠释着人生最可宝贵的内涵!
尘世间,官也罢,民也罢;富也罢,贫也罢,能够在有限的人生中,为他人奉献一份真情,人世间就多了一份温暖,也无形中给了别人一份追忆的理由,更是人生之旅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些,恩师用行动做到了!
还记得您走过的那片冰冻的田野吗?
还记得你圈圈点点为学生改过的稿子吗?
还记得您为学生铺路度过的劳碌岁月吗?
恩师,在无风无雪的日子,您悄然离去,在绿意萌动的春天,您走了,给生者留下无尽的怀念!但天堂之上,您应含笑:因为在您的身后,在您播洒的汗水里,无边绿意正在蓬勃;桃李园中,满目葱茏,大野正孕育着收获的金黄!
您如清风,给浮躁的尘世带来清朗!
您如明月,洒下的是用皎洁书写的坦荡!
有清风明月相伴,天堂当不寂寞!
天堂夜凉,望恩师珍重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