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潮涌的头像

潮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9
分享

古朴神奇的拉萨

一、终于到了拉萨

十九点半,尽管外边下起了雨,雨点飘在列车的玻璃窗上,变成一个个浑浊的小圆点,但是,通过列车的车窗仍可以看到远处笼罩在薄薄雾气中连绵的、土黄色的群山,显得荒凉而神秘。

突然,有一片树林从眼前掠过,终于看到树木了,不免让人惊喜,近处的树林矮小、密密麻麻的,树叶是白绿色,这应该是苗圃,远处的树林很高、绿意葱茏,我想这应该快到拉萨了吧?

“你看!天空中那一朵云彩好漂亮呀!”一个女孩惊呼道。

在厚重的乌云下,荒山的后面,有一团云彩被佛光普照,似一个身披白色袈裟的弥勒佛横卧在漂浮的金黄色的宝殿上,在俯瞰众生;一条河流从山脚下似一条银色的哈达缠绕着黄土地、飘到眼前,河面波光粼粼,这应该就是拉萨河吧?拉萨河意为“快乐河”、“幸福河”,古朴、神秘、平静。

二十点,大家走出拉萨站,都异常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拉萨站的建筑设计很有特点:主体结构呈斜体,中间是窄窗,而窄窗又由许多玻璃小方格组成,外墙有红、白、黄三种颜色,给人一种古朴、厚重、踏实的感觉。

在大家上大巴车前,白肤色、大眼睛、笑容可掬、身着藏族服装、美丽的藏族姑娘将白色的哈达系在我们每个人的脖颈上,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与她合影留念,以留下这美好的时刻。

“拉萨海拔3650米,你们的一切行动都要慢,走路要慢,不要快走!更不要跑!说话也要慢!心里不要着急!你们若有人感到缺氧不适时,可以用这个氧气瓶吸氧,这个氧气瓶是这样操作的……”在大巴车上,导游给每个人发完氧气瓶后,就边说边演示如何使用氧气瓶。

市区道路两边是常见的绿化带,也没有见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都是几层高的低层楼房,显得陈旧,很有年代感,这与我想象中的省会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没多久,大巴拐进一个酒店的后院,大家下车、从行李舱取出行李、到酒店大堂办理入住手续,这个酒店很干净时尚,应该是新开不久,总台的藏族小姑娘普通话说得很标准。

“酒店除了有集中供氧设施,每个房子还备有制氧机;你们到了房子,这两三天一定不要洗澡,以免发烧感冒;晚上睡觉,就不要锁门了,门关上即可,以便有什么急事,可以及时处理,这里很安全,大家不用担心;今天太晚了,没有给大家准备晚餐,你们自行解决,我们后边会给大家补上的,这点请大家放心;最后一点,大家进房后,暂且不要出去或者休息,马上,我们有医护人员要给你们检测氧气饱和度。”这时,导游又嘱咐大家一些事。

我与两个朋友住五楼的三人间,房子装修得很好、宽敞、干净,还有空调;果盘里有香蕉、苹果和橘子,这应该是公司的安排,顿时一股温馨的暖流充满全身。

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台制氧机,尽管中央空调已经供养了,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打开了这台制氧机。

窗户是落地窗,窗外的景色尽收眼底,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一看拉萨的傍晚,天空中飘着灰色的云,云层很低,似乎站在楼顶就可以抓上它们,这可能是拉萨海拔高的缘故吧?

远处的群山要么红褐色,要么青灰色,光秃秃的,没有树林和草,静静地卧在那里,守护着这座城市。

一条双车道的马路从酒店门前穿过,似乎与群山相连,马路中间的绿化带是矮小的松树,马路两边是不知名的树,中间偶尔点缀些金黄色的树冠,马路两边楼房不高,最高的也就六层,外墙是灰色的,右边较高的树林里隐藏着的楼房的外墙也是灰色的,云层、群山、楼房、马路和树林,这所有的色调都给人一种古朴、厚重、安静、怀旧的感觉。

不一会,酒店的医生进屋给我们测了氧气饱和度,他们两个都正常,而我有点异常,但听到医生说“问题不大。”这句话,我也就放心了。

医生走后,我们就到酒店边的一家餐厅,点了一份类似汤面条的主食,里面是拉面条、有葫芦瓜和肉,分量足,吃得挺扎实的,价格还行,好像十三元一份。

店主人是一个三十岁左右来之甘肃的,他说:“这个店是我哥哥和嫂子经营的,我媳妇也在这帮厨打工,我在这开出租车,我们在这快十年了,这个店的顾客主要是周围打工的人,以前就我哥哥一家店,生意很红火,现在这又连开了几家,生意大不如以前,即使这样,这边比我们老家强。”

回到酒店,导游在微信群里说:“我们的明天行程是:扎基寺、布达拉宫和八廓街,记得抹防晒霜,拉萨紫外线厉害,会伤皮肤的。”

晚上,我没有睡好,可能是高原反应,一晚上醒了两次。

七点,天已经亮了,天空中似乎还是昨天的灰色云层,只是比昨晚的颜色深些,云层有一处似乎被阳光捅了个大洞,露出一片黄红色的霞光,群山是蓝色,似乎蒙着一层烟气,远处一个楼顶上的霓虹灯像萤火虫似地一闪一闪的,一切似乎还在睡意朦胧之中。

我赶紧洗漱完,再在脸部、颈部和胳膊处涂上防晒霜,将氧气瓶、巧克力、太阳帽和灌满开水的水杯等放进双肩包,然后到一楼餐厅吃早餐。

八点,大家准时登上大巴。

“大家好!我叫某某,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今天我们先到扎基寺,然后,再到布达拉宫,最后再到八廓街。”大巴刚一启动,一个清瘦、三十岁左右、带着四川口音的男导游就自我介绍起来。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拉萨市,这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现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大约633年前后,松赞干布将政治中心迁至拉萨以后,就开始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这也就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大昭寺就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传说建寺期间有山羊负土填湖。藏语中羊叫‘惹’,土为‘萨’,大昭寺建成后就叫‘惹萨’。由于大昭寺是最早的建筑,人们便以‘惹萨”作为城市名。不知何时,又把‘惹萨’读成‘拉萨’,‘拉萨’的名字就从那时起沿用至今。”

“拉萨全年日照时间长,素有‘日光城’的美誉,海拔3650米,所以,我们大家出来一定要涂防晒霜,以免被紫外线灼伤。拉萨除了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外,还有许多其他寺庙和隐修地,每个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都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导游滔滔不绝给我们介绍拉萨的历史。”

“我们马上就要到‘扎基寺’了,它是全西藏唯一的一座财神庙,寺庙虽小,但香火很旺。扎基寺的“财神爷”在藏语里被称作“扎基拉姆”。传说她是拉萨城的护法神“吉祥天母”的世间化身,最初这个寺庙是专门为外来人求平安而设,但外来人中大多又是生意人,他们在扎基寺敬神后特别灵验,于是,这里逐渐成为了大家所称的财神庙。据说“扎基拉姆”特别嗜酒,所以,你们祭拜时候可以在寺庙门口的小店里面买上一瓶白酒然后在参拜。”

“大家记住:‘在西藏进寺庙时,见天可以拍照,不见天就不能拍照’意思是在寺庙外可以拍照、在寺庙里不能拍照,另外,在寺庙内要肃静……”

二、扎基寺

扎基寺比我想象的小多了,院墙大部分是黄色,仅上顶部是绛红色,木制的大门也是绛红色,绛红色的门头前立着一个蓝底色的牌子,上面用藏、汉和英三种文字写的“扎基寺”,字是金色的,门两边是两头石雕的狮子,与我们平时见的不一样,身体是白色的,眉毛和头上的鬃毛是墨绿色,五官雕刻的很夸张,咧着的嘴露出两排整齐的像人类的白牙。

寺门里面的院子不是很大,四面由楼房围城,正面是二层楼,主色调是绛红色,然后是橘黄色镶嵌其中,有伸出来的阳台,阳台被小方格的窗户封着,墙面悬挂的布幔有白色,也有黄色的,布幔上画着各种图案,有蓝色的法轮、金色的法轮和红色的双鹿;绛红色的屋檐上矗立着法轮和双鹿组成的金顶,还有金色像经筒般的圆柱子,它们在蓝天白云下泛着金色的光,像是天国似的;进口处左手房子里的柜台上、里面的三面墙上,都摆放或者悬挂着各种敬佛饰品。

院子中央的左边是一排平房,屋檐中间挂着一个蓝底的牌子,牌子上用金色的藏语和汉语写着“扎基寺法物流通处”,玻璃柜台里或悬挂或摆放着各种敬佛饰品。

院落中央,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焚香炉,青烟袅袅,前来烧香地人很多,人们争先恐后地点燃自己手中的香烛,然后,进行祭拜。看着这场景,我不免肃然起敬了。

在进口处左手卖敬佛饰品房子的柜台前,我刷二维码微信支付二十元,店家给我一个红色布兜,里面是一瓶白酒、一条白色的哈达和一把香,我到焚香炉跟前点燃香,面向东双手将香烛举过头顶、再放到胸前、默默地说完祝福语后,毕恭毕敬鞠完三个躬,再依次面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完成以上祭拜。

排队进入寺庙,左转,右边放着一个大缸或者锅,旁边坐着一个喇嘛,我将白酒递给他,他打开瓶盖,将酒倒进缸里;随后,进入一个小房子,左边是“扎基拉姆”的神像,神像前面是一个台子,台子上的哈达堆得好高,我弓腰低头、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将它递给坐在门里左边的喇嘛,他将我递给他的哈达抛到台子上,然后,用右手抚摸一下我的头顶,我双手撑着台子的边缘,用额头触碰台子的边缘三次,算是我与“扎基拉姆”有了一次交流互动。

祭拜“扎基拉姆”的人很多,寺庙里显得很拥挤,大家排成一队,顺时针移动,一个接一个,根本没有时间看寺庙里的陈设,就连“扎基拉姆”的神像我都没有仔细看上一眼,据说她的长相很凶。

从寺庙的左门出来,我看到一个殿堂里,许多妇女在“磕长头”或者叫“等身大礼”,这是藏传佛教中最虔诚的朝拜方式之一。只见她们全身匍匐在地,双手向前伸直,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完全臣服和敬畏的姿态。

在院子的出口处两边的房子里,摆放着两个巨大的转经筒,约三四米高,距离地面一米左右有许多横杠,供人用手推转经筒,我也加入其中用手顺时针方向推转经筒,要转单数。

转经筒起源于古老的象雄文化,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农奴时代,大部分藏民不认字,看不懂复杂的经文,就把经文放到经筒里,转动一圈相当于念一遍经文,能够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

三、布达拉宫

“大家好!拉萨是缺氧不缺信仰的地方,布达拉宫离天堂最近,在上布达拉宫前,咱们可以先到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观景台和布达拉宫广场,50元人民币上的画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你们若带了50元人民币,拿出来看能不能拍摄一张重叠的照片;在布达拉宫广场正对布达拉宫的地方,不仅可以拍摄到布达拉宫的整体,你还可以在地面倒一瓶水拍到布达拉宫的倒影照。给你们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我们到布达拉宫南门集合统一上布达拉宫。”导游在大巴上给我们介绍到。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整座建筑高大巍峨、群楼重叠,宫前几条向上攀沿的“之”形台阶,和台阶边上的绛红色边玛檐墙,与白色的宫墙形成对比鲜明。

红、白两色是其主体颜色,顶部中间的高楼是绛红色,两边和中下部的建筑均是白色,裸露的山体是灰色,上面布满或黄或绿的杂草,在灰色的云层下,布达拉宫给人一种苍穹之下、荒凉之上的威严与肃穆。

在布达拉宫广场,我盘腿而坐、双掌合一在胸前,让朋友拍摄一张自己与布达拉宫的倒影照,留下一次难得的记忆。

导游在大巴上对布达拉宫的介绍在脑海里浮现:“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的玛布日山(红山)上。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建于631年,后随着吐蕃王国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逐至形成现之规模。

布达拉宫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施政和生活起居之所,红宫是宗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供奉之地,白宫围绕红宫的建筑形制,体现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

布达拉宫的选址颇具匠心,建在拉萨河谷盆地中央的红山上,符合藏族风水观。自初建之时,就取法自然,依山势而建,不讲究中心对称,居高临下,更有俯视众生,抚慰人世之精神。”

雪城,它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

布达拉宫进去不久,绿意葱葱的树木、修剪整齐的绿篱和各种植物造型、鲜艳的花卉等给这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带来一丝生动、活泼的感觉。

珍宝馆,建筑三层,外观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白色的墙体,绛红色的门和窗户,门和窗边饰有黑色上小下大的边框,在门窗上部悬挂的是“香布”。

在西藏,白、红、黑三色的应用,集中体现了世界的三层─天上、地上、地下,每一种颜色都是献给一位神:

西藏建筑应用白色,一方面来自对原始神灵家庭之一“天上神”─“白年神”的崇尚。另一方面,从科学意义上来讲,白色可抗拒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辐射。

西藏建筑应用红色,来自对“地上神”─“红年神”的崇尚。

西藏建筑应用黑色,来自对“地下神”─“黑年神”的崇尚。藏区建筑门边、窗边饰有黑色上小下大的边框,寓意为“牛角”,传说能给人带来吉祥,另一方面,目的是辟邪,防止污秽的东西从窗门进入。

在门窗上部悬挂的“香布”是用长条形纺织品打成褶,挂在门窗上檐。按照藏族人的习俗,“香布”一年一换,祈求新意和吉祥,也标志着新年的到来。同时,在青藏高原上,紫外线强,香布对于门窗上的彩画,也起到了延缓褪色的保护作用。

馆内藏品涉及西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共计有文物及照片约200件/套。可惜,我们这次参观行程里不包含参观珍宝馆。

上布达拉宫的游客很多,大家排成一排,一个跟着一个,缓慢地向前移步,我们通过耳机听取导游地解说。

布达拉宫无字碑,是拉萨市布达拉宫的一座无字碑,为了纪念布达拉宫红宫落成而立。

过了无字碑就到达布达拉宫楼梯口的拴马桩,据说是过去的达官贵人或奴隶主到布达拉宫觐见或办事,将骑的牦牛或马匹栓于此,然后步行上楼。

黄宫位于白宫的下方,建筑风格与白宫相似。它共有两层,它是布达拉宫最著名的部分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它建于18世纪,是藏王五世为了纪念他的母亲而建造的。

每个人都迈着沉重的步伐、拾阶而上,实在走不动了,要么走三阶休息一阶,或者就地坐在台阶上,喝一口水、吃点零食,补充一下能量。

拉萨海拔3650米,自己觉得好像没有高反,可是这一爬布达拉宫,咋就感觉有强烈的高反了?我没有爬多久,就已经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双腿发软无力,于是,我赶紧坐在台阶上,吃一块巧克力,以恢复一下自己的体力。

我坐着休息时,看着满墙的白色,我几次都冲动地差点想去舔舐它,因为据说,布达拉宫的墙都是甜的,因为每年都有各地的藏民、朝拜者背着涂料粉刷布达拉宫,而涂料用的都是牛奶、蜂蜜、白糖以及防虫用的藏红花等混合而成。

站在台阶上,近处的雪城的建筑群、布达拉宫广场和解放纪念碑尽在眼底,远处的群山在厚重的云层下,显得更加地苍凉,只有绿意葱葱地树木给人带来生机和盎然。

一群藏僧也拾阶而上,穿着统一地绛红色藏僧服装,有的是光头,有的留着平头,有的还带着墨镜,他们爬坡的步伐比起我们轻松多了。

终于,到了白宫区域的入口处,入口处挂着巨大的黑色门帘,据导游说,这门帘是由牦牛毛编制成的,冬暖夏凉,非常保温。

白宫门廊有通往白宫的大门,四壁均绘有壁画,其中北壁的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南壁的五世达赖喇嘛晚年封桑杰嘉措为第斯(执政)的文告以及下面用玻璃罩住的五世达赖喇嘛留下的手印都是无经珍贵的文物。

这是通往白宫大门的门廊,四壁均绘有壁画,其中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和五世达赖喇嘛晚年封桑杰嘉措为第斯(执政)的文告以及下面用玻璃罩住的五世达赖喇嘛留下的手印。

这个手印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它是五世达赖喇嘛在17世纪中大规模修建布达拉宫时留下的印记。当时,五世达赖喇嘛因年高而将政务委托给摄政第巴处理,为了树立第巴的威望,五世达赖喇嘛以按手印的方式使众人听命于第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

另外,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个手印的每个手指都有四节,而我们平常人的手指只有3节,这可能就是圣者总有异于常人之处吧。

来到德阳夏(白宫广场)前,会看到两面悬挂的马皮鼓,这是旧时布达拉宫内的“报时钟”,当时每天晚上九点鼓声响起后,布宫内就禁止走动和大声喧哗了。

在悬挂马皮鼓旁边的建筑里,有个布达拉宫旧时的旱厕,便坑呈长方形,四周砌石墙,坑内落差为10.45m。建于山岩处,其坑底完全是岩石。

许多男士纷纷跑到隔壁的现代公厕里体会一下意念中的“一泻千里”。

东庭院(德央夏)系白宫正门前面平坦广阔的平台,位于在半山腰上,面积1500余平方米。其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过去每逢喜庆节日,总要在此举行跳神和歌舞表演。其西面为白宫主楼,东面为僧官学校,南北两侧都是住房。

移步二三十台阶,终于进到白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

第4层中央是东有寂圆满大殿,该殿系白宫主殿,也是白宫最大的殿,内有34根柱。北侧设达赖喇嘛宝座,上方悬清朝同治皇帝御书“振锡绥疆”匾额。殿内四壁绘有宗教故事和历史人物。清朝驻藏大臣曾在此为达赖喇嘛主持坐床、亲政大典等仪式,是西藏地方进行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地方。

第5、6两层是摄政的办公和生活用房等。

第7层有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大家跟着导游出了白宫,不知不觉就到了白宫。

红宫建筑平面近似方形,总高九层,下面四层为地垄墙基,第五层中央为西大殿司西平措,大殿上面四层为天井,其余灵塔殿、佛殿均沿天井的周围布置。

红宫为什么比白宫高出两层?因为白宫代表政治,红宫代表宗教,即使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里,在达赖喇嘛的意识里宗教还是高于政治。

具有历史寓意的是,西藏解放后,我们的五星红旗就高高地在布达拉宫地最高处飘扬,以宣告旧西藏直接从农奴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社会、翻身农奴从此成为了社会地主人。

红宫内环绕正殿共有八大祭堂,安放着历代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从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除了被革除教职的六世外,其余八位都建造了的灵塔。

八座灵塔都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显得金碧辉煌。其中以五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奢华。

灵塔是指专门用于保存佛教高僧、活佛遗体的佛塔。灵塔这种独特的丧葬形式,在西藏最为著名的是历代达赖喇嘛和班禅的金灵塔。塔葬是藏传佛教盛行的对高级活佛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崇拜的产物。西藏的灵塔里大多是高僧的肉身,而印度的灵塔大多是火化后的舍利。

据说灵塔的大小可以反映达赖喇嘛生前功德的大小,因为,达赖喇嘛圆寂以后,藏民就捐款捐物修灵塔,达赖喇嘛在藏民心中影响力越大,得到的捐款捐物就越多,则他的灵塔就修建的越大。

走出红宫,沿着石板路下山,步伐比上山轻松多了,这石板路倾听了历代多少达赖喇嘛和官吏的脚步声?或者他们骑马的马蹄声?倾听了多少权力争夺的故事和传说?

回首仰望布达拉宫,那白色起皮的墙里不知道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

回首仰望布达拉宫,那红色皱褶的墙里不知道藏着多少沧桑和神秘……

晚上,我们再次来到布达拉宫广场,一睹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尽管天空漆黑一片,但是布达拉宫在灯光的照射下依然雄伟壮观,但是这漆黑的夜也不免让人想起在西藏农奴时期农奴受尽的酷刑、被压榨、被草菅人命的情景。

是6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彻底砸碎了奴役西藏人民千年的沉重枷锁,百万农奴彻底翻身解放。从此,自由和幸福不再是农奴遥不可及的幻想;从此,翻身农奴成为了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三、八廓街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

从八廓街南门进,然后右转就到大昭寺广场,广场的东面就是大昭寺,该寺坐东向西,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白色的墙体,绛红色的门和窗户,门和窗边饰有黑色上小下大的边框,门窗上部悬挂的 “香布”等为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

八廓街是为了建筑大昭寺,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昭寺门前左右两边各矗立着一根高高的经幡柱和安放着一座桑炉。

经幡柱藏语为“塔尔钦”意为“印有经文等宗教饰物的长柱”。在西藏的各大寺庙,神山圣湖附近经常会看到。每年的萨嘎达瓦节,各地都有更换经幡柱上的经幡,重立经幡的习俗。

桑炉是用来煨桑的,煨桑是一种藏族人礼佛方式:早上起来把桑树枝叶,松拍枝,青稞放在桑炉里,点燃后让烟雾升起。烟雾可以飘得很高,藏族人以此向佛表达敬意、与佛交流,也是祈福。还可以理解为:火攻,烧掉一切过去与妄念,点燃智慧!

广场左右两边都是两层的藏式建筑,均是各类店铺,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面朝大昭寺左侧的配殿前,有许多信徒们虔诚地叩拜“磕长头”。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磕长头时两手合十,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

“磕长头”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

为什么要磕十万个长头?相传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他所坐的地方生长出一棵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个佛像,所以信徒们要把这十万个佛像都要拜到。

数百年来,多少信徒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一刻!

我们也学着跟信徒们顺时针绕行,相传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

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周长约1000多米。

据说,每天早晚前来“转经”的当地人特多,即使在今天炎热的中午,我时不时看到穿着暂时传统服装的老者,有的戴着遮阳帽,有的打着太阳伞,有的甚至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在“转经”,手里都要么转动着经筒,要么拿着念珠,嘴里轻轻地念着六字真言,整个人似乎沉浸在一种心无旁骛的精神世界中。

驻藏大臣衙门,清驻藏大臣代表清朝廷行使西藏地方管理权的行政机关,仅门檐和门前的两尊石狮保留了典型的汉族风格。

据说大约在几百年前的某个星月之下,坐落在古城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幢藏式酒馆里,来了一位神秘人。他看似普通,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恰巧这时一位月亮般纯美的少女也不期而至,她那美丽的容颜和深情深深地印在了这位神秘人的心里和梦里。从此,他常常光顾这家酒馆,期待着与这位月亮姑娘的重逢。遗憾的是,这位月亮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为神秘人物为追忆月亮少女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玛吉阿米,藏语中即“未嫁娘”之意。其全意是: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未嫁的姑娘或可引申为美丽的遗梦。

这位神秘人就是六世达赖喇叭仓央嘉措,他不仅是西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精神领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

仓央嘉措十四岁时,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第巴独掌大权已久,达赖喇嘛只能作为傀儡存在。

仓央嘉措内心抑郁,索性纵情声色,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由于陷入政治冲突,以品行不良之由被康熙皇帝废除,据传在押解途中圆寂,终年23岁。

带着回味“玛吉阿米”酒吧传说的余热,沿着八廓街青灰色的石板路继续顺时针“转经”,忽然,看到路边伫立着一棵繁密的古树,虽然它的树干是那样的苍老,都是它的枝叶还是绿意葱葱、充满着活力,树下围坐着许多老人,男的、女的、汉族、藏族,许多人手里还拿着拐杖,他们一定是“转经”累了,在这休息以下,顺便再聊聊天,这边地“古树与老人”与不远处的“玛吉阿米”酒吧,遥遥相应,多么应景啊,浪漫的邂逅到终身的相守。

光滑地石板路、古老的建筑、大昭寺、“玛吉阿米”酒吧、古树、宗教、政治、权力、达官贵族、平民、信徒、老年人、年轻人、爱情、生活……等等都在这八廓街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和记忆。置身于此,我顿感自己在古老和现代之间穿梭,我一片茫然了。

四、南公园

“今天晚上你们就要离开拉萨了,为了不浪费你们的宝贵时间,今天上午我带你们到拉萨市南公园,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你们看山坡上有观景台,在那里可以看到拉萨的全景和布达拉宫,在山顶上有‘祖国万岁’四个大字,看你们今天谁能爬上去……”中午两点,旅游大巴刚进到拉萨市南公园停车场,导游就给我们介绍起拉萨市南公园。

游客纷纷带着自己的补给下车,有的甚至带上氧气瓶,在高海拔地区,对于外来游客来说,本来就或多或少有高反,这再来个徒步登山,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身体或者说生理极限的挑战。昨晚,听说今天早上要游玩南公园,没说要爬山,我早上只是涂抹了防晒霜,没有带氧气瓶。

这是人生第一次在海拔3650米的地方爬山,对了,爬布达拉宫时的那个艰难和龟速简直无法言语。

我们刚到山脚下,就看见一股清凉的水从山上顺着山沟唱着歌儿潺潺地流下来,远处地山披着淡淡地绿装,近处地树林绿意葱葱,导游说:“以前这是荒山,光光秃秃的,经过十余年的接续植绿,昔日荒山现在已经葱葱郁郁了!”

我在拉萨走路甚至快步走没问题,可是一爬山就不行了,每爬几步就气喘吁吁,得停下来休息,经过无数次爬爬停停,终于爬到玻璃栈道。

我站在玻璃栈道上,整个拉萨市尽收眼底,各种建筑物背靠山脉,错落有致地分布,簇拥着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白宫、红宫、宫前几条向上攀沿的台阶边上的绛红色边玛檐墙形成“之”形和金色的顶等清晰可见。

近处是拉萨河,像一条碧绿腰带装扮着这座城市,更像一条护城河守护着这座城市,拉萨河外有高速路伴随,路上是快速行驶来往的车辆,彰显古老与现代的融合。

我在观景台上拍完照,继续往山顶爬,越往上爬,越是艰难;每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弯腰、向后伸手掏双肩包侧面的水杯、喝水,就这简单的几个动作,让人倍感艰难、累、呼吸紧张。

每当自己筋疲力尽想放弃时,就想到“西藏游是一生一游”的不易,不能留下一生的遗憾,看着谱写在山顶上的“祖国万岁”四个白色大字,就鼓足勇气沿着陡峭的阶梯奋力缓慢地向上爬。

布达拉宫最高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南山顶上的“祖国万岁”,不断在我脑海里闪现,它们激励着我向山顶爬去,我已经看到自己距离“祖国万岁”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