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兆安的头像

陈兆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18
分享

亲情“年味”采芝斋

 距离2024年春节还有几天时间,中午单位保安打来电话,告诉我有我的快件。匆匆取回,打开一看,原来是我远在苏州的侄女小燕子寄来的一箱苏州采芝斋茶点,里面有松子软糖、乌梅饼、沉香橄榄、九制陈皮、枣泥芝麻饼、芝麻酥糖、津津豆腐干和煎包煎饺等,全是我已年迈的父母一直非常喜欢吃的苏州特产。就在此时我又收到小燕子发来的手机短信:“叔叔好,快过年了,很想念姑奶奶和姑爷爷,爸爸出差不在家,这是我特意给二老寄去的,祝愿你们全家龙年快乐,吉祥如意,待我有空一定回老家看望你们。”抱着一箱子沉甸甸的采芝斋茶点,我瞬间不禁心生感慨,转眼间,小侄女长大了、懂事了,更让我欣喜和高兴的是她已经开始传承、接续大人们做的事情了。

 小燕子是我远在苏州舅舅的孙女,舅舅是我母亲唯一的兄长,多年来他们兄妹之间亲情一直很深。十几年前他们身体还不错的时候经常双方互相走动,频频来往于苏州、宿迁两地之间,年迈以后他们都老了,行动不便了,就相互通过电话联系问候。特别是每年春节时他们总是不忘记相互电话拜年,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语,叙不完的亲情。特别是我那重感情、有爱心、性格温和而善良的舅舅,能走动来宿迁老家时,每次都会专门买上一大包苏州采芝斋点心带来,他说,采芝斋是苏州有名的传统地方茶点,每次带点给你们尝尝,定会喜欢。确实,苏州采芝斋是中国老字号食品店,素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的苏式糖果和各种面点糕点闻名中外。采芝斋的各种苏式茶点有好几百种,其特色是选料讲究、加工精细、营养丰富、甜香可口,特色突出。因此,苏州采芝斋的美味很受人们喜爱。多少年来我的父母亲就特别喜欢吃苏州的采芝斋,无论是以前他们去苏州,或者舅舅回老家从苏州带回,几乎每年都能品尝到采芝斋的美味。那几年,在舅舅身体还不错的情况下,每逢过年前,舅舅都会亲自去苏州观前街买些采芝斋寄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每逢过年向老家邮寄采芝斋,成了舅舅一个忘不掉的亲情年味和老家情结。所以每年过春节,当父母吃到苏州舅舅寄来的采芝斋时,就会感到一种浓浓的年味和亲情的温馨。父母常说,你舅舅每年专门寄来的采芝斋,让我们吃习惯了,如若没有,好像少了什么似的,连年味也觉得淡了许多。其实母亲说这话,里面饱含着浓浓的思亲念亲的情结。

然而随着岁月的更迭、时光的流逝,也就是仅仅几年后,年过八旬的舅舅渐渐老了,开始变得行动不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再也无法出门了,他只能呆在家里通过打电话和父母相互问候联系,更糟糕的是进入耄耋之年的舅舅患了食道癌住进了医院,病情每况愈下,最后一个一米八高体重160多斤的舅舅瘦的不足80斤,他再也无法外出买采芝斋寄给老家了。那是2015年的秋天,慈祥的舅舅在潇潇落叶、秋风瑟瑟的季节被无情的病痛折磨到奄奄一息,最后痛苦的、不舍的离开了人世,舅舅去世后,表哥怕母亲伤心,一只瞒着,直到事后才电话告知,母亲深知表哥的心意,在无限悲伤和怀念中没有一丝责怪。

2016年的春节到了,这是舅舅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几天前母亲无形中自言自语、非常伤感地和我们说,嗨,你舅舅走了,要是往年这几天,又该收到他专门寄来的苏州采芝斋了,说着说着就能流泪了。其实,我们懂,母亲不是想吃采芝斋,而是在想念刚刚去世的舅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舅舅是母亲娘家的唯一亲人,乍一离开,怎能不想呢?然而,让母亲未想到的是,也就在这天下午,老家再次收到寄来的一份包裹,打开一看,又是一箱苏州采芝斋。原来这是表哥伯永专门给她姑妈姑父邮寄来的,面夹着一封短信:姑父姑母好,春节快到了,祝福二老过年好,身体健康。侄儿伯永。母亲一见,瞬间热泪盈眶,她知道舅舅虽然不在了,但侄儿没有忘记老家的亲人,舅舅走了,表哥又接过这个老传统做法,到了过年时,不忘记给老家的亲人邮寄采芝斋点心。抚摸着一箱子采芝斋,母亲万千感慨。 是啊, 舅舅去世后,年迈的母亲也走不动了,只能待在家里,好在她的侄儿即我的表哥伯永会经常打来电话问候,还会发视屏与母亲唠嗑,表哥说,虽然爸爸不在了,还有我,还有您的侄孙女小燕子,我们不会忘记老家的,表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除去经常电话微信联系,还会抽空回来看望我的父母,最让母亲感动的就是也像舅舅生前一样每逢春节到来前都会去专门买些采芝斋茶点邮寄老家,年年如此,从未忘记过。母亲深有感触的说,多少年了,从你舅舅在世时我们每年过年时都能吃到苏州寄来的采芝斋,这可以说是我们家的一道特殊年味啊,是亲情年味。现在,你舅舅虽然不在了,但侄儿伯永又接过来,继续做着,甜甜采芝斋凝结着我们两家深深的牵挂和思念,更是一份温馨温暖的亲情传递和表达。

是的,母亲说的是心里话,一点不假,两家的亲情之所以如此厚重密切,缘于一直都把对方记存在心、相互牵挂和思念。外公和外婆去世后,舅舅成了我母亲娘家的唯一亲人,兄妹俩虽然相隔两地,但通过书信来往、电话联系和互相走动,一直亲情不断。母亲年轻时经常带上我们这些小辈前去苏州认亲,舅舅也携表兄妹来老家寻根。舅舅每次回老家总是不忘记与亲人留影留念并把老家的变化带回去,母亲去苏州时会把老家的煎饼、咸菜等特产带给他们尝鲜。而那时留给我们记忆最深的就是舅舅和我父母一直保持长年通信的习惯,相互鸿雁传递,成为两家亲情链接的纽带和桥梁。那时,电话还未普及,更没手机,所以,通信便是相互联系连接的主要方式,记得,每每邮递员来送信时,我们这些小孩便会飞快迎上去,询问有无我家的信件,一旦看到有苏州寄来的信件,便会高兴的接过来,赶紧跑回家送给父母,“舅舅又来信了”。然后等大人们看完后,我们还会拿过来再细细阅读,读到有问候我们的文字时,会高兴的跳起来。通信的年代里,舅舅和父母亲会经常把各自的照片夹在里面邮寄,所以收到照片,则是两家收信时最大的快乐。至今,舅舅每次来信上那略带斜势写的工整认真的字迹还清晰的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在困难中母亲和舅舅相互关心帮助,也是亲情密切链接的体现。那一年,舅舅一家从苏州下放到江苏滨海县当时的五汛公社,由于遇到生活困难,便写信给我母亲,要求能资助一点,可是当时我父母的工资都很低,抚养我们三个孩子,再加上还要照顾爷爷奶奶两个老人,生活也是过的紧巴,记得那时由于粮食不够吃,母亲常去他的单位预先借支下个的指标维持生活,所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依然从有限的生活开支中挤出钱寄给舅舅帮助解燃眉之急。有一次,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母亲寄给舅舅只有6元钱,这次对我印象河感触很深,后来我为此曾专门写了篇《那次,母亲寄出的只有6元钱》一稿发在报纸上。舅舅回城后,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也不忘回报老家。总是通过多种方式回馈。我兄妹多,他便经常给我们买些文具和书包及衣服围巾等寄来,那年回老家,见我父亲身体不好,又知道我母亲不会要钱,便在临走的头天晚上将2000元现金偷偷塞在母亲的枕头下,直到舅舅回去时,母亲才发现....

 话题重新回到本文开头,今年春节前,恰巧表哥出差在外无法自己买采芝斋邮寄老家,懂事的小侄女小燕子见此情况立马像替补队员一样顶上,主动替他爸爸买了并邮寄老家。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一份采芝斋,浓浓亲情暖。从舅舅到表哥,再到小侄女,一家三代像传承接力棒一样,一代传一代,一棒接一棒,延续着好家风、好传统,这正是,亲情年味采芝斋,接力传递爱无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