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孙子开始,做儿子,做父亲,终于升级当爷了,我熬出了头,十八岁的哥哥望到了九九艳阳天。然五味杂陈又涌上心头。婚姻家庭,以过日子的适应或不适应在磨合;事业工作,以过生活的期盼或追梦在努力。既感动于小孙子的童真回馈着无限的欢乐和幸福,又感受于隔代亲要有度的把握和分歧。
曾是年轻父亲的我,在当时带儿子,属于“一惹哭了就不耐烦推开”的观赏式,现在带孙子也许是老天又给了一次机会,我替眼睛感谢看到了祥和、包容的大千世界,我替内心感谢体味着的爷孙乐滋味,从孙子出生到上幼儿园,一家人抬起来带孩子,是很有触感、值得回味的时光。
小孙子4岁了,喜欢玩沙,将沙灌进玩具车里,满手的沙再往身上、衣服上乱搓;爱捏橡皮泥,尤其是各种颜色的混在一起捏,他奶奶每次包饺子,他总是要专门揪几块面皮,放在手里揉搓,包几个东倒西歪的饺子;将整卷卫生纸慢慢撕成一张一张,扔进马桶里泡着,拿着疏通器,开始他乐此不疲的马桶疏通;雨天房前屋后踩水,玩得不亦乐乎,水溅得越高越是哈哈大笑;学画画,茶几、沙发、地板都是他的画板和涂鸦大作;恐龙放置在房屋的各个角落,有板有眼进行“恐龙大战”;玩米、穿大人的鞋走去走来、对着墙打水枪、涂口红、抹指甲油等等,把家里“祸害”得惨不忍睹。打吧,还小不懂事,泯灭了孩子探索新世界的天性,不打吧,顺着、哄着会惯坏孩子。
隔代亲,要有度。孙辈成长、教育的阶段里,善意护短,未必是件好事。在他成长过程中,人之初,讲道理,懂规矩,大人首先要靠谱,不和稀泥,从心里接受和孩子“拉钩”的小规则。从吃饭的“粒粒皆辛苦”讲餐桌规矩,玩具不玩了要归整好,放回原处,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得不对,犯了错,要承担适度的“责罚”。表现好,口头表扬加行为肯定,辅之以约定奖励、答应的事兑现承诺;表现不佳,儿童乐园的游玩暂停,想买的玩具就不能买了,每晚睡觉前的听故事就不开讲等等。小孙子刚开始总是不听,也记不住这要求那规矩,到后来,这些小小的约束让他慢慢变得有条理起来。
我有时候畅想:孙子上了学、长高、长壮了,有自己的一些事情了,还愿意象现在坐在我的大腿上摇来晃去、撒欢疯玩吗?还会一起看窗外的景象、问东问西吗?还情愿耐着性子听我讲小故事吗?还能把他那标准的“锅盖头”搁在我的肩胛,让脖子上的乳臭弥散着,认真纠正我带方言的普通话,问十万个为什么吗?请相信我,这是一个家庭充满温度和光亮的幸福时光,一定要好好珍惜,因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普通的、快乐的画面不可能恒久。俗话说:三岁看老,他长大了,本质上估计不会与你有太多的现场开心。即使有,我的老腿到时候会被他一屁股坐散架,或者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被放大了的、延伸的、补偿的父爱在聚拢,自己过一过老瘾。
岁月不会回头,成长足迹已留下,道不尽的成长趣事与过日子的艰辛,教会了我们宽容与感悟,本味与乏味。只要有度把握隔代亲,大人守约,共同关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