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随缘梦语的头像

随缘梦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6/09
分享

一切随缘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曾子临终前对探望他的政敌孟敬子说的。意思是: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是善良的。临死之前鸟为何“鸣哀”人又为何“言善”呢?朱熹解释说: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

曾子是圣人,固有其说。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言也更哀。”

昨天去医院探望了我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老领导,肺癌晚期,听家属说,剩日不多了。老头抓住我的手,话未说,泪先流。那种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毫无遮掩,表露无疑。很难想象,这个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勇往直前、冲锋在先的老兵,这个曾经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动辄就“死怕啥?几十年后还是条好汉”不离口的我心目中的强者,面对即将到来的死神,之前的一切豪言壮语、一切坚强瞬间便土崩瓦解。人竟是如此脆弱!

人世间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掌控的,比如生与死。一个人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概率不会超过亿分之一,人从一生下来,其实每天都没有离开过死,对生死的探求也从未停止过。佛家说,我们每天都要“死”一回,人睡着了,第二天早晨又醒来了,是为小死;如果没有醒来,即为大死。

十月怀胎,呱呱坠地,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有了生。

大约四五岁,我们对生有了最初的疑问和好奇,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当然这只是一时的好奇,不管大人做如何的解释,我们也无法真正明白,当然也弄不明白。

又过两年,六七岁,我们接触到了死,对死又产生了疑问,特别是恰巧此时若碰到了身边亲人的离去,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人是要死的,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这时我们对死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恐惧。我记得小时候每次村里死人后,我经常晚上做恶梦,梦到死去的人,也经常在梦中吓醒,醒了就不敢再睡,生怕睡着了又要做与死有关的梦。

十一二岁,随着慢慢长大,对我们来说,死亡变得不再那么可怕,而对生,对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有了新的兴趣,且愈加强烈。女孩子可以在女性长辈或者比自己在这方面早懂的同伴那儿获得答案。而男孩子却无法以相同的方式获得,越是得不到答案便越是好奇,便会从“旁门左道”做贼似的获得,大部分是从一些生理书籍,甚至是黄色书籍中得到答案。“生”在我们眼里被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十五六岁之后的四五年,这是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我们对生与死已基本了解,再无好奇,也再不关心。这时的我们,面对死亡就如同初生牛犊面对老虎,毫无惧色。牛犊不怕虎是因为它们不知道老虎的厉害,而我们不怕死却是因为我们的无知,不是对死后不可复生的无知,而是对死亡真正含义的无知。这时的我们没有任何责任感、没有任何牵挂,充足的荷尔蒙也使我们变得血气方刚,我们可以为了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为了一件小事动辄拼命。如果有人问:“你不怕死吗?”,“怕什么,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二十年后老子还是个英雄好汉”这就是我们的回答,可以说这是专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豪言壮语,如果认为这只是单纯的豪言壮语那你就错了,我身边就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半大小子,只因某人瞪了他一眼,他就二话不说一刀捅了那位。生命被看得很淡。

成家后到五十岁这个阶段相对稳定,好像我们早已把生死之事忘掉了,在我们脑海里他们离我们太远了。

过了五十,死亡这个问题好像又回来了。此时的我们对生已毫无兴趣,因为它早已离我们远去,而死亡却如同已经从远方启程向我们走来的魔鬼,虽然步履缓慢、路程尚远,但它的身影却是越来越近。当某一天我们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来临时,那种对世间的留恋与不舍也就无法掩饰地表露了出来。人死如灯灭,死了也就什么都没了,恐惧随即到来。

人的死亡可以概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是意外而亡,突然之间,人还来不及恐惧就已经走了;另一种是等待死亡,除了那些真正看破红尘了无牵挂等待解脱或是一生昏昏噩噩懵懵懂懂之人外,大都对即将到来的大限充满了恐惧;还有一种就是自寻短见,走这条路的人就不能用恐惧来形容了,必是已绝望到了极点。

有时我们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也经常提到死,均是一种无所谓、调侃的口气:等将来咱们大限将至之时,就选一风景秀丽、幽静之处,闻鸟鸣涧、听溪流潺,备几坛老酒,击缶而歌,一醉而归天国,定要走得潇洒、浪漫些。我们刚过不惑,如果真的已是耄耋之年大限将至之时还能如此潇洒吗?但愿能!

中华五千年,人们总试图去解决对死的恐惧。

儒释道三家甚至基督教均有自己对待生死特别是面对死亡的一套理论和观点。

儒家对生死的看法是唯物的,认为生与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有生必有死,人总是要死的。创始人孔子始终把“生”放在首位,却很少谈论“死”,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是啊,人在有生之年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握好生就可以了,总想死的事情做啥?成天都在考虑死的问题,难道就可以不死了吗?显然儒家未能在对死亡恐惧方面让人获得解脱。

人们在探寻,是否我们可以延长“生”的时间,甚至长生不死呢?道家对此做了肯定的回答。道家认为,人可以在现世通过自行的炼养、修道而成仙,达到“长生不死”“肉体飞升”,身登清虚三界之境地。这真是太具有吸引力了,这让世人特别是那些现世富贵之人看到了曙光,大有再活五百年甚至长生不老的想法。为此,多少王侯将相沉湎于炼丹、吃药,以至走火入魔,到如今却不曾见一人修炼成仙。但不管如何,道教还是给那些信道之人带来了一丝希望。

成仙难,难于上青天,人们开始寻求别的途径,佛家的生死观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教之一,从印度传入我国后被人们广为信奉。佛家认为人生是生死的轮回,死是生的开始,死了并不是终点,灵魂来到了另一个国度,并将再次投胎转世成人,当然也可能转世成为牲畜,并告诉人们如果你诚心修炼,公德无量就有可能跳出三界,不入轮回,成为佛、菩萨、罗汉,以涅盘的形式得以永生,很有诱惑力。看来死并不可怕,反而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倒给了人们一个希望:今生混得不咋样,那就快些死,早些投胎,佛、菩萨、罗汉咱不去奢望,不过没准就投在帝王家。早死早解脱。

近几年,基督教在我国开始盛行,大有压倒儒释道的势头。该教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赎罪的,视死为“新生”,这种“生”不是佛教“轮回式的再生”,乃是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的“生”。基督教的丧礼其实更像是一个庆典,祝贺你在人世间赎罪完毕,升入天堂,走向永生,这较之佛家更能让人对死亡充满了期待。进天堂总比成佛成菩萨成罗汉要容易些啊,并且可以免遭转世成为牲畜的危险,所以基督教在人们面前更具诱惑力。若不是《圣经》中有过多的“你必怎么怎么样”等一些太过强势的辞令,也许此教的传播速度会更快。

生与死的话题我们探讨了五千年,对这个话题的探求也必将随着人类的繁衍而继续下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存在只能算是“一瞬间”,而相对于茫茫世界,每个人渺小如一粒尘埃。能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幸运者,又何必再多奢望呢?!

看过江河看过山,

也曾拼搏也曾闲。

生死终由天注定,

但洒芬芳馈世间。

来了,你是幸运的,请珍惜;走时,请报以微笑,一切随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