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离家在外的人总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触,不由自主就想起故乡,特别是想起童年的一些趣事。
我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层峦耸翠,风光优美,是著名的茶乡。但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梯田并没有种上茶树,而是种满水稻,还是春秋两季都种,因此家家户户都养耕牛。记得还有人开玩笑说“宁做内乡牛,不做内乡媳妇”。因为有些梯田很小,耕地用不上牛,得用锄头翻地;又山多草茂,牛有得吃。所以,觉得做我们那边的牛,少做多吃,很幸福。那些用不上耕牛的田地,就得小媳妇用锄头一寸一寸地翻过来,能不辛苦?当然,那时我还小,这不是我关心的事。我最开心的是暑假放牛的日子。
我家有三头牛,牛爸爸、牛妈妈和牛娃,一家三口;我们村里有几十头牛。每天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赶着一群牛从村里浩浩荡荡出发,经过榕树下,下了一道坡,趟过小溪,爬上山岭,但见山上翠竹潇潇,林深木茂,林下绿草如茵,牛儿欢快地吃着。而我们或嬉闹,或打牌,或挖笋,或寻野果,打闹一番后开开心心地回家。等到下午,我们就相约上山,把自家的牛儿赶回小溪泡水,我们也在溪里戏水。那是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只见清澈的溪水从上游平缓地流进一口形如大布袋的长潭里。潭的后半部分水不深,但怪石林立,石隙之间,一头头牛儿泡着水,露出背脊和脑袋,嘴巴一动一动地,像在咀嚼什么 ,不时惬意地甩一甩长尾巴。布袋潭的前半部分潭面如镜,波光粼粼,夕阳给清澈的溪水镀上一层金光,而孩子们的到来打破了小溪的宁静,都迫不及待地脱光了衣服,跳进水里逞英豪。雪白的身子在水里翻滚,“浪里个浪、浪里个浪”,一个个欢快的样子就像是小精灵。孩子的泳姿千奇百怪,各具特色,但以狗爬式居多,哈哈,毕竟“自学成才”嘛!有一些初学者,两手勾住潭边的石头,双脚拍打着水面,两三天后就学会浮水了。于是追逐打闹的孩子越来越多,小溪就像是烧开的沸水,浪花四溅。
一些不甘寂寞的牛宝宝也从下流循水而至,加入了我们的游戏。一些调皮胆大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窜上牛背。我也一样,趴在牛背上,肚子紧贴牛背,在亲密接触中感受牛背的光滑和温暖,双手搂住牛脖子,仰着头随着小牛一起前进、后退、转圈,当它要潜水的时候,总用小尾巴轻轻地拍在我背上,似乎在提醒我不要呛水。我们亲密无间,共享清溪。直到牛妈妈“哞哞哞”地叫唤时,才恋恋不舍地陪它回到牛妈妈身边。
玩着闹着,肚子饿了,咋办?没事,就地取材。只见溪旁浅滩上,一条条火柴棒大小的透明的虾儿往外爬,一些年纪稍大的孩子左手掌弯成碗状,然后抓住几只小虾放着,为了防止小虾逃脱,右手掌迅速弯曲,迎着夕阳,一下一下地拍打在左手掌上。很神奇,不一会儿,掌中鲜活的小虾弯曲了,颜色变红了,抓虾者一把往嘴里塞,哇,满嘴鲜嫩甘甜,味道好极了!有样学样,一时间,“啪、啪、啪”的拍掌声响遍小溪,和着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汇成一支欢快的乡曲。夕阳落山了,突然有孩子惊叫一声“我得回家收稻谷了”,又一声怪叫“我要回家煮饭了”。一时间,孩子们才意识到要回家做点什么,都争先恐后地从水里跑出来,慌乱地争着、抢着穿衣服,然后急急忙忙地赶着自家的牛儿回家。
据大人说,那些溪里的小虾鲜美又营养,还能清热解毒,可治好流鼻血。又说,小虾放在手掌心之所以拍着拍着就变红了,是因为夏天天气热,掌心温度高,又在阳光的照耀下,把它们给烤熟了。哈哈,好新奇的事啊!
现在的小溪已经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成一条小水渠了,溪里的小虾早就绝迹了。家乡到处是茶园,不养耕牛,孩子们也不用放牛了。他们的乐趣大多在《王者荣耀》上吧!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