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振元的头像

陈振元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7/29
分享

盛夏流芳

流芳,我的老家。安溪县龙涓乡灶坪村流芳。这是一个偏居安溪西南一隅的小茶乡。

一个偏僻的小茶乡,居然想“流芳”?岂不怪哉!其实“流芳”的本名叫“漏仓”。“漏仓”之名源于一段古老的传说。

相传南宋末年,奸臣当道,太子赵构在镇殿大将军赵升的护送下,南逃至龙涓乡内灶村的护国岩(安溪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岩中内殿有一漏米洞,漏出的米可供居住者食用。明嘉靖《安溪县志》载:“相传从中出米,仅赡居岩者。后人凿而大之,遂不复有。”据说这些米就是从灶坪村“漏仓”的米仓中流出来的。漏米救人,乐善好施,也足以名传后世,“漏仓”怎能不“流芳”?

我想,如果现在“漏米洞”还能漏出米的话,流芳已经没有米仓可出米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安溪铁观音品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铁观音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人们早早就把水田种上茶树,家乡到处是茶园,所以,能从“漏米洞”漏出来的也只有茶叶了。

茶乡人都知道,短暂的夏天有两季茶叶,即夏茶和暑茶,因此茶乡的整个夏天似乎都是香的。长久以来,爱茶的人们,总把春韵秋香挂在嘴边,而闭口不谈夏茶暑茶。春茶的生长周期长,韵味十足,余韵绵长;秋天秋高气爽,秋茶气清如兰 ,沁人心脾;而夏茶暑茶长势旺盛,成长周期短,韵不足,味不永,但胜在清鲜酸爽,冲劲十足。不论哪一季的茶叶, 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得天独厚,值得珍惜。春茶采摘于“五一”前后;秋茶采摘于“十一”前后,所有的上班族都可以利用假期,好好品尝。而当老师的我爱春茶,爱秋茶,因有长长的暑假,更爱暑茶。利用暑假,回到老家,深入茶乡,与亲朋好友泡在暑茶里,享受到的不仅仅是酷暑中茶乡的清爽,还有茶人茶事中浓浓的情味。

老家群山环抱,绿水环流,深受大自然的宠爱。放眼望去,青峰连绵,茶园片片,溪流潺潺、白白又浅浅。俯仰之间,一坡、一弯、一谷、一峰,高高低低、疏疏密密,遍地是茶园,茶乡特有的景致展现在眼前。我想,这些山水茶园应该认识我吧,要不然,那清凉鲜爽、柔软芬芳的山风怎能毫无顾忌地扑入我的胸怀,融入我的身心呢?多少次从它们身旁经过,尽管每次都匆匆忙忙,尽管每次都来不及道别,但每次都似亲友重逢,倍感亲切。

最妙的是,午后骑着摩托车在蜿蜒的山路与茂密的丛林间穿行,上上下下,弯弯绕绕,盘盘旋旋;任车旁的风景随风掠过,一幅幅,一帧帧,一片片,似写意山水,灵动浅淡,气韵天然。如果看到山谷间有一座座芳草如兰,茶树稀疏的茶园,不必惊讶,茶园并非疏于管理,而是有意放纵,这是原生态茶叶种植基地。遥望模糊的远山,淡黄的茶田,如丝如带,层层累累,由山脚叠至山顶,虽然见不到茶树的样子,但我知道那是乡亲们辛勤开垦,精心叠砌出来的茶山,在金阳中,它散发着淡淡光芒,像是一座金山:这是一副清丽的水彩画了。

摩托车不仅仅穿行在如画图的山林茶园间,也可翻山越岭,穿村过户。正值暑茶时节,每经过一个村庄,到处是采茶人,运茶人,晾茶人;到处飘散着茶叶杀青发酵后的清鲜味;也隐隐传来炒茶所用的机械的吱吱呀呀的响声。如果走累了,随时可以停下来歇歇。就算太阳再大,清凉的山风似乎也能把它吹薄,吹软,吹得轻盈。小茶乡的风啊,太奇妙了,它甚至能把金黄色的阳光吹淡,淡得可以融入茶园的细枝嫩芽中,化成轻纱般的梦。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恨不得把所有清雅秀丽的景色浓缩成一张照片,揣在怀中。不,这还不够,最好是把它们制成茶点,以茶水下咽,永久地放到肚里,藏在心中。突然想喝茶了,那就回家吧!回到村口,看村庄上空,浮着一层薄雾,散发着一缕缕清鲜味。那是因为举村炒茶,茶气凝空不散。

走进村口,无需情怯,第一户是真哥家,他在制茶房门前吹着凉风,一见到我就笑着说“元仔,回来啦,来吃茶,你喜欢浓香还是清香,原味或是鲜酸?(因工艺不同而味道独具的几款茶)”。就喝原味浓香型吧!于是清洗茶具,吃茶聊天,聊起他的孩子,高中没读完就出去开茶叶店了。他说,现在外面的世界发展快,很精彩,年轻人都喜欢出去闯荡。我说这很好,每个家庭都多向发展,经济更活跃,你家还是一条龙发展模式,做茶都不愁销售,真好!

经过第二家,兴弟的,又是笑着招呼说“元哥,回来啦,来吃茶”,我又怡怡然地走进去,只见他正掰着茶球呢,手指粘满茶汁,黑香黑香的。这家伙踏实勤劳,泡妞有一套,年纪比我弟弟还小,孩子比我家的还大。也因为早早结婚,安份地守着家庭,安心地炒着茶叶,收入不错。这不,老房子翻新,又建了一座三层楼。年轻人在家也能过得很精彩!

继续往回 走,没走几步,又听到两叔招呼喝茶,那就喝吧!聊天的时候,他一脸苦恼地说起孩子,年纪大了,还不找对象,真不让人省心啊!我一脸尴尬,这孩子曾经是我的学生,在学校可是教育他不能早恋,该不会是我惹的祸吧!心里这样想,口中不忘安慰两叔说“姻缘姻缘,还是得随缘,就像我,也是晚婚晚育嘛!安心啦,说不定,明天就能给你带个儿媳回来。”“也是。”他乐呵呵地笑了。

还要继续喝茶吗?继续吧!喝茶,我可是千杯不醉!从参加工作开始喝茶,茶龄二十多年了,天天无茶不欢,嗜茶如命。还因此给自己取了个风雅的QQ和微信名:“烹雪煮茶”。这名字来源于《红楼梦》中妙玉煮雪烹茶的故事。名字清新脱俗,而人却难于脱俗,难于脱离人间的烟火味。

回到家,电饭锅冒着烟,母亲已经在煮晚饭了。饭还没熟,又喝起茶来,与父母聊聊三姑六婆、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其乐融融,其情洽洽。家里喝的茶是妹夫家送过来的。他家在龙涓乡山坛村,也是一个优质的铁观音生产地。其他亲朋好友也不时送茶叶过来,家里茶叶富足。父母年纪大了,弟弟也在外谋生,没有主要劳力,近几年来家里没有制茶了。家里的茶园并未荒废,父母常年在茶园上采摘鲜嫩的茶芽,这些茶芽当天就可以销售出去。茶芽做什么呢?制成红茶。应该是受金骏眉、正山小种等红茶的启发,一些茶农与时俱进,改换工艺,用乌龙茶的茶芽做出香醇味永的红茶。这既丰富了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也解决了老年茶农的生存问题,还能抢占红茶市场,开拓铁观音的发展领域,一举多得。

吃完晚饭,父母看起了闽南语的电视节目,而我则习惯出去溜溜。在这盛夏的夜里,行走在淡淡的月色中,微风轻送,尽是茶的芳芳。我东边走走,西边窜窜,还是不由自主地走到二舅家。一进家门,一阵阵茶香沁入心脾,没见到人。也许是听到外面的动静,二舅掀开挂帘,从空调杀青房里笑着走出来。“茶叶还不能下锅吗?二舅。”我笑着问。他边泡茶边说杀青的火侯还没到。以前没建空调房的时候,暑茶做不出清鲜味,就当树叶卖了。现在,把空调调到十七八度,用来杀青最适宜。不一会儿,四舅、六舅、吉叔、阿炳等亲邻纷纷到来,大家喝了茶,钻进空调杀青房,一起探讨交流,互传管理茶青的经验。有的说香味已足,叶边已红,叶片已软,可以下锅了;也有的说,香味不够浓,红边不均匀,叶片不够蔫,发酵还不够;还有的说,发酵到什么程度与茶叶产地有关,高山与岩地的茶,叶片瘦薄,发酵不可太过,田地的茶,叶片肥厚,发酵不可不足……听着他们各抒己见,我大涨知识,制茶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啊!

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和叔叔们制茶可辛苦了。用大铁锅炒完茶,揉完青,用白布把茶叶包成足球状,然后坐在条凳上,双手沿着条凳来回不断地搓茶球,搓结实后,放一会儿,等茶稍微定型,打开白布,掰开茶球,弄散后又包束起来,再次搓、揉、捻,直至最后定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亲和叔叔们的手都脱皮了,还得继续干。现在好多了,有急束机、揉捻机等茶叶机械,又能用空调控制杀青,亲邻们在不断交流切磋中,技艺不断进步,质量不断提升。当然,半机械化劳动,也大幅度地提高产量,满足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当我说起那些辛苦的日子时,他们记忆犹新,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喝茶聊天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地,月上中天了。该回家了,踏着月色,走进宁静的夜里,远处茶园边,溪涧旁,不时传来虫鸣蛙叫声,夏夜更显幽谧了。劳累一天的人们渐渐入睡,然而,茶青无眠,茶香氤氲,夜色流芳。

当我轻轻推开家门时,一家老小已传出匀长的呼吸声,大概做着香甜的美梦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