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天下午我的中师同学在班级群里晒出了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我。看到这张照片,我居然有点认不出来是自己。我问同学这张照片是我吗?同学说是的。之后我才确认这张照片是自己。看到这张照片,我不禁百感交集,平师生活历历在目。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了。
一、师恩难忘
(一)忆郑丛立老师
平师的普通话在温州市是很有名气的,所以过来讲座的嘉宾总会幽默一下:“我的普通话很不(jun第三声),抱歉!”平师老师的普通话通常不错,要不上课没法上。但有一个人例外,他的普通话实在不敢恭维,但他却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我们也很喜欢他。他就是教我们“劳技课”的郑丛立老师。郑老师教我们时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他是个可爱的老头子。他喜欢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大金牙。平师的课安排得很紧张,可是到三年级快毕业时却给我们安排了“轻松一刻”一一劳技课。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听听郑老师一个学期的课吧!
郑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模块的课是到平师后山一一九皇山上抓(zha第一声)蝴蝶。他发给我们每个人抓(zha第一声)蝴蝶的工具,雄纠纠气昂昂地带我们上山了。春天的蝴蝶真美丽,我们跟着他在花丛中蹑手蹑脚地抓(zha第一声)了起来。虽然不专业,但也抓(zha第一声)了不少蝴蝶。回学校,他就教我们做蝴蝶标本。当天晚上“抓(zha第一声)蝴蝶”成了我们热议的话题。
上完抓(zha第一声丿蝴蝶课,郑老师便教我们做盆景。那时候厨房还烧煤块,他就地取材,让我们去找煤块烧了后的煤渣做托盘。然后带我们去九皇山找来苔藓、树枝和小花,把煤渣打扮得或热闹,或优雅,或清新,或粗犷……于是我们教室的窗台上便有好多盆景争奇斗艳……最有意思的是上种花课了。郑老师一开口就问我们牡(mao第四声)丹花是什么花?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花中之王!”他说:“孩子们真聪明!但今天我们不种牡(mao第四声)丹花,我们种一串(qun第四声)红。”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但其实我们看到了一串红才知道是什么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个学期就在轻松愉快中度过了,没有一个同学不及格哦。毕业了,我们各奔东西。 “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郑老师凭着他独特的普通话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现在,郑老师已作古了。早上看到校园里的一串红,我忽然又想起可爱的郑老师,想起他带领我们抓(zha第一声)蝴蝶、种一串(qun第四声)红的快乐时光……
(二)访曾平汪先生
曾平汪先生已隐居在腾蛟银坑道观十余年。记得第一次拜访先生,并不是特意去的。那年跟同学到腾蛟银坑玩,刚好路过道观,便进去看他一下。他住在一间斗室里,稍嫌拥挤。他说要写怀古之旅。由于生病了,他发音困难,但我们师生一见如故,沟通挺顺畅。
先生曾教我们《人生修养》,上课情绪激动时便脱稿讲,对社会风气有哪里不满的,也会发几句牢骚,是性情中人。
先生号称"平师第一笔",文风朴素,他说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颇为赞同。当年他写给发妻的悼文情真意切,曾使多少人为之泪目。由于时间的关系,便匆匆与先生告别。
昨日,平师的一班同事约好去看望先生。沿着斜坡而上,草青青,水清清,茂林修竹,实在是隐居的好地方。
我们到的时候道观紧闭,上书"盛世休徵"。叩门时,先生就高兴地迎了出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拾级而上,旁边种着花花草草,二层就是先生的居室了。还没进门,就见一副对联:上联:前世无意选黄卷;下联:今生有缘依玄门。横批:天心月圆。迈进门便看见一桌丰盛的饭菜,显然是招待我们的。本以为只是几盏清茶而已,没想到先生生活得挺好,不由为他高兴。
先生说先看看我的书房吧,可见他对书的热爱。先生的书房很有文人气息,挂着一块写着澹泊明志的匾额,有半墙壁的书,有一些古画,还挂着渔樵耕读四幅画,画下面放着一盆君子兰。先生住的商品房大约一百多平方,收拾得相当干净整洁。饭局开始了,我们品尝着美食和美酒。先生身体不大好,不能喝酒。尽管我们再三劝他别喝,他也喝了好多。席间谈笑风生,谈人生,理想和如何教育孩子等。
饭后又在书房品茶。先生告诉我怀古之旅已完成,真替他高兴。不知不觉半个下午已经过去了,我们和先生告别,并约好下次再来拜访他。
保重,曾先生!
(三)我的语文老师们
刚入中师的时候我就碰到了我的恩师南朝阳老师。那时候他刚刚大学毕业,既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又教我们的语文。他戴着眼镜,有点发福,上课的时候经常喜欢推一下眼镜。由于刚毕业,南老师意气风发,上课的方式也不拘一格。记得一次天下起大雪。他就带我们到学校的后山去赏雪,打雪仗,堆雪人,像一个孩子一样跟我们玩到了一块儿。由于我们有切身的体验,那次作文我们班同学都写得很好。因为我中考的成绩语文很好,作文得了县里唯一一个满分,所以南老师就对我格外器重。经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念给班级同学听。有一次全校的作文比赛。我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奶奶》。他认为我这篇作文应该得级段一等奖, 便据理力争。可结果我这篇作文得了二等奖。他还惋惜了好一段时间呢,并鼓励我要好好努力,争取下次得一等奖。好可爱的一位语文老师。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没有教我们了,但在我的生命中,永远忘不了这位中师的启蒙语文老师。
二年级的时候,我碰到了杨兴林老师。那时候他大概30几岁吧,年纪不大,但在学校里却有一定的威望。杨老师的额头上不知道是胎记还是有个疤,形状像梅花。私底下我叫他梅花老师。杨老师可是个大才子。上课的时候啊,他不像别的老师那样,规规矩矩的按教案来教。激动的时候呢,他就脱离了教案,跟我们侃大山。教室里不断地发出会心的笑声。杨老师爱喝酒。他说中文系毕业的怎么可能不会喝酒呢。那些男生就找他喝酒,私底下以哥们相称,我们女生呢便只有羡慕的份儿了。由于我当时在级段里写作已小有名气。杨老师同样也器重我。在他的影响下。我的文风已经由记叙文过渡到散文和小说合体。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他失业了》,写的是我爸爸,杨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因为这篇文章既象散文又象小说。杨老师对我文风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惜了他也只教了我们一年。但他爽朗的笑声永远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碰到了德高望重的林正苞老师。那时候林老师已经即将退休啦!他矮矮胖胖,正直善良。他是一个为了学生敢和校领导拍桌子的人。三年级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什么好作品写出来。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非常得苦闷。但林老师没有放弃我。经常找我聊天,给我信心。哪怕我有一小段文字写得好。他也会给我加油。非常感谢林老师陪我度过了中师三年级苦闷的作文空白期。
在中师三年中我还碰到了另外一位特殊的语文老师邱慧强老师。那时候我是学校《简报》的主编,而他是《简报》的指导老师。邱老师那时候大概40来岁吧,但是他略显老成。我们编辑小组把编好的稿件给他。他总是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回复。那密密麻麻的修改的红字令我们非常感动,要知道指导《简报》是没有报酬的。当然,邱老师也比较欣赏我的文章。我永远记得那一幕情景,邱老师从学校宿舍的那条山岭走下来,而我正从这条山岭往上走。邱老师和蔼地对我说你这篇通讯写得不错。多少年过去了,这情景依然保存在我的脑海里。中师毕业了,我读了温师院中文系。系统地学习了中文,文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犹其在《诗经》研究方面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这都要感谢我生命中遇到语文老师,犹其是平师的这四位语文老师。如今林老师已经作古,南老师已从政,邱老师和杨老师已经退休。我由衷地祝四位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二、同学情深
一九九一年的九月一日,我和海生背着行囊在葛溪畔的平阳师范学校就读。
也许冥冥中自有安排,我们成为同班同学,再后来,不知怎么地我们成为“饭友",何时成为"饭友",我也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性格内向,而她性格豪爽,我俩互补。
那时候,平师学生自带粮食,自带饭盒,蒸饭吃,拿饭时我总是怕烫,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海生找饭盒,而我去负责轻松的任务:买菜。要是哪天她请假了,我吃饭都没胃口,拿到寝室里草草吃几口就算了。
不但在学校里吃,昆阳镇的名小吃我们当然也不放过。那时我们两家的经济状况都还算可以。于是,我们经常在晚自修后溜到昆阳镇街上吃煎饺、牛杂、油条和钱承恩馄饨等,羡煞多少同学也。
昆阳镇吃了还不算,有机会海生就邀请我到她家吃吃喝喝。她家在腾蛟,家人热情。每次我到腾蛟,她家饭桌上总是满满一桌山珍海味。在家里吃了还不算,还带我吃腾蛟名小吃:煎饺、五香还有深巷里的牛杂……堪称美味,至今回味无穷。
当然除了吃,我们还一起"勇闯江湖"。那时我是个乖乖女,而她天生胆子大,有男孩气慨,在她的怂恿下,我也做了几件"离经叛道"的事。
平师三年级我们学风琴。每个星期都有可能被老师点名回琴。弹唱我没天赋,每当看到陈飚老师优雅地从平师的楼梯慢慢踱到琴房时,我的心里总是忐忑不安,要是不幸被抽中,我的成绩也只是中或中上。有一次海生逃课,要我代她回琴,这可是作弊。尽管我心里万分恐惧,但为了她,我豁出去了。天下居然有这么巧的事,那一次真的抽到她了,曲目是《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为了她,当时我很淡定,结果很意外,85分。平生第一个85分。当多年以后我到平师参加工作,和陈老师成为同事,谈及此事时,陈老师竟然不相信我一个守纪律的乖学生居然也会做这种事情。
海生胆子大,组织能力也强。二年级的一个暑假她组织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学去旅游。路线是水头一山门一顺溪一矾山。尽管我心里怕怕的,但还是跟她去了。水头到山门还算顺利,在一个同学家过了一夜。山门到顺溪我们迷路了,顶着烈日在没水的小溪中艰难地前进着,称之为探险毫不为过,我们又饥又渴,没有她这个老大在,我们估计走不出这条小溪。
傍晚,总算找到公路了,并幸运地遇到了辆载水泥的大蓬车。在海生的指示下,我们搭上了大蓬车到水头。每个人都灰头土脸,一身水泥。应该回家了。可是她不达目的不罢休,手一挥:去矾山小燕同学家。好吧,去矾山。到矶山已是满天星斗。
我们没带身份证,又没有小燕同学家的地址。怎么办?问路呗。还好矾山小,居然问到小燕的亲戚了。在小燕家,我们再也逛不动矾山了,休息了两天两夜,才打道回府。平生第一次跟她一起做了一次驴友,我想也是最后一次了。
1994年我们毕业了,大家各奔前程,虽一直保持联系,但很少见面,而思念之情总是未断。知你一帆风顺,事业家庭双丰收,由衷地为你高兴。
谢谢你陪我走过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涩岁月……
三、风琴弹唱
那时候平师有"音加班",他们学钢琴,美妙的琴声在葛溪旁流淌,陶醉了多少花草树木尤其是体育馆前那株白玉兰树。路过的居民有时候也会驻足倾听。而我们普师班的同学,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学学风琴,而且是三年级时才学的。
由于平师的地理构造,平师的琴房依山而建,小得只能容下一架风琴和一张椅子。假如一男一女呆在这样小的空间里,连对方的心跳声都能听到,在美妙的乐声中,是很容易"碰撞"出爱的火花的。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据说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是从这里发生的……
从宿舍通往琴房有一条长长的石梯。大约两百多级左右。当时教我们琴法的老师是平师"四大才子”之一陈飚老师。陈老师风度翩翩,在温州的音乐界颇有声望,可谓才貌双全,非常有魅力。
练琴需要童子功,所以叫我们十六七岁的年龄从零基础学琴,实在是有点"残酷"。但是毕业要考核,所以只有咬咬牙上了。
练琴很辛苦,一个星期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琴房里。最糟糕的是小琴房只有十几个左右,而我们四个班却有两百多个同学需要练琴。怎么办?虽然学校也做了协调,四五个同学一个琴房,但还是远远不够用。怎么办啊?想办法抢啊。见缝插针,经常在琴房前的回廊里等,只要哪个琴房有空,便坐下来弹。
本人练琴没天份,但也不致于太差,中等水平吧,在七八十水平徊徘。
每个星期二照例是要回琴的。当陈老师拿着成绩册慢慢地沿着两百多级石梯踱上来时,我的心里便会象大多数同学一样忐忑不安,陈老师的每一步似乎都踏在我们心上似的。我们便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千万别抽到我。”抽到了只能重重地吸口气,平复一下紧张的心理。没办法,自认倒霉,回吧!
印象中回琴最顺且成绩最好(85分)的一次是代我平师"饭友"海生同学回琴(上文已交代)。
平师毕业要通过十几项基本功考核,“谈唱”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
学校事先布置了十首儿童歌曲让我们练十天,平均一天练一首,考试时会从其中抽一条。那一阵子我们可紧张了,不分白天黑夜在琴房里练着。抢琴房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谈恋爱的估计也暂且放放了。
终于挨到了第十一天了,我们要上“战场”了,个个严阵以待。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发挥正常,有的发挥失利,流眼泪的大有人在。
记得当时我运气不好,抽到的是难度最大的《共青团之歌》,还好发挥正常,安全过关,成绩依然处于中等水平。
平师毕业后,就再也没摸过风琴,"失练"了。现在风琴已成为历史了,所以有时候只能坐在钢琴装装样子。
多少年过去了,经历了生活和工作的风风雨雨,但我依旧怀念平师的琴房,怀念才华横溢的陈彪老师……
四、实习岁月
实习可是师范生学习生涯中的大事,至今记忆犹新一一
十项基本功考核通过后我们班同学就奔赴平阳县小实习。实习之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为人师表”,在形象上要稍微修饰下。记的那时我第一次穿上中跟黑皮鞋,由于新鞋咬脚,我一扭一拐地走在平师的台阶上,被盛建森老师笑了一顿。
我们那一组由我、剑秋、开会和友泼四个人组成。当时我分到的教材是识字认物课,教不好会很枯燥。怎样才能生动活泼呢?我想到两个办法:一个是做好生字卡片,让我们班"书法王子”开会帮我写了很多生字卡片;二是准备真实道具。可怜天下父母心,因为怕道具不新鲜,老爸一大早便到鳌江菜场买了芹菜、西红杮、葱和黄瓜等送到县小给我。
正当我拿着教案准备代表小组把第一节课打响时,学校传来消息,要我去参加保送温师院面试。只有一个小时就要上课了,指导师王文君老师思来想去,这重要的任务落在开会同学身上,因为卡片是他写的,而且他平时反应快,笑眯眯的眼睛讨人喜欢。后来听别人说,这节课开会上得很成功。由于仓促,开会有点紧张,把芹菜等道具塞在口袋里。上到一种物体,就从口袋里掏出一种道具。被学生封为“会变魔术的老师”。歪打正着!
由于知道自己是保送生,所以可以说当时我是最轻松的实习生。但是即使这样,三尺讲台也不是那么好站的。记得有一次我上音乐课,教《小小牵牛花》。音乐是我的弱项,尽管有友泼同学在后面压阵,又弹又唱的还是让我上出一身冷汗。
班主任工作也不好做,二年级的学生居然得解决早恋问题,我的天哪!
但当我们离开县小时,学生们泪如雨下,小礼物堆成小山。那情景真的是很感人。要知道,我们带走了56位小学生的心啊……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经到了知命之年。每次到昆阳我们总要“回家”看看。可是如今平师已经夷为平地,在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公园。只有老平师体育馆前的那株白玉兰依旧站在原地,学校旁的葛溪依旧流淌......它们在诉说着老平师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