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从家去鳌江公园的路上都要经过一条小桥,站在桥上往回望,总会看到一民居前立着一小块石碑,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为什么民居的门前要立这样一块石碑呢?问问房主人,说是辟邪的东西。稽诸西汉史游《急就篇》云:“石敢当。”颜师古训曰:“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皆为石氏;敢当者,所向无敌也。世之用此,亦欲以为保障之意。”房主人说得基本没错。那么“泰山石敢当”呢?明代姜准留下的奇书《岐海琐谈》云:“人家正门及居四畔,适当巷陌、桥梁冲射,立一石刻将军,半身埋之,或树石刻‘泰山石敢当’字为之压穰。”而这间民房刚好有桥梁冲射,所以立个“泰山石敢当”压穰。2005年,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单,“泰山石敢当习俗”名列其中。
姜准,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生卒年不详。他的故居在鹿城区华盖山麓,名竹梧书院,他是当时温州的著名藏书家,他的朋友何白有诗赞曰:“华盖峰前旧书屋,绕屋高梧映深竹。编摩上下数千年,图籍纵横三万牍。”姜准生平博览群书,闭户著述,尤熟悉瓯中掌故,万历间聘修郡志不赴。所著有《东嘉人物志》《东嘉书目考》《东嘉科第年表》《东嘉诸科年表》《东嘉教职世表》等二十余种,可惜大都失传,现传世的仅存《岐海琐谈》十六卷。
《岐海琐谈》专记宋元明时期温州地区掌故,全书五百余条,涉及温州地区的建置胜迹、典章制度、名人逸事、风土物产、诗文书法、对联民谣、幽默讽刺、灾害变异、神仙鬼怪等诸多方面,其中不少为本书所仅见。
姜准可谓明代“温州百晓”,《岐海琐谈》中一些罕为人知的奇闻逸事与风俗习惯,很多至今都还在温州人身边流传。
宋高宗赵构驻晔温州时,在江心屿留下“清辉”和“浴光”二碑,“浴光”的去处,《岐海琐谈》给出了答案:“江心寺有宋高宗御书‘清辉’二字,勒匾常存,‘浴光’字被元季方谷珍窃去。”姜准所说的方谷珍又名方国珍,台州黄岩(今浙江路桥)人,元末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岐海琐谈》曰:“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噗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氏笺:‘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如(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这种说法,历史可是够悠久的。《诗经·邺风·终风》中有这样一句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直译过来就是睡觉无法入睡,我想你那么多,你一定在不停打喷嚏吧。梅尧臣、苏轼、黄庭坚和洪迈等也提到这种说法。直到如今,歌手王心凌的《爱你》中仍有这样一句歌词: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
温州人称呼爹妈哥嫂,为什么喜欢在前面加“阿”字?《岐海琐谈》:“吾温方言凡呼爹妈哥嫂以‘亚’先之。儿女第行,以至命名,无不皆然。此之‘亚’犹吴下之言‘阿’也。”姜准直接解释了:宋朝人也大多称呼阿,比如阿戎、阿蒙、阿连之类的。据说这个“阿”字称呼,开始于曹操的“阿瞒”。后来看到汉武帝称皇后为“陈阿娇”,才知道这个称呼沿用时间来源更早。可能温州沿用了更多古时候的语言习惯吧!
形容一个人性情缓慢、不温不火,为何叫“温炖汤”?《岐海琐谈》:“今人以性情缓慢者指为温炖汤,以其不冷不热故耳。汤守日照(昭)以万历壬辰(1592年)莅任。政尚宽易,部民因其姓,亦称温炖汤。”现在温州很多地方的人,还是以“温炖汤”形容人性情缓慢、不温不火。原来这个典故是出自万历年间,曾在温州当过地方长官的汤守日照(昭),因为他姓汤,而且执政崇尚宽厚平易,就被民众冠上了这样一个名称。
《岐海琐谈》:“《素问》云:‘霞雍朝阳,云奔雨府。’《楚辞》云:‘虹霓纷其朝霞,夕淫淫而霖雨。’唐诗云:‘朝霞晴作雨。’俗谚云:“朝霞不出市。”《素问》即《黄帝内经·素问》的简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可见最晚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看到朝霞天就要下雨了。“朝霞不出市”的谚俗一直到现在还在用。
大家对雁荡山都有所耳闻,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雁荡山才得名雁荡呢?《岐海琐谈》曰:“怀素《与律公书》:‘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闻,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出入。下二潭为龙湫。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驿。西竺经诺矩罗尊者居震旦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怀素是唐朝的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可见最迟在唐朝,雁荡山已得今名。
后人对《岐海琐谈》的评价颇高。孙治让《温州经籍志》称赞此书对有明一代掌故收集详尽,认为在当时宋元地方文献散佚情况下,“得此一编以补亡校异”,对温州而言,可以说是考证很渊博了。
沈括《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姜准的《岐海琐谈》影响虽比不上《梦溪笔谈》,但也当属“引经据典”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