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婉清扬兮的头像

婉清扬兮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12/01
分享

漫谈余怀的“渡海诗”

提起清初文学家余怀,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余怀(1616—1696),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别名衲香居士、广霞山人、雁亭居士等。晚年自号鬘持老人。原籍福建莆田,长期寓居南京。余怀与杜于皇和白梦鼐齐名,时号“鱼肚白”,风流江左。清孙静庵《明遗民录》记述清初明遗民各类人物的事迹,凡八百余人,余怀未占得一席之地,更别说其他的史书了。这对余怀来说是不公平的。

岌庵认为:“大体上说,(余怀)《五湖游稿》写作时间是顺治八年辛卯——十年癸巳(一六五一——六五三),地点则为太湖周边的鸳湖、石湖、泖湖,即今苏州至嘉兴一带。表面上看,是余怀在这一带的‘游历’,其实有可能是通过大量的交往,进行联络各地反清势力的活动。因此《游稿》的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人、事也很多。这不仅是余怀活动及其心路历程的实录,也是当时东南地区世家与士人诗酒文会的生动记述。《石湖》一卷,关于出海部分(渡海诗),扑朔迷离,其背后的事实,因资料不足,有待进一步查考。”

先列出《石湖》的大部分“渡海诗”:《自刘家河进帆渡海》:“峨舸截奔流,素波如山立。幽灵扬翠旂,风吹鬼神入。茫茫吐龙湫,不复见原隰。河伯始望洋,阴阳转嘘吸。倒悬瑶池影,屈注沧溟势。驾言驰玉虬,云端障犹湿。平生历江湖,泛滥两脚赤。兹焉涉鲸涛,将老穷辙迹。非关地轴险,莫效天姥泣。挂席凌九州,月华尚可拾。”

《海上碧云歌寄姜如须》:“海云童童自东起,仙人烟舄空流水。日月相避为光明,楼台倏忽空中生。风吹绿鬓令人老,朝骑白鹤游瑶岛。暮骑白鹤游神山,丹砂大药留朱颜。遥望吴门一匹练,银涛雪浪难相见。我行去子穷扶桑,群星乱落天茫茫。丹霞层楼接双屐,地阍缥缈浮金碧。宓妃乘雾招我游,鸾皇夜叫蓬莱秋。为君舞,为君歌,天门日观高嵯峨。为君舞,为君歌,前有蛟龙后豺虎。波迴澜转不见君,江上年年起碧云。”

《洪瑞玉广文招饮赠诗》:“渡海缘何事,浮沉叹此生。蛟龙窥短鬓,虾菜满孤城。雨雪门前迹,笙歌帐后声。故人知我懒,相送笋与情。”

《同倪好生渡海即送还家》:“竟是悲秋者,天边病未苏。干戈惊鬓发,舟楫混江湖。家似留侯破,身如豫让孤。取怜儿女意,莫自笑狂夫。”

石湖在哪里?

《同治苏州府志(一)》:“石湖在吴县西南十八里。《姑苏志》:‘太湖支流,自胥口又东出吴山,南曰白洋湾,折北汇于楞伽山下,曰石湖界。吴县吴江之间有茶磨诸峰,映带颇为胜绝,相传范蠡从入五湖处。宋范成大因越来溪故址为亭榭,孝宗书“石湖”二字赐之。中有千严观天镜阁、玉雪坡、盟鸥亭诸迹,又有巨石鑱大士像因名石佛寺。湖东一溪即越来溪,与木渎水合北流出横塘桥,东入胥门运河曰胥塘,北流阊门运河曰彩云港。自横塘北流直入运河曰洞泾,自彩云港北折出洞泾之西曰白莲泾,又西出江村桥曰枫桥湾。’《县志》:‘湖长九里,东西四里,周二十里。’”

石湖是有历史厚度的地方,许多文人志士都曾在这一带游历过,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唐朝许浑《自楞伽寺晨起泛石湖》:“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门掩竹斋微有月,棹移兰渚淡无风。欲知此路堪惆怅,菱叶蓼花连故宫。”宋朝范成大《初归石湖》:“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又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水上晴云彩虹横,许多蜂蝶趁船行。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艳粉发妆朝日丽,湿红浮影晚波清。谁知摇落霜林畔,一段韶光画不成。”

石湖确实值得余怀“游历”。但“游历”并不是他的真正目的。

这要从1651—1653年(顺治八年至顺治十年)浙闽抗清势力的消长讲起。

1651年(顺治八年)发生了浙江舟山战役,以鲁监国朱以海为首的抗清志士和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海战,最终朱以海和他的部下痛失舟山。在这之前,朱以海扼守舟山联络内地复明武装开展抗清运动,既对江浙清朝统治构成威胁,又牵制了清军主力不得进入福建,为郑成功的扩充力量创造了条件。可见朱以海和郑成功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所以战败后的第二年朱以海和他的部下投奔郑成功。

1652年(顺治九年)郑成功围攻福建漳州,失利。

1653年(顺治十年)四月,郑成功发动了保卫福建漳州府沿海基地海澄的战役,他自己亲自驻扎在天妃宫督战,取得胜利。

三大战役的时间与《石湖》的写作时间完全吻合,这难道这仅仅是巧合?不是的。

顾启和姜光斗认为:清初满洲贵族的统治极不巩固。在南明福王政权崩溃后,东南和西南先后出现鲁王、唐王和桂王等政权,其中桂王永历朝坚持到顺治十八年(顺治末年)才被扼杀。海上斗争更为激烈,张名振和张煌言从顺治四年至十六年八次出师长江北伐。余怀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中投入复明运动的。

顾启和姜光斗认为当时江浙一带反清的重要人物是钱谦益。钱谦益喜爱余怀,激赏其才华。三人(钱谦益、余怀和冒襄)关系如此亲密,钱谦益为郑成功等作内应,冒襄和余怀正是合适之助手。可见当时余怀也是反清的重要人物,而且按常理推断余怀应该和郑成功相当熟悉。顾启和姜光斗又肯定地说:顺治年间,三人(钱谦益、冒襄和余怀)行动合拍。可见顺治八年至顺治十年余怀肯定处在抗清活动中。而且顾启和姜光斗还说,至于余怀,他主要在南京城里,为钱谦益进出南京提供方便,同时也往苏州和湖州一带活动。余怀的“渡海诗”题目是《自刘家河进帆渡海》。余怀“渡海”是从刘家河出发的。《明史·郑和传》云: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齎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韩胜宝《郑和之路》云:郑和七下西洋选择起锚地是太仓刘家港。章宪法《海上大明:郑和舰队的七次远航》也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是太仓刘家港。可见明代的刘家河即刘家港,在江苏太仓州。《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即载有刘家港。清顺治太仓州(今江苏省辖县级市太仓市)滨临东海。从《钦定大清一统志(一)》的《京师图》和《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全图》可见,从刘家河渡海(东海)即到浙江和福建。按常理推测,我认为余怀应该是到浙江和福建参加三大战役去了。

接下来谈谈余怀曾在海澄天妃宫和郑成功并肩作战。

《南明史(下)》明确记载:“1653年的海澄之战中,(郑成功)自己驻于(海澄天妃宫)督战。”《海澄县志》云:“圭屿屹立海中,为全漳门户,俗名鸡屿。或云状如龟浮波面,故亦名龟屿。隆庆间,郡丞罗公拱宸置城,城凡八面,以象八卦,名曰神龟负图。后为势豪所毁,远近恨之。万历间,邑侍御周公起元因众议,献金建塔,于阖郡形势为宜。未几亦毁,并昔所构天妃宫、文昌祠、大士阁,具与沧波同逝矣,唯与影浮空,沦涟无际。”《东西洋考》卷九之“内港水程”载:“圭屿,屹立海中,为漳之镇,邑人御史周起元力请当道建塔其上,并构天妃宫、文昌祠、大士阁,监司郡县悉捐俸佐工,诸商亦共襄盛举,涛门澎湃顿尔改观,近又以海寇微警,筑复旧城并设游兵以固。”可见海澄天妃宫“屹立海中”。

余怀《石湖·夜宿天妃宫》:“滔滔大河流,旧是征战地。翠蓋守熊罴,仙坛构天际。风灯乱阴房,蛟龙走魑魅。崖转万壑雷,涛声搅荷芰。鲛人檐外悲,永堕珠宫泪。劳生信乾坤,舟楫恐憔悴。冥冥杂花发,到海如梦寐。诗中的天妃宫指哪里的天妃宫?《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天后宫在周泾桥北,旧名灵慈宫。元至元二十九年,海道万户朱旭建。明至清初称天妃,康熙二十三年加今封,雍正十三年定制秩祀,乾隆五十二年诏海滨各邑徧祭,嘉庆六年诏封神父为积庆公,母为积庆夫人,祀于后殿。春秋仲月癸日州县合祀,今毁。”可见太仓州也有一个天妃宫。看一下这个“天妃宫”的情况。《江南通志(一)》云:“海门第一桥,太仓东水关内,即周泾桥。”《钦定大清一统志(二)》云:“海门第一桥,在州城东水关内,元至顺元年建。”《帝京景物略》:“土人曰:水关是水所以入城之关也。”特指旧时穿城壁以通城内外水的闸门。周泾桥即海门第一桥,在水关内。可见太仓天妃宫在陆地上。另,《姑苏志》:云“海门第一桥即用泾桥,在景祥坊。”这里的用泾桥应为周泾桥。景祥坊很明显在陆地上。可见太仓天妃宫应该在陆地上。

余怀的《夜宿天妃宫》一看就应该在海上,与海澄天妃宫“屹立海中”相符。另外,《夜宿天妃宫》云:“滔滔大河流,旧是征战地。”《钦定大清一统志(八))》云:“万历四十五年重筑石城,广二百余丈,设兵防守。天启二年红夷巨舰由鹭门入迫圭屿,知县刘斯又筑铳城数垜,后皆为贼所毁,屿遂荒废。”圭屿(海澄天妃宫)当是天启二年荷兰夷入侵后的某次或某几次海贼入侵后的破坏。与“旧是征战地”相符。可见《夜宿天妃宫》的天妃宫亦为海澄天妃宫。

郑成功是1653年在海澄天妃宫督战,而余怀《夜宿(海澄)天妃宫》的写作时间在1651年至1653年间,时间上也有重合点。由此我认为,余怀在1653年曾和郑成功在海澄天妃宫并肩作战。可见,余怀是反清复明的志士,而且应该是反清复明的重要的人物。

余怀是去参加“三大战役”的,那为何他的“渡海诗”却完全没有表现出战士出征前那种慷慨的激情?这和当时的“文字狱”有关。何西来认为:“清代文字狱在中国封建时代最具典型意义……主要集中在前期,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清以异族入主中原,对汉族知识分子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和民族意识,存有深深的疑忌戒心。”清代第一起文字狱就是顺治四年的僧函可案。在这样的形势下,余怀自然不敢造次。但是他的“渡海诗”还是含蓄地传递出出征战士的心绪。如:《自刘家河进帆渡海》(挂席凌九州,月华尚可拾)《海上碧云歌寄姜如须》(为君舞,为君歌,前有蛟龙后豺虎)《洪瑞玉广文招饮赠诗》(渡海缘何事,浮沉叹此生)《同倪好生渡海即送还家》(干戈惊鬓发,舟楫混江湖)等。

另外,余怀还有一首《渡海诗》与战争无关。

《由崇明岛渡海放船泊七汊夜大月乘潮抵沙头五更再易舟过娄东止吴骏公》:“忽忽辞荒县,微风起白蘋。孤城看落日,双桨送归人。魑魅窥天末,蛟龙静海滨。渔歌终夕唱,愁绝故园春。万里一茆屋,孤槎夜到门。红潮浮碧树,白月照黄昏。箫鼓人何在,渔樵骨仅存。南山虽有雾,不复变荒村。何处无明月,于兹觉更新。冰轮初出海,雪浪已浮天。妇懒蛙鸣灶,人来犬吠船。鸟飞空绕树,愁坐倚婵娟。不觉村醪薄,微闻麦饭香。云涛秋潋滟,风荻夜凄凉。野戍多渔网,人家少稻梁。竟无栖息处,独立詠苍茫。小艇长三尺,乘潮似大舟。梦随波上转,泪向海边流。露湿桥梁晓,寒生枕箪秋。五更砧杵静,思妇未应愁。夜火沙头市,人喧竹树中。船开仍映月,帆饱不禁风。已见吴涛白,回看海日红。旧游城郭似,芳草满娄东。”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从上海崇明岛渡过东海到太仓去看吴伟业,仅此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