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且车的头像

且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1
分享

读书治病

 

有一天在电脑前看书,来了一个朋友,说到,真闲呀!我回头一看,没有说话。日后突然想起这事(当时其实烦透了每天都来上班,真心不愿意做这样被迫的事情)于是自己想,是真的闲呢,还是他认为我闲?是应该先忙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累闲的时候再去干那些被迫的事情呢?还是应该反而为之?真可怕,他固认为我闲,是骨子里的。他从来没想过,充盈一生时间的事情到底应该是什么,抑或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贾平凹先生有一部短文,是为了答谢他的一个医生朋友而写的。里边有个情节:”……我要付他的钱(医生朋友帮他医好了病人),他不收,提出能送一两本我的书。我的书都在床下塞着,他似乎不解:我把配制的药丸是藏在架子上的瓷罐里的,你怎么把书扔在床底?我说:“你那药是治病的。”他说:“书却救人啊!”我笑了笑,救谁呢?一本送了他,一本签上“自存自救”放到了我的床头柜里。”看到这里突然明白,原来书可以救人,此刻明白鲁迅先生不远万里东洋求学,之后依然弃医从文的缘由了。

书是可以救人的,看来我也只能忙着自救,“寡人有疾”,忙于自救而已。

无疑我是有病的,在思想上,和周围的人一样。我们一起没有理想,一起没有思想,甚至连点自由思考的意识都没有。三十过半了,周围好多人吊起了鱼,好多人自诩两耳不闻天下事,问必答曰:释然了。其实人生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将自己挪到太师椅上了,多么可怕,社会上有此风向,他们大多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全然没有自己的想法,到处随遇而安。

说到人云亦云,有个很好笑的事情,曾有一个大学同学闲得发慌,听说金瓶梅是禁书,就想尽办法弄来一本看来。他是冲着禁书被禁的那部分看得,结果看了半天骂起娘来了。因为书本是正式出版社的删减版,每每等他看到气氛柔和,神色飞舞时,便是此处删减多少字,很好笑。好笑背后,是隐藏着可怜的可悲,因为这位仁兄压根不知此书因何原因被禁,他以为是他以为的原因,就冲着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失望而回。现在长些年纪,问有关诸类看没看过金瓶梅一书的事情,一律有两种答案:很大一部分人没看过,他确实没看过,另一部分人看了金瓶梅,他假装没看过,怕被小看。没看过此书的人固然乖巧,看过此书还假装着没看过的人就很愚笨了。有本《我的文革岁月》,中间有个情节:“胡耀邦听王震说,1973年底,毛泽东再次重用邓小平,在政治局会上开玩笑:邓小平啊,你有没有个弟弟,叫邓小闲呀?邓小平说,没有。在场者大多不解其意,只有周恩来、叶剑英忍俊不禁,笑了。”这一笑,好多意思。伟人是看过金瓶梅的,然此书何禁之有?关于人性的本质、禁书为何而禁,此处不作解释了。

可怜读书十余载,竟以为禁书被禁是因为其是黄色的,而不去探究,等到自己长大长老后,行人事已经厌烦了,才发现人人皆行人事,此事不足被禁。娘的,被骗了。

文章即为救人,好久才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是文章的精神,感叹以往常常风花雪月,不愁强说愁的姿态,实在愚昧了。南华经有云: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言,道也,道理也。荣华,就是让人初听悦耳,再听便难以忍受的华丽辞藻。于丹之辈便是如此,让人不禁叹然,哗众取宠而已。思之良久,将文章分三等:最者,致良知之本,此类可生出圣人,若老子之道德经、王明阳心学之论、佛家诸救世之经、春秋诸子传千载著作;次者,救人之类,此类书籍读时泰然、读末回味无穷,若针砭时弊、若悲天悯人;最末者便是荣华之词。且说荣华之词让人心旷神怡,倒不失娱乐成份,但也仅娱上一乐而已,别无它用。此文章作者功力尚且不够,常常故意写些所谓的花花文章,借巧言以讨掌声、弄眉施粉、效颦做戏,难逃戏子之嫌。奶奶的,好险!

我们是有病的,在道德认知上。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见到贪腐被拔出,每每惊奇的发现,在他的贪腐被发现之前,他是梳理光头发,摇起右臂大喊贪污有罪的,很好笑,贪污的人治别的贪污的人的罪。这里,突然想起金瓶梅的桥段:“……一会儿的功夫,韩二和王六儿被捉之事,就轰动了牛皮小巷。围观人群中最有趣的是一个叫陶扒灰的老人,他说“叔嫂通奸,两个都是绞罪”。有个人知道陶扒灰和三个儿媳的底细,便问“若是公公养媳妇的,却论什么罪”,吓得他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匆匆离去。”和现实一模一样,多么可笑呀!网络上常常声讨的“不扶摔倒老太太的年轻人”、“地震不顾小孩先跑的范跑跑”,我们身临其境,多也一样。我们竟能堂而皇之站在道德制高点,说长论短,不自知如此,实在可怕。究其根源,我们是不知“德”而枉然论“德”。

那什么是“德”呢?问遍四下,竟无一人知。处处以道德标准衡量人,其实不知所云。德者:遵循本心,顺乎自然、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是德。跳出利益圈子,跳出自我,大有灵魂出窍之意。跳出去了,再来看看要议论的人和事,然后依着本质不含任何善念、也不含任何恶念、不含执着之意,也不喊浮躁之心去做评判,去做事情。

德性,一个人的品德本质,德行,一个人的行为操守。前者掩隐很深,难以发现;后者能刻意为之,可行故意之事。政府多贪腐,多因以后者为标杆选贤,因为道貌岸然者比比皆是,难以分辨。初处皆为良善的,有的人低劣无比,几天之后本性遗露了,有的掩藏较深,在几月几年之后暴露出来,有的则在几十年之后。我党的大老虎便是此类。

德性是“人之所是 (to be) ”,德行是“人之所为 (to do) ”。在金钱至上、结果至上及成功至上的今日社会,人们往往注重”人之所为”,而忽略了“人之所是”,无疑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说:“to b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do”。

然追究人之所是,何其难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人之心又何尝”古”。斩大汉于两段的王莽,自幼丧父,年少当家,恭敬有礼,洁身自好,恭谨勤俭,温文尔雅,其妻子衣着朴素,曾被上门拜访的官员当成了奴仆,可见家教家风,更有甚者,因其儿子轻触律法,逼死儿子,大义灭亲。然而,在其六十有一的时候,篡汉自拥,被世人骂作历史第一伪君子。暂不说王莽为代汉一事正确与否,人心难测,是让人感叹的。人心如汪洋,世人也被自己同类的内心搞怕了,处处狐疑。时下为贫困捐款者、献爱心者还是很多的,但往往被怀疑作秀,就算做的很极致了,也难免被世俗怀疑为了赚得名声。这就很迷茫了。但万事总要有个结果,怎么树立标杆呢,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怀疑,一味的否定。

资治通鉴一个章节“孝文王”中有一个故事,讲的一个鲁仲连的故事,此人乐善好助人,也好助国家。帮过平原君和大将军魏无忌的忙,是个厉害人物。最有特点的就是帮了再大的忙,也不要报酬的。就这点,古人也很怀疑。其文如下:

魏安厘王问天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魏安厘王认为鲁仲连“强作之”,是在作秀,是在找头条上。但子顺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了好事,不要看他是不是故意的,还是有什么目的,就算是装腔作势,只要他一直作下去,他就是君子,有德的人。习与体成,则自然也。好有道理,不读书,焉知此理。

人是情感的,是不可能有圣人凝寂虚无的境界的,是会经常空虚的,经常犯错的,经常找不着自我,经常活着没意思,也经常需要整理自己的,是经常需要鞭策约束提醒的。而别人对面的我们,是要有些忍耐和宽容的,是的,容他先看病。

看来,书可以医好我们无知虚荣之病,医好我们狐疑之病,医好善恶不分之病。

我们都是有病的,书是可以救人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