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 董光巨
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
不经意间,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事先未做任何旅游攻略,只有心中那莫名的冲动与思念。
寿县古称寿州、寿春,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秦置寿春县,公元前241年楚国考烈王迁到这里之后,命名郢。西汉淮南王刘安以此为都城。宋代又在这里始建寿春古城。它比山西平瑶古城还要早100年。
车抵寿县,已是下午。迎面南门城楼古朴雄伟,气势磅礴。门外护城河与淝水相通,取名“通淝”,象征舟楫往来,商贸繁荣,宾朋四海。南门瓮城内东壁门后,刻一石人像,谓“门里人”。碑文与石刻人物依稀可辨,为楚文化又一珍贵遗迹。睹物思情,让人一下子触摸到千年寿春跳动的脉搏。
寿县古城墙有四座城门,我们驱车向东绕城墙下行驶,东门曰“宾阳”门,寓意东门每天迎来的嘉宾是万物景仰的太阳。东门内壁旧有两块名胜石刻,一曰“人心不足蛇吞相(象)”;二曰“风凰落毛不如鸡”;北门唤“靖淮”,因面临淮河,水患不断,取名希冀淮河平静安靖;西门面对寿西湖,取名“定湖”。古代四个城门均设瓮城,呈内、外二门。
古城有完善的排水设施,体现了古代城池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今城墙脚下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由此排出城外。洪水季节,涵闸自动关闭,防止外水倒灌入城,确保汛期城内无虞。涵闸上方分别镌有“金汤巩固”和“崇墉障流”题名。1991年,寿县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彰显其特殊功能。
寿州北临淮河,因水而建,缘水而兴。便利的水运在宋代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贸,并延续及明清,至现代。虽屡遭兵燹战火,久经沧桑,小城却风貌依然,鲜活在淮河的烟水晴岚里。
众里寻她千百度,千年古城,却在灯火阑珊处。
暮色渐浓,华灯初放。夜色中的寿县古城美仑美奂,古城墙、城楼上景观灯错落有致、影影绰绰,飞檐翘角。古朴的建筑宛如一位风姿绰约、温文尔雅的女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置身其中,让人如梦似幻,如痴如醉。而溶入古城的夜色,仿佛走近那位婉约又现代的女子。看一串串长长的灯笼和闪烁的霓虹,你可以信步闲逛每一条横街直巷,零距离体检古城的激情与浪漫。
悠悠淮河,静静东流。千百年来,流淌着多少动人的故事与传说。
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淝淮。古为南北要冲,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寿州的这种军事地位,在历朝历代都曾给自己招来了战争的痛苦和磨难。从秦灭楚至抗战时期,寿县发生了17次规模较大的战事。寿县古城墙就是寿县历代战争史的见证。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围棋赌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引用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江淮地区,尤其在寿县、淮南一带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故事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五代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兵困南唐重镇寿州的战役。唐朝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混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时期,也就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起家的。此时武官揽政,战乱频仍,百姓背井离乡,食不果腹,整个社会一片萧条。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就出生在这个年代。
寿州是南唐重镇,“控扼淮颖,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障”,地势极为重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后周南唐寿州之战,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有声有色的一场攻防战。其间,周世宗身先士卒,两次亲征;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用命,屡建奇功;陆战、水战并举,旷日持久、战况惨烈,创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残酷的战争把寿州城毁坏殆尽,战后州治迁往下蔡(今凤台),直至北宋末年才恢复重建,并回迁寿春,所以寿县历史上有南北寿春之称。
美景、美食作为旅游业的一对孪生兄弟,相伴而生、相得益彰。获得“部优奖”的寿县传统糕点“大救驾”,就来源于这个传说。
据传赵匡胤班师还朝时,还念念不忘“救了驾的”寿州油饼,于是颁为贡品,要求地方岁时献纳。寿州油饼原料不仅有面粉、猪油、麻油、白糖、冰糖等常用食品,又有桔饼、桂花、青梅、核桃仁、青红丝等珍稀果料。经精工细作十多道工序而成,外表细酥层叠,似金丝盘绕,内含酥糖香馅,细润芬芳,色香味俱佳,如此精工制成的饼儿,已远非昔日可比。遂众口一词,名之曰——“大救驾”。如今“大救驾”的制作工艺,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不朽的名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登临淮上古城,眺望寿阳城郊的黄昏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寿阳城晚眺》:“楚山重叠矗淮濆,堪与王维立画勋。白鸟一行天在水,绿芜千障野平云。”全诗感情沉郁,情景交融。
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寿州是千里淮河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商贾云集。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不然何来那一阙阙“寿阳城”的诗词歌赋?哪来张文潜的“渺渺长淮去不休,行人独上寿阳楼”的“旧时怨”?哪有“长淮不断水悠悠,楼下行人淮上楼”的“别离愁”?
苏轼过此,作《寿阳岸下》。诗云:“街东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绿钱生,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一代大师的如椽之笔,让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如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已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为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空间的矛盾,将老城区3.65平方公里居住的10万人口,五年内迁出5万人,古城实现“破茧成蝶”。古城外一座崭新的城市已拔地而起。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寿县素来是沿淮产粮大县,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汽车行驶在柏油马路上,时值八月中秋,窗外稻菽飘香,丰收在望,农民已开镰收割。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感受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自信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