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中国大运河之都扬州
文/董光巨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北自北京通州南至浙江余杭,全长1800千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中东部35个城市,其中包括安徽的淮北和宿州。古老的大运河,几千年来,对沿途两岸的航运交通,水利灌溉及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坐落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500年前,中国大运河的起始段邗沟在这里开挖,大运河已成为美丽扬州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彰显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留下了一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璨若星河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一样,同属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马可·波罗纪念馆坐落于扬州市广陵区泰州路102号。马可波罗(1254—1324)意大利人,著名的国际旅行家。1275年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礼遇和重用,先后代表元政府出使过波斯、印度、安南等地,并在扬州为官三年(1282—1284)。
《马可波罗行纪》第143章“扬州城”写道:“从泰州发足,像东南骑行一日,终抵扬州。城甚广大,所属二十七城,皆良城也。……本书所言之马可波罗阁下,曾奉大汗命,在此城治理亘三年整。”由此可见,十三世纪元代的扬州城繁华异常。
在当年漕运的终点北京的什刹海、后海一带,包括积水潭,千帆竞泊,热闹繁华。积水潭的码头应该不止一个,环绕积水潭两岸都可停泊,《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大都的繁华盛景。“比较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最盛时,积水潭舳舻蔽水,盛况空前。”
2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运河哺育了扬州,扬州成就了运河。
古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等;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东关古渡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
古人云:智者乐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面对水乡景色,让人想起宋代词人柳永的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从“东关古渡”沿着“乾隆水上旅游线”向瘦西湖风景区,领略维扬春色。
3
从古运河的照片看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以前所流传的弯弯曲曲是为了不破坏扬州风水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
以铁牛镇水,在今天看来,实属无稽之谈,也反映了封建王朝对“治水”的无奈。
4
盐与粮,皆为民生之本。一条大运河将江南粮米、两淮海盐运至各地。扬州的千年盐业伴随着整个扬州城的发展。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的重点之一是盐商文化群景区。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清代扬州的盐商,是一个显赫的政治经济集团。两淮盐税直接关涉到清朝廷的经济命脉,所谓“关系国库,最为紧要”。据说,乾隆南巡每次经过扬州,开支浩繁,均由盐商负担。为博得帝王的欢心,盐商们又不惜挥霍万金,大兴土木,修建园林,连乾隆也感叹万分:“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
文峰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位于市区南郊宝塔湾古运河东岸。该塔为砖木结构,七层八面,塔基为石筑须弥座,塔身为砖建,每层有塔檐和栏杆。平面内方为八角,开四门,内壁上下交错,重叠呈八角形。该塔扼古运河进出扬州之咽喉,自落成之日起就成为船舶进出扬州的标志,是扬州漕盐业和古城数百年兴衰的忠实见证。这里也是唐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启航码头之一。塔前,古运河边有一石碑,刻隶书“古运河”三个大字,左侧刻小字“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登塔眺望,扬城景物尽收眼底。
如邵伯菱、宝应荷藕、高邮双黄蛋一起列为“运河三宝”。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品尝过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以邵伯湖的虎头鲨鱼为主要原料的邵伯名菜焖鱼,酥脆香甜,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5
古运河是前人留下的一项巨大财富。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东线的输水通道90%由京杭大运河扬州至北京段来承担。我国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北方水资源贫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华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为此,在充分调研、科学验证的基础上,国家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整个工程共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从而形成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相互联接的“四横三纵”的中华大地新的“水网”,达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目标。这三条线工程最终建成后,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接近于在黄淮海平原和西北部地区增加一条黄河的水量,可基本改变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
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在扬州市宝应县正式开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扬州市江都抽水站和宝应站抽引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干线和分干线,以每秒30立方米的速度,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高邮湖、洪泽湖、东平湖等。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山东省位山附近,通过隧洞穿过黄河后自流到天津,输水主干线全长达1156公里;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黄淮海平原的苏皖鲁豫冀及天津地区6000万亩耕地将直接受益。
6
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处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隔水相望,“京口瓜洲一水间”(宋·王安石)。瓜洲最早在大江之中,四面环水,后泥沙淤积,与陆地相连,形状如瓜得名。瓜洲历来是扬州的门户,始于晋,盛于唐,历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扬州。古人认为:“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有“江淮第一雄镇”和“千年古渡”之称。
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周长1543丈9尺,高2丈1尺。在瓜洲城东门外另筑有“鬼柳城”。元代设置行省于此,明代设同知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瓜洲从唐代直到现代都是文人荟萃之地。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曾在瓜洲寻幽探胜,并留下了大量赋吟瓜洲的篇章。
瓜洲也是历代许多政治家和中外旅行家涉足的必经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均曾驻跸瓜洲,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昔日乾隆皇帝赞美锦春园而题诗的御碑,至今尚保存完好。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其造船、买船、登船以及储藏粮食都在这个地方。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游览过瓜洲,并在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第一章节题为《瓜洲城》,对瓜洲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作用作了详细描述。“此城屯聚有稻谷甚多,预备运往汗八里城以作大汗朝廷之用,盖朝中必需之谷,乃自此地用船由川湖运输,不由海道……由是满载之大船,可从此瓜州城航行至于汗八里大城。(汗八里,指金之大都,即北京)”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说,又给这座古镇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古代瓜洲作为南北交通枢纽,人流、物流旺盛,地方富庶,城内大型建筑、私宅花园、庵庙、楼、亭、厅、堂等多达数十处。
如楼亭,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观楼,曹雪芹《红楼梦》笔下的风雪大观楼就是描写的此楼;有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江淮胜概楼;有观潮亭、江风山月亭、曲江亭等。
素有“江北第一楼”之称的瓜洲大观楼及康熙、乾隆南巡时的“行宫”——锦春园为主体的“春江花月夜”公园,充分体现唐初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意境。
古老的运河成为当代南水北调的通道。我们站在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会址旁,近观大运河水滚滚向北流去,河道上驳船迤逦而去,汽笛声声,成为黄金水道,大大发挥了运河的航运功能,激活了运河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运河的文化品味。运河航道确实已成为扬州地区融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绿化、环保、养殖以及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黄金水道,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白云千载空悠悠,时光更迭不回头。随着十九世纪海运兴起,随后铁路、公路的开通,当年盛况一时的隋唐大运河部分退出历史的舞台,古韵悠然的河道,却为两岸的农田灌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古运河的身影,似乎在默默的追忆千年逝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