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曰章的头像

刘曰章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2/06
分享

拾忆儿时过春节

随着各地禁鞭禁花措施的实施,“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没有了,“嗖嗖”的窜天猴没有了,“嘭嘭”的礼花弹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没有年味了。

越来越想念小时候的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日子还很穷,没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没有这么多好看的衣服,没有这么些红红的灯笼和五彩缤纷的霓虹,但那一进腊月门就如同过年了的心却是特别的兴奋特别的好玩,至今难以忘记。

腊月初一往往就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当然这是家庭略好的街邻玩伴才有的幸运。所谓的家庭略好,大多是指家里有人在城镇上班,也就是以前人们所说的吃国库粮。一个普通的村庄里一般有一两个或三五个这样的家庭。尽管一个职工当时工资只有三十多元钱,但在村里已属于富裕级家庭,如果个别家庭有父子、父女或夫妻两个人在城里镇上班的,那绝对是村里的富豪级家庭了,让人眼羡的不得了。腊月门开始的鞭炮声就是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制造的,看到他们亲手放一个小鞭或一挂鞭炮“咯、咯”的笑着,如我般贫困一点家庭的孩子们只有眼馋的份儿。偶尔他们递过来一个小鞭让我们打打馋时,脸上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甚至皱皱眉头无所适从。

每次放完鞭炮后玩伴们都会在冰天雪地里玩耍,堆雪人、溜冰、滚铁环、踢毽子、打元宝等,不管输与赢,都常常乐不可支。有时候调皮一点的玩伴抓一把雪塞进别人的脖子里,然后你塞我,我塞你,冰凉的雪球似乎变成了一个“玩具”,互相之间耍玩起来特别带劲。玩伴们手舞足蹈,不知疲倦,一霎也不消停,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不知不觉就到了腊八日,喝腊八粥,腌腊八蒜,人们习惯称之为“腊八节”。腊八粥以前称为施舍粥,是寺庙对乞讨和贫困人口的裹腹善行,慢慢地延续下来了。腊八蒜是春节吃水饺时的拌料,也可作为炒菜时的配菜,似乎只有这一天腌的醋蒜能很快变得绿芯绿皮,再加上春节是春天里最喜庆的日子,也预示着万物生机勃发,讨了个好彩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一转眼就到了小年二十三。对小孩子来说,整个腊月都是年,但对大人来说二十三小年时才准备年,自这日开始有板有眼的手忙脚乱起来,真是要准备过年了。大人们咋准备的又干了些啥?有句南北通透的老顺口溜就能窥出端倪,不信你缕划缕划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说真的,大人天天忙的闲不住。孩子们呢?主要的任务是理发和试新衣服。理发师大多是本村的,村里没有的在大街上等着就是,外村理发师挑着一头热的挑子来走街串巷。那时的标准头是光溜溜或寸短的平头,别看人多,师傅中间不歇息,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完事,没捞着剃的等过几天再来。新衣服大多是手工或缝纫制作,量身定做,基本无大出入,就算有不合适的赶快改,满意为止。那时家里孩子多,平时很少有新衣服穿,一般都是大的改成小的,老二改给老三,只有过年时才会每人有一身奢侈的新衣服,都是大人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

    在大人忙活期间,需要打个酱油打个醋或者买点煤油买根蜡烛等,孩子们都愿意抢着去。那时一斤酱油或醋八分钱,大人往往给一毛钱,谁能抢上跑腿的活高兴的不得了,提留着瓶子屁颠屁颠的往村中间的代销处跑。打上一斤还剩下两分钱,一般给两块糖或几个鞭炮,不是过了嘴瘾就是过了手瘾,总之是喜上眉梢的好事。

年三十晚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除夕团圆夜,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女主人在家里忙活菜肴和水饺,男主人带着孩子们在街头放鞭炮、点烟花,这是一年中最为开心最为活跃的时候了。按照北方的习俗,大人们在街口点燃玉米秸或柴草,然后嘴中说着什么感恩之类的话,老人们说那叫送吕妈。吕妈是接济贫穷人家的善人,尽管只是一个故事传说,但祖祖辈辈一代代人一直传承至今。等鞭炮烟花放完后各自回家,大人酒肴,小孩汽水,推杯换盏,共庆团圆。儿时没有春晚,没有微信、球球聊天祝福,但彼此生活的很快乐,很知足。

大年初一父辈们要早起,不管以前会不会做饭,这天必须要亲自下厨烧开水下水饺。等饺子下锅时再催促家人起床、洗漱,放上一挂鞭后开始吃水饺,吃完便敞开大门准备迎接小辈来磕头拜年。不论成年男女还是孩童均需双膝跪地,拜上两拜,然后起身握手,并互祝吉祥如意。遇到孩子长辈们赶紧抓起糖果往手里及兜里塞,关系比较亲近或五服之内的就要拿钱压岁了。见到压岁钱孩子们固然高兴的不得了。年初一要说吉利话,否则会惹得一家人不高兴,因而对孩子们需要提前嘱咐,免得节外生枝。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不论老少媳妇都是如此。如果走亲的日子撞车需要提前商量好,但新媳妇都是在初二这一天。初三至月底都是走亲访友的好日子,再加上天寒地冻又没有其他事干,有的走亲真的到月底才结束。孩子们愿意跟着天天走亲,吃好的也时常有压岁钱;但礼尚需往来,大人常发愁,这边收那边还,有时还捉襟见肘。

过节期间,大人们比较重视初五和十五两天。初五是财神日,家家迎财神,图个吉利。十五是月半又是元宵佳节,扮玩、杂耍及戏曲说唱最为热闹。十五、十六两天在集镇看扮玩或杂耍的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周边村庄往往会呈现万人空巷,应该说是一年中最为难得一见的街景。扮玩期间人多,孩子们只有牵着大人看热闹。求大人给买上一根甘蔗或一包薄荷糖打打馋嘴,有的买上几个玻璃鼓囔吹吹。特别是那个透明的玻璃鼓囔,底薄壁厚,轻吹即响,气大底碎。一个三分钱,两个五分钱,一毛钱买上四个。如果前三个吹破了,最后一个好几天都舍不得吹,现在想起来好可爱啊。

正月十五虽然叫元宵节,但在农村集镇却没有元宵吃,只有条件好的家庭才从县城买回来吃。等到多年以后才明白,原来那碗白乎乎圆溜溜的东西就是元宵。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优越的生活填平了贫穷的沟痕,但时间却慢慢地模糊了记忆。尽管富足的生活已今非昔比,但依然期盼儿时那曾经快乐的新年,或许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