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梦秋的头像

孙梦秋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3/09
分享

『正能量报告』的报告

正能量报告

如果你看过富大龙、吴晓敏等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你一定会被剧情深深感动。感动之余,你大概会想,这样的故事,这样高尚、坚强、有情有义的人物,在今天的生活现实中真的会有么?

如果你没有看过《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却看过马哲、师春玲主演的电影《加油,新芬》,你会不会想到同样的问题?

电影和电视剧,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同一对夫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命运,都和一篇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息息相关。这篇报告文学不仅让他们的故事走进读者心里,也让他们的影视形象走进千家万户——无论《今生欠你一个拥抱》还是《加油,新芬》,都是在报告文学《情有多远》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学再创作。《情有多远》最初发表在2007年的《解放军文艺》上。《解放军报》发表的时候,编辑把标题换成了更直接、更有通讯特色的《真情永不老》。

传奇的故事,传奇的文章后面,有一个传奇的作者。谁能想到,历经两年不辞辛苦的采访、调研,然后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字字推敲句句琢磨,写出这篇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地级市的市委常委。更让一般读者想不到的是,这个市委常委级别的报告文学作者,还扛着大校军衔和一个实实在在的军方身份!他,就是韩强毛。2011年退休之前,是河南省信阳市市委常委、信阳军分区政委。

2019年9月,解放军出版社强势推出韩强毛报告文学作品集《正能量报告》。这部28万字的报告文学集囊括了韩强毛军旅生涯中创作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16篇,其中多篇作品在不同时期获得过全国或者全军的各种大奖。16 篇作品中描写的主人公,有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有享誉全球的企业家,有领导干部,还有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这些新时代正能量的释放者们,通过一篇篇报告文学的传播,汇聚成一条正能量的大河,浩浩荡荡,澎湃奔腾,影响着无数的读者和群众,奏响了新时代强劲的正能量之歌!

在《正能量报告》里,压卷之作是《“胖司令”纪事》,收山之作是《抗洪散记》。中坚之作除了广为传颂的《情有多远》之外,描写革命老区信阳市各级领导干部“拥军优属”,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反映全国劳模、信阳毛尖茶业和茶文化传承者刘文新的报告文学作品《文新与茶》;反映全球制发业龙头老大、许昌瑞贝卡集团公司老总郑有全创业事迹的《郑有全制“假”享誉世界》;以及《走出大山》、《为民除痛》、《砥砺奋进为初心》、《“帝豪”号上的领航人》等篇章都曾经风靡一时。这些充满时代特色和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精神的作品,共同建构起《正能量报告》报告文学人物画廊光彩熠熠的时代楷模形象。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为《正能量报告》所作的序言中,高度赞扬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集。他说,《正能量报告》“这书名包含着作家韩强毛对国家、对人民、对军队、对战友、对社会的肺腑深情,是对来自社会生活现场的独特的观察感受的真诚文学表达。”并说书中有些作品虽然首次发表距今已经20多年了,但是现实的“作用影响依然明显丰盈”,这说明了“韩强毛报告文学写作在题材内容和表达上的特色,具有超越时间、地点和事件本身,进入了社会和人的精神情感层面,保有长久历史与鲜活的现实生命力量。”

李炳银特别强调了《“胖司令”纪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情有多远》三篇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从报告文学这一重大体裁和韩强毛报告文学作品的文本着眼,总结出《正能量报告》的特点。他说;“韩强毛的作品。视域开阔,很少拘泥,既精准地发现和描述了他们作为个人的素质和聪明才智,还通过事实强调了中国现实环境给予他们发挥和成功的培育、支持的力量。所以,这些作品其实也是对国家现实环境健康发展的赞誉和表达,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个成功的榜样人物的真实书写,会给人许多启示。”

在拿到《正能量报告》一个星期之内,笔者认真地反复阅读了三遍。个别重要篇章,更是逐字逐段研读、揣摩、体会。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正能量报告》不同于以前读过的那些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化了的报告文学作品,而是很好地处理了“报告”和“文学”的关系,很好地处理了事实和写作的关系,在力求真实、全面、客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发挥作家哲学、文学、军事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素养优长,使得《正能量报告》成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趣味高雅、文学性和思想性都远远超越同类作品的卓越的报告文学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浪漫的描述,正好形容了《正能量报告》隆重推出的正当其时。这是解放军出版社对读者的关爱,对当前正能量社会的呼应和舆论支持,也是作家韩强毛对盛世中国的无私奉献,对书中人物的深情表达。

正能量来自哪里?

1963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写了下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并一度编入课本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从社会实践中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认识自我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求实性的正确反映。正确的思想是正能量重要的、唯一的来源。正能量除了有来源,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表达。与正确的思想相比,正能量更多地体现于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表达。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表达出来的正能量,才是有力量、有意义、实现了价值的正能量。这样的正能量一如永恒的宇宙引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巨轮轰轰隆隆向前推进。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韩强毛不仅有罗丹所谓的“发现美”的眼睛,能在社会生活的苍茫和芜杂中,发现正能量的光束;更有一颗比“太湖之光”神威超算还要强大的大脑,能够准确地对正能量光束进行追逐、捕捉、分析、概括、和输出。报告文学作家是用作品表达主人公、传播正能量、进而影响读者和社会舆论的,因此,对正能量的表达(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用马克思《资本论》里面对产品转化为商品过程的描述中那“惊险的一跳”来形容,似乎比较恰当。

那么,对正能量怎样表达才能实现其价值呢?还是让我们回到《正能量报告》的文本,从中找出答案。

采访学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篇优秀的作品而言,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和调研,远远大于文本写作。就现实的逻辑而言,发现正能量是表达正能量的基础。在《正能量报告》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集里,突出地体现了这一原理。阅读这些精致优雅、却又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文字,我们很容易透过字面看到作家那双穿透纷繁芜杂的生活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凌厉的慧眼。它是那样明亮,像星光闪耀,注视着生活迅捷而浩繁的变化;它又是那样睿智,检索、捕捉着生活洪流中正能量稍纵即逝的面孔。

以《在这篇红色土地上》为例,这篇作品的主旨是描写和讴歌关心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的老区各级优秀干部的。作品连载于《前卫文学》2010年第五期和第六期。从文中看到,作者采访、调研的足迹遍及革命老区信阳市的十个县、区,采访了9位县(区)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搜集了他们在这片素有“将军摇篮”美誉的红色热土上,继承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愫,演绎着新时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动人事迹。并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和事迹,通过深沉而客观的艺术手法再现给读者。

再如《情有多远》这篇影响深远的作品。作者在《附记》里说的很清楚,这篇作品的采访、写作历时两年。为了弄清楚大学生吴新芬和残疾军人王俊景之间动人而坎坷的爱情故事,作者挤时间亲自深入到作品主人公生活的地方,一点一滴收集主人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情怀和心理变化。扎实的采访、调研,使他对作品主人公的把握比较准确、入微,于是就能表达得真实、生动、接地气,精彩纷呈。尤其是《情有多远》的开篇就写道:“吴新芬得知王俊景出事是半年以后的事,是王俊景的妹妹王俊丽电话告诉她的。”这个开头简练、自然,却又充满了悬念。这种用一个精彩的、关键性的细节来为一部举足轻重的著作开头,是很多文学名著的共有特色。《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是这样,《苦难的历程》以及《围城》的开头也是这样的。这样的开头虽然精彩,但作为报告文学作品,如果没有细致的采访和调研,怎么可能掌握这些关键性的细节?

有了丰富的、扎实的采访资料,如何使用这些资料表达正能量,也是一个关键环节。

表达即写作。《“胖司令”纪事》最能体现作家非凡的写作功力和艺术水平。

《“胖司令”纪事》描写的是原许昌军分区司令员刘晋的先进事迹。军分区司令是很难写的,何况又是位“胖司令”!这种题材,把握不好就流于形式,流于脸谱化、政治化。而韩强毛笔下的“胖司令”让人觉得可爱、可亲、可敬、可钦,像一位解放军大哥哥那样宽厚,亲切、勇于担当。作家用《“胖司令”其人》、《“胖司令”学理论《“胖司令”打基础》、《“胖司令”谋打赢》、《“胖司令”和高政委》、《“胖司令”和家人》等故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地给读者描写出一位军分区司令的方方面面,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新时期军分区司令员的形象。

胖,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个军分区司令的胖,更其敏感。可是,胖,又是一个人的显著的特征,如何抓住人物的这个特征,从形象的“胖”中,挖掘出人物精神的“胖”,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写作难题。作家韩强毛的雄健笔力,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胖司令”纪事》开篇第一句话直奔主题:“河南省军区许昌军分区司令员刘晋的特点明显,身体特胖。”不是胖,是特胖。一个个“特”字,让全篇文章有了看点。何以见得刘司令“特胖”呢?作家接着写道:“笔者不敢说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胖的,但在笔者近30年的军旅生涯中,见过军中最胖的人就是刘司令了。”这样的开头不同凡响。既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又抓住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点。笔触看似写实,却在写实中有着出人意料的修辞效果。读完这短短几句话,读者眼前不仅有了一个丰满的胖司令魁梧的形象,而且勾起了继续阅读的兴趣,心里也会产生很多疑问,诸如这个解放军中“最胖”的司令员,他笨吗?他的体重到底有多少?他这么胖,当司令合格吗?

作家显然是熟悉读者心理的。他不直接写“胖司令”到底有多胖,而是用委婉迂回的笔触,写一位体重240斤的领导在“胖司令”面前显得苗条,来回答读者心中“胖司令到底有多胖”的疑问。而“胖司令”跟自己规定的“不过磅、不照相、不吃晚餐”的“三不原则”,更让他的体重之谜成为吸引读者的悬念。

一般人认为“胖子”比较笨,作者却用“胖司令”打乒乓球连战连捷的故事,表现“胖司令”的身体灵活。用战士们的脑筋急转弯也“根本难不倒胖司令”来表现他的思维机敏,知识渊博。这样,整部作品开门见山,就把一个很有魅力、魄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的“胖司令”形象,直观地推到读者面前。

其后,作者通过不同侧面、不同故事的描写,逐渐丰满地塑造了一个“最可爱的人”的形象。这个时候,“胖司令”的“胖”在读者心里已经不是体型上的魁梧,而是潜移默化为内在的强大、精神的丰盈、作风的强悍、开拓精神的充沛、责任担当意识的勇敢等正能量的代名词了。他的胖,已经从体型表象上升到精神内涵的表征,演变成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强大的符号。用它做《正能量报告》的压卷之作,当之无愧。

《文心雕龙》里说:“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正能量报告》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使读者切实感受到字里行间澎湃着正能量的激流,激荡着高昂的时代精神,感动中国,鼓舞人心。


  你身上的正能量


石头不能传播太阳直射的光芒,而水晶可以;月亮在白天不能发光,而太阳可以。只有你自己是正能量,才有可能传播和壮大正能量。

阅读《正能量报告》的收山之作《抗洪散记》,我清楚地感受到来自作者身上军人和文人特有的双重正能量。

1998年的大洪水史无前例!

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洪抢险的壮举,同样史无前例!

作者在《附记》中说:“那年,我是师炮兵团政委,离职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接到抗洪命令时,我恰巧回部队休假,便主动请求带部队到抗洪一线。”彼时,从组织程序上说,抗洪与他是没有关系的。组织上也是这样安排的。可是,当他在深夜听说部队有抗洪任务时,主动向上级请求带兵奔赴抗洪前线!

作者写道:“我们到了武汉才知道,昨晚(8月3日)8点30分,长江上游70公里处的嘉鱼县簰洲湾民堤突然溃口,沉船堵口未获成功,洪水一夜灌满堤坝,抗洪已到关键时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8月4日,作者率领部队奉命进驻沙市马家寨乡。担任守护一段11.6公里长江大堤的任务。在这里,他们一边坚守大堤,一边请专家紧急向战士们传授排险、抢险知识。“官兵们很快对五种常见险情——散浸、管涌、脱坡、崩岸、堤溃——及处理办法有了清楚的了解。”

8月8日,部队奉命移防石首丢家垸长江大堤。刚到地方就接到严重险情告急电话,一处12米的地段严重下榻,须要紧急抢筑外帮堤并在背水面抢筑透水平台。官兵们奋战3个小时完成任务。还未喘口气呢,险情接踵而至——“浑浊的江水裹着泥沙自江堤翻涌而出,高达十多厘米,如不及时控制,再有半小时,汹涌的江水将掏空江堤,又一个九江或簰洲湾决口的悲剧就会重演。”怎么办?疲惫不堪的干部战士们焕发出不负嘱托完成使命的斗志,科学应对,奋勇抢险,他们冒着摄氏40度的高温又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才顺利地排除险情。

长江的险情有多险?《抗洪散记》写道:“尽管官兵们心里有些准备,但一到丢家垸,还是被那里的险情震惊了。2.8公里的堤段,堤宽的地方只有4米,窄的地方仅2.5米。特别是那2.5米宽400多米长的堤段更惊险。江水早已浸过堤面20多厘米,靠编织袋装土垒成的子堤挡住江水。再看长江,水天相连,一眼望不到边,浑浊的江水像开了锅的开水不停地翻腾。由于水面与丢家垸地面落差较大,从堤上看堤下是人在水底走,从堤下看堤上是船在房顶行。这么大的江水,这么窄的堤,这么险的地方,不要说战士看了害怕,我猛一看,心里也咯噔一下。”“丢家垸人都认为这堤保不住,人都不在家里睡。整个丢家垸堤下只住着部队官兵。”

在这种险象触目惊心、而人已疲惫到生理极限的状况下,作为阵地主官之一的作者,当时的心里面是怎么想的呢?作品里有一句话很真实,很经典,很动人——“我们只有一个念头,这堤千万不能垮,垮了我们就成了千古罪人!”

不做千古罪人!这就意味着迎难而上不惜一切代价的战斗!

在长江第六次洪峰到达之前,专家预测到那400米险堤难以承受水位压力。“上级的意思是能保住最好,实在保不住就算了。”可是,由于有了不做千古罪人的坚强信念,勇士们用血肉之躯和弥天大勇严防死守,“坚持,坚持,再坚持!”在体能消耗殆尽,穷尽一切办法之后,他们终于战胜了洪魔,抗住了长江第六次洪峰的冲击,胜利夺取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而丢家垸抢险成功“也被列为石首市十大抢险成功战例之一。”

1998年以后出生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那一年的严峻形势,也不可能体会到中国军人在抗洪抢险中焕发出来的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战斗精神、使命意识、和奉献精神。那一年,我还年轻,作为媒体记者跟着老记者跑淮河流域抗洪新闻,在洪水现场,看着暴怒的淮河汤汤滚滚的洪水,我是真的害怕。只有在看到国防绿的时候,心里才有点儿底气!有点儿依托。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中国军人的伟大和强大!永远体会不到中国军人在你心底恐惧、无助、或者绝望的时候,带给你的从天而降的惊喜、希望、和安全感。正因为有了这短暂的经历,我在阅读《抗洪散记》时,才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感动。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身上浩然的正气和强大的能量场!认识到为什么98之后描写那场大洪水的文字连篇累牍,而我独爱《抗洪散记》!因为它是一个抗洪一线指挥员的亲历,而不是现场采访!给我的感受不是在读一篇美轮美奂的文学作品,而是在接受一场充满力量的史诗般的洗礼!

《典论·论文》里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阅读完《正能量报告》,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触——

这是一股正能量的激流,冲破一切阻隔,穿山越岭,奔腾着,澎湃着!

这是一朵正能量的浪花,激荡在浩荡奔流的正能量大河上,绽放着,歌唱着!

这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它质朴!它厚重!它内容坚实,内核坚硬!它塑造出的一座座正能量的丰碑,巍然屹立在读者心中,成为当代报告文学不朽的里程碑!

鲁迅在为《白莽作〈孩儿塔〉序》里,用这样一段话评价《孩儿塔》的出世,他说白莽的书“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我想,《正能量报告》不正是先生说的那样的么?

是的,这是林中的响箭,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属于正能量世界的光芒和大纛,也是写给未来的诗篇和远方的乐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