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献华散文的四点感受
诗人说:最肤浅的生命是面孔,最深刻的生命是心灵。阅读一个人的面孔很容易,不管是花容月貌,还是后天制造的花容月貌,都能在一目了然之下给人带来阅读的快乐,或者感官的不适。可是,阅读一个人的心灵却须要有曲径通幽的途径,和明月相照的灵魂。只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才能读懂另一个高尚的灵魂;也只有一颗纯粹的心灵才能理解另一颗纯粹的心灵。最能体现一个人心灵的东西有两样:言和行。行,自然是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而言,则要看一个人长期地、认真地、从心里说出来的话,所谓言为心声。于文人而言,这些心灵的话语指的就是他的文章。
在网络上,我浏览了辛献华老师发表在《甘肃日报》《兰州日报》上的大量散文,也认真阅读了中国作家网以及一些杂志上刊载的他的文章。最直接的感觉有两个:一个是辛老师的文风一以贯之,骀荡如三春之风,丰霈如盛夏之雨。另一个感觉就是他创作的勤奋和灵感的泉涌,是作品的数量,如初夏竹林,郁郁青青。而最集中的阅读辛老师的散文,是他发表在《大地菲芳》文学微刊上的32篇散文作品。仔细地阅读完这些文章之后,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冲撞着我言说神经,蠢蠢欲动之下我不揣浅陋,抱着切磋文学、增进文友情谊的单纯目的,对辛老师散文的特点发一家之言。听同事说,辛老师在西部战区工作的时候,曾经与一些当代文坛大家尤其是散文大家交谊甚厚,这更增加了我写作本文时的惴惴之情。
第一次读辛老师的文章,我就被他的标题所打动,那文章的标题是《在书城谈恋爱》。在书城谈恋爱,这是多么唯美和浪漫的事情呀!可是,更让我心动的是文章的开头:“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希望在书城谈恋爱。”这简洁明了的话牢牢地抓住了人心,让你不得不想起托尔斯泰或者杜拉斯小说开头的那种语调和氛围!这样的开篇文字所传达出来的力量,让你阅读的冲动瞬间变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急切地跟着他文笔的方向奔涌——
“我会在书城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斜居一隅,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假如她不出现,我会在那里一直等下去,直到她出现的那一刻。”
“我也设想过,我在读一本书,她恰好经过,于是向我投来会心一笑,然后便移走目光,信步走开。”
“我也设想过,她也在读同一本书,而且就在咫尺。我会把书翻到同一页,和她同步阅读。她不抬头,我也不会抬头;她翻到哪页,我也翻到那页。我就不相信她会如此麻木。她终有抬头的那一刻。抬头的那一刻,也许就是我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
……
不必摘引更多的文字了吧!仅仅作者设想的这些在书城恋爱的情景,足以吸引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他性心灵深处汩汩流淌出来的文字。
从这篇在书城恋爱的文章开始,微刊上一有辛老师的文章,我都第一时间悦读,畅享他的文字带来的种种阅读的冲击。这些冲击里有情感的共鸣,有思想的激荡,有人生的感悟,有往昔岁月的缅怀……在两年的阅读中,我渐渐感到我“认识”了他,“熟悉”了他,我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看到了一个曾经的军队干部、当下的散文作家心灵田园的旖旎风光。我对他的散文,在四个方面的感触是很深的。
一、 文风浩荡,文气霈然。
有人说,文气霈然的“霈”字我写错了,应该是“沛”。我说,正常的写法是文气沛然,但是,在我的感觉里,沛然不足以表达我对辛老师文章气势的感觉,所以我写作“霈然”。沛,是饱满、充盈的样子。文气沛然是说文章的气韵饱满。而“霈”,古代指皇恩浩荡,喻帝王的恩泽如普天大雨一样。同时,也指雨势盛大。夏天雷雨电闪雷鸣,瓢泼滂沱的架势,就是霈。辛老师的文章在气势上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是霈然的感觉,而不是饱满的感觉。
诗歌讲求的是意境,李白的浪漫夸张,豪迈奔放;杜甫的沉郁雄阔,天高地远,都独步天下,冠古绝今。而散文讲求的是文气,一篇文章,气盛则魄张,理直则气壮。跌宕则气韵灵动,精悍则气质鲜明。气盛的文章古今多矣,而辛老师的文章在气盛之中,蕴含着情真,蕴含着智深,散发着大地的芬芳和生活温暖的光芒。
文气的浩荡要靠有特色的语言去淋漓体现。辛老师散文语言的特点兼具了散文之美、政论之辩、诗歌之韵、小说之趣。是一种经过锤炼之后的“辛氏语言”。其特点是排比排山倒海,比喻精准有趣,隐寓意味深长。这样独具特色的语言被他连句成群,组织成一波一波的滔天巨浪,一列一列的冲锋集群,承载着他的中心思想,肆无忌惮地向读者的心灵冲锋。在你还没有完全领会他文章的要旨时,首先被他的语言集群所释放出来的霈然文气所倾倒、摧折、虏获。
有谁身临其境,感受过江河奔流的浩荡气势呢?亲爱的朋友,你体会过夏季暴雨之后伫立在壶口瀑布旁边的感受么?你欣赏过没有修建三峡大坝之前长江三峡的激流飞湍么?如果没有,请你读一读辛老师的文章吧,他散文的气势,就是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气势!这是心灵之力爆发出来的磅礴气势和韵律,是千军万马奔腾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大地的回声!
二、 要言不烦,金句迭出。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是靠语言的内在之美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散文在其他方面的要求或者贡献,而是相比较于诗歌和小说等体裁而言,散文对语言美的要求更高。所以,有人说,散文是才子的专利,而诗歌属于天才和疯子,小说是擅长讲故事的民间艺人的道具。
黑格尔说,美是一个流动的范畴。语言美也一样。同样的语言,在一个时期的读者眼里是美的,在另一个时期的读者眼里是不美的。譬如杨朔的散文,在现在的读者眼里,就没有那个时代读者的感觉那么好。而《庄子》、《古文观止》等古代散文,在文化修养丰厚的读者眼里是大雅大美,在习惯于“小清新”“鸡汤文”的读者眼里,就崛骜难懂。
辛献华老师散文的语言之美,是与他文章的整体气质浑然一体的。他的浩荡文气需要他要言不烦、特色鲜明的语言来建构;反过来,又为他的语言获得整体的语言环境的衬托,提供了可靠的氛围。他擅长用排比句和警句,擅长概括、总结。要言不烦,删繁就简。既有高屋建瓴式的概说,也参差嵌入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使得他的散文语言在流韵上起伏跌宕,色调上斑斓多彩,姿态上摇曳生辉。如果用一个拟人化的说法来描述他的语言特点,那就是一个清水出芙蓉的清爽的女子,无论少女、少妇,或者白发老妪,都是那么的清爽自然,纯粹朗利。一目之下,既能感受到其外在美的爽快,又能神会其内蕴的深意。在他的散文中,迭出的警句闪耀着睿智的光芒,精准的遣词传递着思辨的机锋,内敛的抒情暗示着情感的深沉。他改变了某些散文语言的“学术腔”和“鸡汤味”,伪乡土和假田园,又让那些掉书袋式的所谓的文化散文和泛滥成灾的心灵鸡汤,以及那些装模作样的“博雅”、廉价的煽情、腻味的小资……相形见绌。
三、取材大众,行文质朴。
一篇散文,写什么和怎么写,是关键问题。写什么是选材,怎么写是手法(或曰技巧)。辛老师的散文选材大抵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情、思。他写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生命是一个圆》《高看自己》《生活没有逼过谁?》《人为什么活着?》《不懂敬畏,所以受难》等。他写往事和人情:《拉练》《往事知多少》《跃跃欲试》《感谢榆树》《家门》《我的学生时代》。他写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做个男人》《我心依旧》《敬畏女人》《我们不需要心灵鸡汤》《城市缺什么?》《心归何处》《疫情之下》等。而最打动人心的文字,是他那些类似于心灵独白的、回顾和解剖自我的文字,如《孤立无援》《走过生活的千山万水》《存乎一心》等等。他的散文也歌颂,也欢呼,但他不歌颂豪门的奢华和名流的香车宝马,不欢呼大款的绯闻和明星的八卦。他歌颂劳动和土地,歌颂晴朗的天空和清澈的眼神,歌颂浪漫纯洁的爱情和温暖无私的亲情,歌颂纯良的女人和勇毅的士兵。他的散文《何谓劳动》《那些清澈的眼神》《蔚蓝的天空》等篇什,获得的了真正的读者真诚的好评,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影响是厚重且深长的。
在选材上不走“吸睛”“吊胃口”的路子,行文上必然不会重蹈“标题党”和“鸡汤体”的套路。由于文气霈然和语言简明这些特色的呈现,他的行文手法也质朴而恰当。就像那个“天然去雕饰”的女子,自自然然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扭捏,不作秀。脚踩着土地,眼看着前方,栉风沐雨,山歌随心,自然洒脱,趣韵天然。
四、襟怀开阔 气度雍容
散文是才子的专利。才子的人格和气质也是各种各样的。如果说散文作品是客体,散文作者是主体的话,那么,主体的襟怀和视野、气度和趣味,都会体现在客体之中,影响着文章的品味。我跟辛献华老师无缘谋面,也没有微信聊过天,在生活上是真正的陌生人。然而我熟悉他的文章。罗曼•罗兰说: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不必好奇下蛋的母鸡怎样。钱钟书也引用过这句话,来说明作品、作者、跟读者的关系。谨守前贤教诲,我只沉醉于他的散文作品,专注于他的笔下世界。我说他“视野开阔,气度雍容”的话,是指他的文章体现出来的襟怀和气度,不是对他这个人的褒贬——我不认识生活中的他,怎么可能评论他呢?
什么叫襟怀开阔呢?袁枚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襟怀开阔。什么叫气度雍容呢?沧浪之水便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管沧浪之水是清是浊,丝毫不影响我的性情。
开阔的视野和雍容的气度,体现在辛老师的散文之中,就是对蓝天的歌颂,对蓝天下追逐蜻蜓的小女孩的欣赏,对拉练途中一片无名森林的感动,对清澈的眼眸和平凡劳动者的讴歌,对女性的大爱和怜惜,对读书的渴望,对博爱人性的礼赞……哪怕就是对少年时代一位善良的小学女同学的回忆,他的文字中也满是感恩的温暖……这样的散文所具有的气象,自然是襟怀开阔,舂容大雅的
在网络阅读时代,纯文学一如春尾余冰,其命式微。正应了那句“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的话。读者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碎片化,猎奇猎趣化,通俗庸俗化。能够煽动情绪蛊惑人心,获得更高的流量和响亮的名声,就是“当红作品”、“当红作家”;能够获得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认证的,自然也是著名的作家杰出的作品……凡此种种,刺激着很多作者总是匆匆忙忙地写,急急火火地发,烦烦躁躁地期待着一朝成名。而辛老师则不然,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他在那儿那儿又发表了什么作品,也从来没有听过他抱怨作品的点击量低……这正好说明了他的文学态度,体现了他的自信和对文学清醒的认识。
散文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记得中学课本上《陈涉世家》和《出师表》、《隆中对》等等,都是算作散文的。专家们说,在小说、杂文等现代文体分类出现以前,所谓文学的天空就是两件事情构成,一是韵文即诗歌,另一半就是散文。散文如此辉煌宏大,研究散文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著名作家、享受政府津贴的作家、硕士、博士、还有博士后面的人……多似过江之鲫,他们关于散文的高见堪比大风起兮云飞扬,口若悬河断人肠。期望他们在研究散文的时候,能够把目光扫向约定俗成之外,在寻找研究素材和范文的时候,能够关注到辛老师的文章。得骊珠于古渊,闻翠鸣于深山,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