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云山掠影
早就听闻蕲春有个檀林镇,檀林镇有个雾云山,雾云山上的梯田很有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去雾云山的机会说来就来。八月十日晚,武穴作协范国清主席抗疫题材黄梅戏《江北伢与江南妹》在蕲春会展中心彩排,我们应邀前往观摩。范主席说,炎天暑热出一次门不容易,不如白天看看蕲春的山水,晚上再看看演出,就当是一次纳凉消暑行吧。当我把去雾云山的想法告诉蕲春作协江清明主席的时候,他满口答应,表示一定会当好向导。行程敲定之后,他笑着提醒我说,檀林镇是蕲春最为偏僻的乡镇,靠近英山县境,被称为“蕲春的西藏”。
“蕲春的西藏”——这名字太有意思了,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的第一感觉是蓝天、白云、格桑花,当然还有海拔和距离。我们计划中午一点出发,结果磨叽到两点才动身,约定和江主席在蕲春东高速口会合。不巧的是,替范主席开车的潇丹女士跟车竟然跟丢了,一呼啦跑到蕲春西去了,这样一来只有我们这辆车实现了会合目的,眼看时间不等人,我们便直奔雾云山而去……
蕲春紧邻武穴,人口刚过百万,与武穴八十多万人差距不大,但面积却达到两千四百平方公里,足足是武穴的两倍。蕲春地形狭长,形如船帆,地势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依次为山区、丘陵和平畈。檀林镇位于蕲北山区,层峦叠嶂,峡谷幽深,绿树成荫,风光峻美。穿行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头顶上时而阳光灿烂,时而云雾缭绕。随着海拔的增高,车窗外的温度也在依次递减。打开车窗,清凉的山风吹进来,带走了山下的暑气,也带走了乘车的倦意,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去往檀林镇基本都是盘山公路,很长很长,似乎远远不止百十华里,直至看到“英山”指示路牌时,我们才抵达那个水墨画般的雾云山门廊,难怪这里被形容为“蕲春的西藏”了。如果不是通了旅游公路,雾云山,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世外桃源,还要多久才会向世人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呢?
穿过雾云山门廊,我们将车停在农家屋前。这个时节几乎看不到游人,只有我们这些心血来潮的不速之客。农家屋主人说,春秋二季,游人最盛。不过,夏天来雾云山避暑,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想,一个地方如果是美的,应该一年四季都有景吧。与其扎堆赶趟看人,还不如错季看风景更自在。
这里地处大山深处,属于蕲春雾云山村与英山百丈河村交界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安宁,静谧,深邃。下得车来,步行几步远,便看到一块落地石碑,上书“雾云山中国农耕文化摄影村”字样,我们赶紧用手机拍下来并合影留念,因为这张照片我们在许多媒体上见到过。沿着弯曲的石板路,我们从村头走向田畈,一幅别致的田园画面映入眼帘,用“惊艳”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放眼望去,天空蓝得透亮,云朵白得纯粹,不含一点杂质,如同被水洗过一般。阳光照射下来,明晃晃的耀眼,却一点也不燥热。远处山峦起伏,满畈的梯田几乎都被青翠的禾苗覆盖,仿佛披上了一层绿色的绒被;近处林木茂盛,白墙黛瓦的村舍掩映其间,半遮半露,错落有致,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石板路两旁,大片的稻禾正在拔节吐穗,蓬勃生长着,各种颜色的格桑花、蒲公英,以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田间地头随风摇曳,翩翩起舞,那婀娜的风姿里透着一种灵动的风情,纯美、质朴而又不张扬,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些葱茏的作物和美丽的花草,层层重叠,片片铺陈,垄垄蔓延,散发着夏日明媚的芬芳,仿佛待字闺中的女子,等候农人在秋天来迎娶。
江主席告诉我说,雾云山梯田是唐朝年间保存下来的,至今有一千多年了。据说是一个田姓官员来此避难,通过开垦拓荒,一边读书,一边耕田,逐渐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作为农耕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让人们在平常的劳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诗书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是古代中国人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在许多乡村旧宅祠堂的匾额上,很容易见到“耕读传家”这四个字,“耕读传家”在老百姓中可谓广为流传,深入民心。
雾云山周围的村民,伴随着“耕读传家”的古训,在大山里默默耕种了一千多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代又一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直到几年前,一位摄影师偶然到访雾云山,被梯田的天光云影自然景观所折服,于是极力向外界推介,雾云山梯田终于撩开其神秘的面纱,以“湖北最美的梯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雾云山海拔达到八九百米,梯田总面积约为一百余亩,共分为三百多块小田,最高与最低处落差达一百二十多米。春耕时节,犁耙水响,波光粼粼,云雾飘渺,情景交融,美不胜收;秋收季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鼓角相闻,人行垄上,流连忘返。作为儿时的农耕记忆,“水”(田)“稻”(谷)这两个字,如同烙铁一样,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印。然而,长期的城市生活,让我们远离了春耕秋收,不事稼穑的直接后果是,割裂了“耕读”的内在联系,导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古人《训子语》云:“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要知道,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高科技的耕种方式,都不可能“天种人收”,还得靠人们用手中的农具去完成播种、管理、收割、扬晒、储运等工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应该对祖先农耕文明时代的谆谆教诲,抱有虔诚的敬畏与膜拜。
听说,为了打造雾云山农旅游,当地每年将举办火把节、插秧节、丰收节。可以想象,春耕秋收之夜,村民们点燃无数的火把,沿着田埂逶迤绵延,火光照亮梯田,一串串焰火在夜空中绽放。火树银花,星光灿烂。人们贴近自然,踏歌而行,翩跹起舞,共赴一场久违的田园盛宴,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呢?
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