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王大柱的家离我村有二里多路,每到春节前,师傅就用胶轮车推着制作的小木椅子、小桌子、小凳子到集市上卖。
师傅家的院子呈长方形,三间主房,东西各有一大间配房;西间的房子里放木料、杂物、工具之类;东间的房子里放制作的成品或半成品家具、工艺品等。
师傅制作的小家具,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集市上,不一会儿就卖完了。
师傅卖完了家具,高兴地哼着梆子腔,推着胶轮车来到服装市场,给师母买了件大红羽绒服。“哈哈,哈哈,让胖他娘穿上美美吧、美美吧!”
师傅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不论是杨木枣木槐木梧桐木,经他的手一制作,就是精巧美轮的家具。他做的家具既美观又时兴。方圆百里,谁家的闺女要出嫁了,就找他打制嫁妆。他先让主家选好木材,抽出空闲,他就带着工具去丈量,等心满意足了,他就和主家定下时日,取些定金,把木材让主家运到他家里,他就进行制作家具了。
师傅做的椅子、橱子样式新旧结合,耐用耐看,一到集市上,就被抢购一空。他在制作的老式椅子上,雕刻的花纹古朴高雅,具有明代的风格,配上他刷上的枣红色大漆,真是古色古香。
我特喜欢师傅的木雕。他用废弃的木料,能雕刻出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尤其是他雕刻的十二生肖,参加省里比赛获得了一等奖。至今,那金闪闪的奖杯,放在师傅的桌子上。
我跟师傅学雕刻是在一年的秋天。秋天的集市上,瓜果飘香,热闹非凡,我跟着师傅赶集,师傅喝了两碗茶,手指着他雕刻的枣木笔筒对我说:“你跟我学做木匠活三年了,从明天起,我教你学雕刻。”第二天,我就到师傅家学木刻。经过学习,我终于会在坚硬的木头上,雕刻出既生动又逼真的花纹了。
师傅的家坐落在柴阳河畔,河两岸长着桃树梨树杏树枣树核桃树,人们吃后果儿剩下的桃核、杏核,是师傅雕刻用的材料。他用桃核刻的“花篮”、“孙悟空”,用核桃壳雕刻的“八仙过海”“孔雀开屏”真是栩栩如生,人见人爱。
师傅另有一手艺,用麦秸秆、荆条编生活用具。
柴阳河的南岸是百亩麦田,麦子长得旺盛。等自家的麦子收割后,师傅就把麦秸秆收拾好,放在西间的房子里。麦子进仓了,师傅高兴地合不拢嘴。“胖他娘,胖他娘,拿麦秆来,帮我编帽子。”
师母从房子里抱出三大捆麦秸秆,师傅取出工具,就在院子里编帽子。
过了麦季,天气就热了。师傅编上一阵子帽子,脊背上就冒汗了。师母就用蒲扇给他扇。她边扇边说:“今年的麦子长势高,麦秆品相好看。”师傅笑了笑,擦了擦脸上的汗,手继续搬弄着条条麦秆。麦秆如何穿插,何时拐弯,帽子的边沿何时留,师傅都装在心里。他双手翻飞,动作熟练。一上午,他就编了六顶帽子。利用半个月的功夫,师傅编了很多麦秆帽子,把帽子运到集市上卖。霎时,帽子就被赶集的人抢购了。
秋天过后,师傅就用镰刀把自家地头上生长的荆条子收割后,用胶轮车运回家。在雨天时,他就用荆条编筐子篮子。
师傅编的筐子篮子有大有小,样子好看,结实耐用。这些筐子篮子,他一般不拿到集市上卖,而是留着自个儿用。
师傅还有一绝活,就是剪窗花。
每逢过年过节,或家里有喜事时,大叔大婶们就从集市上买来红纸,来到师傅家,让他给剪窗花。
五月里,师傅家的院子里的石榴树开花了,红红的一片,像早上的红霞。师傅喝上几碗茶后,就给老赵叔剪窗花。老赵叔的儿子结婚用。
只见师傅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剪出 “喜上梅梢”“百年好合”“喜事迎门”。
每到春节前,师傅就给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剪“合家快乐”“喜迎新年”“吉祥如意”;给在煤矿上班的儿子剪“牢记安全”“幸福美满”“事事顺利”;一幅幅红红的窗花,贴在家家的窗子上,就像怒放的花朵,惹人驻目观看。
去年春天,我去看师傅,只见他的头发变白了,腰弯了。
师傅把理想刻入树木,把汗珠融入麦秆,把喜庆送入百家。他用厚厚的脊梁承担着沉重的岁月,衣兜里散发着沉甸甸的汗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