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觉山》的头像

《大觉山》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309/25
分享

吴洪浩:拾得书悟便似金--读《书悟拾零》

《书悟拾零》是书法家熊德建先生不久前印制出版的一本个人书论、书法集。余有幸得到熊先生赠书,欣赏这本独具品格的佳作,眼前一亮。赏析间,如炎热的盛夏吹来一股海边的凉风,心灵的脚步不由地相随熊先生的情感笔墨,漫步在他那书论、书法的艺术田园里,领略自然美的无限风光,拾得美感如相逢仙境美神了。

《书悟拾零》一书中,作者选取了他创作的29幅书法作品和45篇书论感言,以大16k版本,铜版纸印制而成书。作为一本书论、书法集,无疑闪耀精美与华贵,可谓笔墨飞田园,风采压群黛。

且说那“拾”与“悟”的内涵,以余感知,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需要作者在最轻松、最自由、最浪漫、最风情、最专注而又不经意的心境里,产生想象与联想的虚实审美,受孕灵感的骄子。这种神情状态恰如独自漫步田园,随意间走走停停,或快或慢,或与清风聊天,或与草木对语,或与蛙声、鸟语同歌,或能听到地心里哭泣的声音,或于无意间那艺术的精灵便跳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跳在面前的草地上,那便是灵感来袭时的人神一体。而“拾”与“悟”的艺术之道,自然也是书法艺术的得道之道。所以,熊德建先生以《书悟拾零》作为自己书论、书法集的书名,恰是道出书者得道之境界,一语耀星河。

古往今来,书者若漫天繁星,可是多少人苦写了一辈子,却也难得一句悟道心语,其见字只为字,感悟不到字中生命神韵的形象美,何以写出自己的风格。所以,凡从艺者,功夫固然非下不可,然而悟道的天赋则如同攀登险峰,推开天窗,拥抱不染尘埃的白云蓝天,与艺术骄子一起再投生人间。《书悟拾零》从字到人、从人到字,熊德建的笔墨调动天时地利之机,于书法的艺术田园里笔墨化自然,风情万种,相遇相知。

汉字书法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特艺术,闪耀千古美感时空,魅力何在?涉及对艺术如何认知的根本问题。我赞同这样的艺术观,即:艺术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个人感受的艺术创作,都只能被称为事物,而不能是艺术。遥想汉字诞生,从一开始便滋润汉字发明人仓颉先祖和先民们对天上人间、自然万物形象而直觉的感受,彰显华夏民族独有的审美族魂,其图画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便是生动的说明。这一东方文明的瑰宝,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审美的进步,汉字亦不断演化,出现了更为抽象的会意字文明,人们对汉字的审美,需要更多更具体的情感涵泳,将汉字的点画、线条调度在自己感悟的审美空间里,催生书法作品。否则,只能是汉字,而不能称其为艺术。尽管从某种角度说,汉字本身也是艺术。所以,汉字的书法艺术,是汉字书写者使用笔墨,对汉字倾注情感的受孕与生子,是书写者主观对所书写的汉字,倾其所爱的新的汉字形神统一体。所以,衡量一篇书法作品的优劣、美丑,当首先感受其作品中,书写者的个人才情、笔墨功力,所能给予人们的美感享受。

打开熊德建的《书悟拾零》,无论其书论、书法,都是作者独有的情感审美之作。赏析其书论篇的45段文字,作者均以短论的形式,将其多年书法研究与创作的心得妙语,结集合书,如珠玑宝石,精心打磨,质优形美映心灵,令人看着看着,不得不停下来,倾听作者笔墨里的心声。

当我拜读了熊先生作品中的书论之后,以下特质便犹天籁之声、玉振之音,扣响心扉之钟。

一是以道论书,高人一等。作者这样写来:“融其自然,书之道也。”何为“书道”,著作者仅以“自然”二字点到为止,却未展开。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思考。

道是什么?余以为,道乃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其境界形态,老子以“自然”的概念相表达,是最为生动活泼的。而“法”、“礼”、“德”,则无不是实现“道”的手段和途径。那么,道的自然美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这又是理解道的认知门径,那便是万物各有空间,各得其所,各有性格,乱而有序,乱而不乱;万物各有生命的自由,百鸟各有自己的歌唱,百花各有自己的芳香,等等。以此道为镜,安排照见汉字书法的点、画篇章,正乃书法之要。故而,几年前,余用“田园美”赏析熊德建先生的书法作品,倡议书法当回归田园,正是从中看到熊先生书法立足于传统基础上所追求的自然美感。

二是以“意笔同频”论书,独显心得。作者这样写来:“书法的两个阶段,落笔前,意在笔先,落笔后,意笔同频。意在笔先是一个普遍阶段,意笔同频才是一个书法家的高级阶段。历史上留下来的那些书法精品,无不是意笔同频的特殊的高级阶段的杰作。”这里,作者把落笔后、收笔前的运笔过程,悟道为“意笔同频”,即人与笔墨高度融合的过程,以情感驾驭笔墨、推动笔墨,紧随所书文字的内涵之情,安排字的点画布局,行与行、字与字的顾盼,或快或慢,或起或落,或柔或刚,或轻或重,起始转合,直至完成一篇唯有此情、此地、此时才独有的个性佳作。这里,作者以“意笔同频”表达落笔后的行笔过程的书论,道前人所未道,论今人所未论的独特感悟,丰富了中国书坛的书论宝库。

三是从哲学的高度论书,登书论之峰。作者这样写来:“书法,写的是汉字……再次,是一首曲,一幅画……归总,是一篇哲学文章。”哲学是什么?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科学思辨,哲学与诗一同闪亮人类精神文明塔尖上的思想之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一门学问、艺术的精神脊梁,无不取决于哲学的思辨,取决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逻辑力量,书法艺术也是同样,字写哪一家,书从哪一体。正是基于这一高度,作者书论中提到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一篇“哲学文章”,这就把熊氏书论推进到当代论书之峰,读者怎能不细细品味,悟道拾金。总之,在作者眼里,书法者不应以书匠自居,而应以书法家、论道者为自豪,以心智的认知修养为目标。一笔于手,便如探寻天地阴阳玄机。

《书悟拾零》中的书论观点,尚有习书之路径、积累、字法等论及,考虑文字所限,不再展开赏析。

那么,以此书论赏析熊先生的书法作品,自然是更为生动的一幅幅灵动的画,一首首吟诵的诗,一场场合声的音乐,赏之如身临自然田园,眼底的云霞美景看不够

比如:作者所书写的“仁寿”中堂,“仁”字的四画虽各不相连,却互为呼应,犹以左边单人旁写的庄重安详,与右边改两横为两点的笔画之间,留出的大片空白,方显出“仁”字的空灵美、禅境美、秩序美,人旁如山,两点似天地阴阳,“仁”的诗意自然,便如传道天师,立在欣赏者面前了,荡涤心灵的杂念堆积,心静、心清、心空,不禁以“仁”字为师为鉴了。

再看作者接下来书写的“寿”字,书写者在保持其结字的空灵美、禅机美的同时,将其横钩的书写,以快速的行笔,营造出“寿”字的音乐美,尤显寿者心态的轻松、乐观来,将寿字推进到无我、忘我的自然之境,感恩天地时空赠予之寿。可谓儒、释、道三师布道,独具仁心书“仁寿”。

再来赏析作者书写的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渭川田家》,原诗如下: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是诗人的一首以白描手法,咏叹田园生活的佳作,通篇围绕一个“归”字而展开抒情,诗中尤为“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点睛传神。如何以书法的笔墨二度创作,彰显这如画的诗意美感?书者以虚实、起落、轻重、快慢的行笔,尤其以更接近于田园景象的点的变化书写,既写出晚霞中的田园景象,更写出诗人心隐归去的无奈与渴望,将面前的书法、眼底的诗,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与诗人同步田园,窃窃私语声,似能听到那千古归去的呼唤:天黑了,天黑了,回家来吧!

熊德建的书法之作,如同他的书论,每一篇无不可圈可点、可赏可析,这是书法回归自然之道,回归田园美的有为力作。

拭目当今书坛,多少怪象、乱象、烂象丛生,有的人将千载飘香的翰墨,在金钱魔鬼的驱使下,生出变质的酸臭,以致妖雾障目。多少以丑为美、以胡涂乱抹为能,以离经叛道为新,更有以身份高低论书法水平的优劣,一时间,多少心燥笔浮的垃圾作品,充斥街头巷尾,甚至高悬画堂,而真正的好作品却寥若星辰。多少功夫不在字内,不下苦功于笔墨,只想招摇于闹市,逐利于昏晓,致使美妙动人的汉字仙子被糟蹋成供人戏弄的娼妓,无不令人痛惜啊!

正是在这种书坛脱离书法之道的苟营氛围里,熊德建先生的书论、书法集《书悟拾零》印制诞生了,这本来自于江西田园,带着作者一路征程的身影,带着千岛湖的浪花、武夷山的神韵、军营里的号声,带着千古书坛的笔墨传承,回归田园美的佳作,无疑将为中国当今书坛带来一股春风、一种新气象。故而,我由衷祝贺熊德建先生书论、书法集《书悟拾零》问世!翰墨如酒,永远醇香。

 

  作者简介:吴洪浩著名诗人、作家,艾青弟子。《粟裕战歌》传记和《饮马长江》电视连续剧作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