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肃北 郑磊斌
记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句解读是: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如今,不管是北京、上海一线大都市,还是向我们西北的小城里,火锅、拉面、川菜、蒙餐....这些中国东西南北菜系遍布。就连我们小小的肃北县城中,你也能找到一款喜欢的“味道”。
世界在发展,我们也在前进。在这个小县城里,儿时记忆中主食永远是一成不变的老三样,蔬菜永远是不变的老三样,水果也永远是不变的老三样。
对八零后来说,“计划经济”是我们从历史书本中学到的陌生而遥远的名词。父亲常说,改革开放前,食物少之又少,不仅是种类少、而且数量也少,就算有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肉。那时候是凭票购买,一家一年甚至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顿肉,更不要说三月不知肉味了。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日子,但是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天的主食几乎是面,就连大米饭都是一种奢侈。虽然主食单调,但在母亲总是能变着花样做出各种饭菜,拉条子、炒面条、炒面片、手擀面、揪片子......这些让味蕾持续到现在的面食,正是“母亲的味道”。现在经常在外吃饭,总想着寻找那种家常的味道,也许这就是一种“乡愁”。
说到食物,最能体现变化的不仅是主食,更多的要说蔬菜。在做新闻宣传的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去县上各个蔬菜大棚采访几次。从最开始种植的应季蔬菜,到现在大棚中培育出的草莓、人参果等等水果,每次都会像“大新闻”,刷新人们的认知。以前肃北的蔬菜最多的就是土豆、大白菜。农家最多中的无非就是小白菜、茄子、辣子、西红柿这些普通不过的大众蔬菜。尤其到了冬天,肃北大多数人家餐桌上只有土豆、白菜、洋葱这些老三样的蔬菜。如今,随着便利的交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餐桌上不再因为本地不产蔬菜而发愁,也不管季节变化,总能吃到那些来自酒泉、兰州,甚至更远地区运输过来的新鲜蔬菜。就连边远的牧业,便利的交通为蔬菜创造了可能。曾经听一位牧民老人说,以前牧业上除了土豆白菜这些能长时间保存的蔬菜,剩下的只能是牛羊肉。如今想吃什么菜都能在镇上买到,人们的餐桌上丰富的菜品增添了家的味道。
肃北地处高原,曾经水果成了奢侈品。似乎在肃北,最多的水果只有苹果、梨和杏子。西瓜、葡萄这些看似北方水果都不能本地生。记得小时候,每次到秋天,一群孩子总会淘气的从自家的麦场上装半袋新麦去换西瓜、葡萄,然后待在一起分享美味。那时候能吃到最远的“南方水果”也许就是香蕉了。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留下的名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讲“若离本枝,—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如今,在西北这座小城里,我们不仅能随时随地吃到新鲜的荔枝,而且火龙果、杨桃、芒果、榴莲...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南方水果全部通过冷链运输新鲜呈现。具超市员工讲,这些水果有些从树上到餐桌不到24小时。
除了那些食物,品味道看变迁,更少不了餐厅的美食。肃北是蒙汉多民族的县城,这也造就了民族美食的碰撞,和肃北的老人聊天,他们的记忆中以前的美食除了手抓肉、血肠、馅儿饼这些蒙餐外,有的就是大街上香气四溢的卤肉、麻辣鲜香的川菜还有酸辣十足的酿皮。如今,走在这个东西不到两公里的县城里,沿街你会发现除了那些老人记忆中的饭馆外,新疆风味、东北风味、沧州小吃、川渝风味....这些大江南北的饭店遍布各处。外来的朋友打趣道,没想到在这里的餐桌上,能吃到路上跑的、天上飞的、海里游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而且还都是新鲜食材。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不管是主食、蔬菜,还是水果,都在这座小城中演绎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在我们身边不知不觉的变化,已然打下了时代的烙印,虽然千古不变的食物,但却呈现出的总是满满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