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瑶的头像

党瑶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19
分享

喜欢生命中的那抹白

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曾经固执地认为,会像曾爷爷那样站于三尺讲台,接过他的教鞭,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延续他的事业,传播语文之美。事与愿违,幻想的梦境被一纸通知打破。中小学,时常在水泥墙或地面上用黄土块勾勒着内心的世界,将一篇篇语文课文或者阅读题当做范本,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并讲述给“学生”听,弟弟便是忠实的听众,也许是受我的影响,直到现在弟弟也喜欢阅读各类课外书。

生命中有好多事情亦或是早已注定的,那年高考,太多的遗憾与失望,没能自主选择心仪的中文系。从秦风唐韵的长安启程奔赴南国绿城,走向了医学院,从此,我的生活便与那抹白结下了殊定的缘分。我崇拜两种职业,一个教师,一个医生,只有这两种职业能被称为“先生”,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这两种职业目前在中国都备受争议。前者关系个人未来,关乎社会进步;后者关系个人生命,关乎民生健康。

初入校园时,宣传横幅有这么一句话:“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为了调节我的心理落差,我将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上,一来转换思维,二来警醒自己。因为我从没想过学医,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包含着理想主义色彩,忠实于心中的梦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限可能,我的想法也在不断改变着,对于医学,崇敬着,逐渐热爱着。在校时,我们学习祖国传统医学,在晦涩而精深的中医理论世界遨游,在老师讲述的临床故事里思索。面对医学生誓言,也曾激情澎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誓言一直在我们心中铭记。

观吾恩师,一代名医。三十载学医路,二十年育人成。为人师表兢兢业业,为名医者恪守医德。于三尺讲台,聚精会神,传授医道;高屋建瓴,培养人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专家楼前,和蔼可亲,面带笑容,法古阴阳,把脉望诊,挥墨点药,膏罐并用,良方妙术,护佑健康;于病患床旁,按灸针刺,舒经通络,对症除疾,福绵后辈;伏案书桌时,精益求精,研习古方,开拓创新,编书立作,造福弟子,严谨治学,玉汝于成。

曾在校庆典礼上,看到学校老教授、名老中医颤颤巍巍地登上舞台,他们双鬓斑白,拄着拐杖,把一辈子的光阴献给了传统医学及少数民族医学,战火纷飞时,他们随战争不断转移,是战火中的热血青年,曾赴中越战场救助伤员;和平年代,他们是温文尔雅的儒医大夫,一手把脉治病救人,一手执笔培养新人。从他们身上,我们读懂了传承与奉献。在雨中,我们握紧右拳,集体诵读《大医精诚》选段,庄重地许下医者誓言,不知是雨滴滑落脸庞还是激动地流泪,那一刻,心是震撼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一经典语句,堪称中医界的希波拉克底誓言,意蕴隽永,影响深远。

圣洁的白衣,是医者的战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徘徊在我的耳际,对生命的敬畏支持我成为一名医者,真正进入临床实习后,才切实体会到那份辛苦与沉重的责任,尽管有时候我们并不被理解。实习一百多天的日子里,有平淡,有精彩,累并快乐着,只要留心,时刻都有暖心的故事。也许未来我不会成为临床一线的优秀医生,我也想用手中的笔去记录感动的瞬间。

急诊科是医院的第一道守护门,这里每天人来人往,小到被动物抓伤的,大到需要紧急抢救的,救护车到了,医生们像紧绷的弦,接患者时,一个个飞奔的身影穿行在人群中。我在这里学习不满两周时间,却感触很深。老师连续值班下夜班去吃饭时,遇到异物卡喉的食客出手急救,当媒体采访时,他只是淡淡地回答:换做任何一个医生,都会这样做的。也许这就是职业情怀的体现,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不分场合的,只要有疾病,哪里都是阵地。在这里,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直面生死,那是个颇不宁静的夜晚,傍晚刚接班,随即接到了救援电话,我跟随老师一行人快速地推着平车,准备好氧气袋、监护仪、心电图机出发,一路忐忑与紧张相伴。到现场时,我怔住了,该是怎样的不堪重负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高处坠落是解脱还是救赎?从体型和着装判断,死者是一名中老年男性,骨子里的懦弱与胆怯使我的心一直颤抖着,手哆嗦着和老师们为他打心电图直线,盖上床单,维护生命最后的尊严,那场景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碰到一大早有患者到急诊科以康复为由要求退前晚预约的检查,因接诊的医生不同,新接早班的老师并不熟悉她的病情,那人一进诊室大声嚷嚷,桌面上瞬时涌来五花八门的票单,自己又解释不清楚做了哪些项目,态度一贯不友好,我用极低的语调说:阿姨,先别着急,冷静一下,慢慢梳理。让她回想细节,过后顺利退费,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谢谢你,我遇到了好医生。她态度的转变让我也很欣慰,人心都是相互的,要学会换位思考。有时候,争吵的对立面并不是价值观的对峙,而是暂定思维的博弈。我在想,我并没有做什么,只是用多一分的理解与耐心去安慰病患。

在骨科实习时间相对多一点,每天也是最忙碌的,日子也是最充实的,给我留下了许多温馨的记忆。来到南方快四年了,还是不能入乡随俗,一直用北方的称呼来问候病人,对年老的人称之“爷爷、奶奶”,而不是当地习语“阿公、阿婆”,有个病人说听着亲切。他们在早查房时经常给带教老师夸赞我,下班前去转病房时,给我口袋塞水果,换药时因戴着帽子时间久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家属为我轻轻地擦拭,这样温暖和谐的医患故事还有很多……在这里,我还以志愿者的名义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爷爷送出了组织带来的荣誉纪念章。累并快乐着,虽然我有时也会抱怨,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总有处理不完的病人,平复情绪,依旧做到每天清晨早早到科室,在实习生范围内,基本是每天第一个到科室。我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最好的,学到的医学人文素养却是最深刻的。

在新生儿科,面对一群幼小哭闹不会言语表达的孩子,给他们喂奶时,护士老师饶有兴致地说道:来,宝贝,开饭啦,逗笑着孩子,念叨着孩童般的语言,诸如今天吃地好,长胖了之类的话语。早查房时,老师抱起当天出院的孩子说:你要回家了,阿姨抱抱你。曾有一小女孩,五官非常精致,透过暖箱也能看出她娇小漂亮的容颜,只是因为包块的疼痛一直哭闹不安,嘴角溢奶了,轻轻地拭去奶渍,依然哭个不停,看着很心疼,从小床抱起她,也许是孤单的缘故,躺在我怀里立刻恢复了平静,嘴角开合显示着内心的愉悦,那一刻,心都要被这天真无暇的微笑融化了。同学说了一句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医生的三本书:有字的书助安身;无字的书助立业;心灵的书寻根本。读的是知识、行的是专业、做的是人生。读透三本书,无愧于白衣。古话也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一身沉甸甸的白衣,承载了太多内容,酸苦甘辛咸五味皆俱,面对当今的医疗现状,绝大多数人都坚守着精神高地,只因不曾磨灭的初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