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瑶的头像

党瑶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9/07
分享

梁家河,定义了一个叫初心的词语

梁家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不是一条河,而是横亘于静默沉寂黄土沟壑里的小村庄,籍籍无名,因了七年知情岁月,因了这里是习总书记眷恋的第二故乡,插队这一人生课堂,注定了总书记日后的人生轨迹。现在的梁家河,依旧是隐匿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不过,它逐渐改变着偏僻闭塞的面貌,不变的是意蕴丰富的精神底色,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书桌上放置的《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两本书,绯红的封面似乎也寓意着内容的饱满与深邃。读了很久却怎么也读不完,不断地陷入沉思,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铸就了怎样的人生信条,从知青课堂到指点江山,他的命运也总是与国运紧密相连。从曲折艰苦的少年时代走向胸怀大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国家总书记,他从黄土地走来,踏遍祖国的东南西北,始终不渝地牵挂着人民群众。《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两本书一经出版,便在全国引起了一拨又一拨的学习热潮,也不断有各级党政干部走进梁家河,沿着总书记的步伐寻找初心。有人说,这是一个缺失信仰的时代,可总有一群人为了信仰与情怀奋斗着,这个时代依然是一个熠熠生辉的时代。总书记就是那个心怀苍生,为民族理想努力奋斗的人。

一曲激荡人生的知青岁月,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四十余年的深情回望,岁月留下的不仅是曾经的苦难记忆,还有从苦难辉煌里汲取的精神食粮,那段芳华至今留有滚烫的余温。走近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去感受那黄土地洇染的奋斗基调,我想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仔细品读,满怀敬仰,心灵也一定会受到震撼与洗礼。掩卷沉思,感慨良久,学习梁家河精神,我们到底学习什么?


         学会吃苦——人生有苦亦清欢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窑洞还是那个窑洞,窑洞里来的那个北京娃却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十五岁到二十二岁的成长阶段,因为梁家河,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延安,红色的革命圣地,曾是总书记父亲习仲勋及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他们为了夺取国家新生,曾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星星之火。窑洞里传递的一束束微光,掩映着山沟沟里的领袖风采,一部部战略军事哲学在这里诞生。

特殊的文革岁月里,总书记同1700万青年学生一样从城市走向农村,成了一名插队知青。冬天的黄土高原被荒凉、贫穷、饥饿笼罩着,知青们的理想破灭了,如冬天坚硬的冰碴被击碎的声音,彻骨而寒冷。从繁华都市到贫瘠粗砺的山沟,从不谙农事到历练为地地道道的山里娃,厚重的黄土与苍茫孤寂的沟梁记录着曾经的生活。窑洞,土炕,糠窝头,酸菜……这些具有贫瘠属性的物象在这里一辈辈上演烙印。 

在这里,总书记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每天吃的是“三团”——玉米团、高粱团、糠窝窝团。农历二三月修渠打坝,陕北冰雪刚刚融化,总书记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陕北刨土的“老镢头”口宽,干活费力气;扁担是用硬质的木材做的,没有弹性,很容易磨破皮肤;粮食不够吃,饿的时候,取一撮儿盐,冲水入眠……

如果说艰苦的生活环境是一种磨练,总书记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在这里,锻造了他坚毅的秉性,苦中透露着对生活的无限热忱,四十余年后,他依旧铭记着插队的旧友,怀念着往昔酸菜的味道。只有真正经历过世事沧桑的人,才能感悟到苦难所赋予的生命意义。


          学会思考——苦乐年华书作伴

总书记治国的雄韬伟略与非凡气度来源于年少读书的积淀,总书记在进行农民化实践的同时,也不忘精神世界的构建。到梁家河时,他带着一个棕箱子,里面装着一箱子书。梁家河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总书记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他在山坡上放羊,或田间地头休息的间隙都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用自制的煤油灯挑灯夜读,为了凑近那微弱的灯光,脸被熏黑了,甚至吐出的痰也是黑的, 头发曾被煤油灯烧着。因为爱读书,总书记遇到路遥,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睿智地成长。窑洞里的读书岁月,成就了一位卓越的领袖,一位伟大的作家。总书记不仅自己爱读书,还把书借给周围的群众,大家交换着看,日子久了,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竟也形成爱读书的浓烈氛围。

总书记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也许正是这些知识积累,成就了总书记今天的广阔视野。在国际交流中也游刃有余。古代士大夫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宏愿,煤油灯那缕微弱的光,绽放着不一样的精彩。


          学会实干——踏石留印守初心

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窑,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坝,赵家河的知青林等总书记当年留下足迹的地方,无不是他踏实肯干、疾民生之苦的体现。

几百年来,老祖宗没有打成的坝,总书记依靠合理科学的规划、考察,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建好的坝丰沛着贫瘠的黄土地,这项水利工程也一直福泽于今。办沼气、修路,总有说干就干的勇气与说服他人的魄力,亲自去四川考察沼气池,一次次点火试验,建出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破解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论。皮管中喷薄的火焰,也如总书记的心一般迫切。

为梁家河人民所做的一桩桩实事,为知青岁月留下的一帧帧鲜活的影像,多年过去,有些记忆已经遥远,但是淤地坝灌溉的农田记住了,郁郁苍苍的山梁上回荡的笑声记住了。

梁家河的故事很多,也将一直讲述传承下去。初心在这里发芽,又在这里成长,永不褪色。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梁家河就是中国大地的一个缩影,一个总书记把心留下的地方。延河水如那高亢的信天游调子,回响着贺敬之《回延安》的澎湃诗篇。每个人都应有一个延安梦,去看看宝塔山,去转转梁家河,倾听大地的心跳,去领悟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心怀敬畏,品读《梁家河》,值得每一个人用一生去思索、践行。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有机会是得去看看!

曾奕涵   2018-09-16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