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瑶的头像

党瑶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7/04
分享

一片丹心文字梦

常于泥土里挥笔

与荷锄为舞

常于果园里点墨

与蜂蝶酿思

他是农民,是大山的儿子

他是诗人,是土地的歌者

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用此形容李老师的诗,为什么诗里总凝结着大山的质朴与泥土的厚重?因为他也深爱着足下的土地。

土地里耕耘,肩扛着生活的重担;笔尖下抒情,追寻着一生的梦想。纵然理想与现实常常是背离的,困囿于生活,写作这条路注定是艰辛的,而李老师在繁重的农忙之余,笔耕不辍,耕耘着心底的几亩文学薄田。那个贫苦时代的农村学子,通过考学跨出农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考上高中的人在农村也很了不起,算是高学历的人。离梦想就只有一步,却还是与大学擦肩而过,最终回归于土地,日子在衣食住行中渐渐黯淡,诗歌如一束微光照亮着这位农民诗人的生活。

由一首《漆沮河,我的母亲河》走近这位农民励志诗人的文字世界,在泥土里寻找诗意的灵魂。富平人民的母亲河,漆沮二水合石川,悠悠河水流过千年沧桑,养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敢问天上明月/多少岁月蹉跎/几时有了漆水/哪年生下沮流”磅礴大气的开篇,道出了石川河的悠远历史,浓浓乡情字词现,豪迈诗风独树一帜。自古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咏吟唱家乡河,写她雨季洪涝的不羁,写她旱季干涸的无情。李老师却用笔墨蘸满浓情,掬一捧河水,饮下由衷的感恩,经年流淌,生生不息……

《河水悠悠》不同于《漆沮河》的沉重感,从题目看来,便有一种欢快轻盈之感。“那时河水的欢笑/伴随着我的青春年少/河底沉淀着岁月的泥沙/河面荡起了以往遐想”,读罢此诗,仿佛回到了童年,想起了石川河畔的往事,我曾在荆山塬眺望石川河,因为河的那边是县城,逛县城便是儿时最向往的事。河水也寄托着我的相思,年少的梦飞向了千里之外的南国,我的大学坐落于美丽的邕江河畔,邕江也是南宁的母亲河,静静地哺育着绿城儿女。每每环视邕江,看那过往的舟船,听那河岸的水声,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向了北国,故园有我的年少,异乡有我的青春。家就这样被两条河牵绊着,我在这里啜饮乡愁,回望家乡那缕萦绕的炊烟。

诗是语言的集结,语言是美的艺术。纵观李老师的诗,有其鲜明的语言风格,有其独特的遣词方式,而引起读者共鸣的更是诗歌蕴含的厚重的乡土情感。李老师创作功底深厚,诗句意境激昂大气,乡愁在他笔下是一首永不褪色的歌谣,带有乡土味儿的诗歌如一泓清泉浸润着读者的心田。《我从富平走来》旧时富平四景已如过眼云烟,频阳新貌令我心潮澎湃;《父辈的木耧是一首秋歌》,远远的田埂传来了吆喝,一把辛酸泪,耧铧在田地里春种秋收,秋歌在这里世代传响;《风吹不散的乡愁》每一次回头再望,老巷千疮百孔,饱经岁月洗礼,如一位颤颤巍巍的老者,把这片土地的历史诉说。

乡愁、乡情、乡里的人是李老师作品的永恒主题,因为曾经的苦难岁月,因为曾经背井离乡的打工岁月,因为内心不曾磨灭的文字梦,这些原生态的情感造就了李老师作品的精神内核,这也是诗的灵魂。诗是生活的牧歌,总能在平淡的日子里点缀精彩,文字温暖生活,直击读者的心灵世界。

李老师诗歌自成一体,小说也别具韵味,同样书写着底层人民的生活,讴歌着真善美,以一个从苦难中走来的人的身份,缅怀逝去的岁月,憧憬美好的未来。在键盘化的快节奏时代里,农闲时用手机输入一个个字,再反复斟酌词句,常常看到李老师文末备注“凌晨几点夜灯下”的字样,这样的执着是令人钦佩的,是骨子里的热爱成就了坚持,也成就了伟大。文品见人品,常常喟叹于李老师诗歌的绝妙,又折服于诗歌背后的坚韧精神。

纪实小说《天山北麓的日子》含泪述说着曾经的外出打工岁月,为了生计,告别妻儿,奔赴遥远的雪域高原挖煤。来自各地的异乡人相聚在小小的煤矿,打工之余,李老师用笔记下这些生活,漆黑的矿道,日复一日的生活,文字让情感有了宣泄的载体。一声叹息,为矿难中离世的工友,为自己的境遇。好的作品就这样碰触着读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总能给社会留下些思考。

《石老》系列小说分为背粮、成家、学艺、从军等部分,深邃老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底层人民,而将其置于特殊的时代背景,石老的做法有些许无奈,更多的是社会的无助。《苦瓜》《漂泊的女人》《“改嫁”的男人》等都是将视角指向底层人民,他们的质朴与善良展现着最纯真的情感。《古道尘烟》则是忠犬护家园的佳话,家园跌宕起伏间的尘世变换,谁来守护千疮百孔的故土?道不尽的故土历史,诉不完的故土情深。

我崇敬这位农民诗人,故土乡情在诗行里生辉,关注底层使文章有了活力,聚焦现实,折射社会。一片丹心文字梦,祝愿李老师在文学路上越走越好!恕我笔拙,阅历尚浅,谨以此文向这位励志诗人致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