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仁凤的头像

朱仁凤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6/16
分享

生活的诗

生活的诗

——朱仁凤的长篇小说《南昌城下》读后感

文/付洪波

《南昌城下》是本土作家朱仁凤老师继长篇小说《双凤朝阳》、《近水胡家》后,又一力作,讲述的是南昌城下进贤县前坊镇茶馆村朱姓、林姓两家三代人的恩怨、纠葛与缘分。两家儿女的爱情、婚姻和创业发家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大喜大悲、又大开大合。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和泣血之思叙述了近半个世纪农村风云翻覆的巨大变化,躬身历史现场勘察,演绎一首生生不息的人间史诗,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现场的备忘录。

《南昌城下》写的是人性的温度,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宗法制度决定男女长幼的不合理权力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可言,人的权利与尊严被随意践踏。像林青松这样的人物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并不少见,林燕双和林家燕的爱情悲剧本不应该发生,可她们的命运只能由无知的父亲来决定。足见思想观念的落后比物质的贫穷匮乏更可怕。所幸的是,林、朱两姓的下一代、三代实现了由乡及城,由农而商。小说深度挖掘了江右商帮的灵魂及精神,《南昌城下》艺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朱仁凤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方言的运用上、在叙事的场景中、在人物的刻画上都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林青松、朱百瓜、李巧妹、万春桃以及朱少君与林燕双、朱少年与林家燕、叶赞与朱忆贤、未燃与鹤在林等等,人物形象而立体,让读者深深触动。书中每一个角色既鲜活又饱满,既轻柔拨水又力透纸背,人性的温度,刻骨而深情。

《南昌城下》是时间的印记,是南昌地域风土人情的文化符号。朱仁凤老师深谙小说艺术的真谛,充分利用误会、巧合、隐瞒身世等情节元素,编织多条线索且伏浅深藏,有意以历史性的人文地理空间和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故事的背景,使得文学世界的创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具体而物象的生活环境以及农村社会底层的心理原型,以不同维度不断呈现给读者,凡人微光,把千百年来的活态传承凝聚为有形的文字中,激发了南昌地域情感上的共鸣。写进贤南派画家董源和北宋词人晏殊,写栖贤山、军山湖的山清水秀,写进贤的“一支笔、一瓶酒”七个支柱产业品牌,写滕王阁、翠花街、万寿宫,山河形胜,文脉千秋,流露出朱仁凤老师浓浓的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社会属性和人文情怀。

《南昌城下》是时代交汇的心灵景观。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多笔墨描写了亲情、爱情、婚姻和友情,体现了朱仁凤老师对人情、人性与生活的深切体悟。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有血有肉,命运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书中既有人性中自私和贪婪的描述,也有善良和勇敢的篇章,真实、自然,犹如一股清流从心田流出,清新轻松,不仅给读者视觉的再现,还有生机勃勃的感受,很强烈的时代感。如欢庆解放,分田分地、农村土地承包、经济转型、万寿宫的改造等等。

《南昌城下》是生活的诗,是南昌地域的集体记忆和乡愁。小说中朱、林两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上将近大半个世纪,涉及到许多历史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朱仁凤老师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的艺术转化。对农村农事,如割禾、打场、池塘里摸鱼、年少时顽皮闯祸、打架、误食毒蘑菇等等生产劳动场景,风俗与风情,日常矛盾冲突、偶发事件的叙述真切生动,承载着江之南、湖之滨地域人群的集体记忆和乡愁,更有滕王阁赏雪、夜游赣江灯光秀、军山湖日出等诗意的描写。人物的内在情感,审美欲求与场景互动,通过运用独特的语言,如流淌的河源,使文字画面充盈强大的张力、爱力。

《南昌城下》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善与恶的分野、美与丑的对照,在新旧交替中踏浪而行,再现了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变迁大背景下,南昌地域人群的困惑与思考、勇气与担当,奋发与作为。读罢她的文字,嗅到了涤荡人心的阿勒泰之美。掩卷长思,似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之感,又似有一双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她一直坚持对家乡军山湖、赣江为代表的美好事物的讴歌与赞颂,一次次完成了自我内在精神世界的叩问、探索与升华。“青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愿得以赣鄱大地灵山秀水滋养的朱仁凤老师,一路春光作序,不断探索无尽沿途的历史内涵与时代命题。

              2024年6月14日

         参考文献:毕光明《南昌城下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