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还是坚信:最惬意的事就是闲下心来,捧着一本书慢慢地读,对,慢慢地读,就像品一壶普洱,不慌不忙,没有功利心,目的只有一个:读书,不被打扰地读书。
我有一个个宏伟的读书计划:把中外名著通读一遍,把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背诵下来,就像中学时代,废寝忘食地再追一遍金庸武侠小说,再有就是读一些名家散文。。。。。。都未能付诸实践。这些计划,都被永远赶不完的材料耽搁了,好奇怪哦,好像我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赶材料,这些材料报上去以后都去哪儿了呢?
我是什么时候起,开始成为书迷的呢?我和书之间的故事,有些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仿佛是暗恋了多年的情人,占据了内心里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也许是信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许是开始把自己当“知识分子”了,总之,我不可救药地迷上了书籍。
读书的时候穷,想拥有好书,能实现愿望的唯一途径就是逛旧书摊。周末,约上三两个同学,怀揣了两三块钱,兴冲冲地去农贸市场的旧书摊“淘宝”。那时候也没什么经验,我们揣着农民做买卖一样的朴素愿望:买得值、不吃亏。可是没有人指点我,是不是厚的就是好书呢?旧书摊的老板最抠,最没有同情心,早已看透了我们这些穷酸学子的心思。跟他讨价还价,总是分文不让,一副“买不起就起开”的架势。我花掉两三块钱买下一本书,接下来的一星期就不能吃早点,咱能不认真掂量吗?这些书旧得泛黄,有一股霉味,我还天真地以为,这就是“书香”呢!常常是兴致勃勃地去,依依不舍地空手而归:遗憾看中了一本书,却买不动它。于是第二次、第三次还去,希望它没被买走,希望下一次老板能发发慈悲,便宜了我五毛钱。三年师范,我淘了不少好书,有一次,竟买到了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被伟人的光辉的思想深深折服了。有时,花了两个星期的早点钱买到的书却是没什么可读性的书,为此要一边饿肚子一边懊恼好几天。
师范毕业的时候,经过一番仔细筛选,我的行李中还有满满两口袋书,从思茅一路辗转带回墨江,在楚江公路边下车,由老父亲和我一人扛了一口袋的书回到上山的家。我是第一届的并“轨招生制”学生,不分配工作,毕业,我们就失业了。想想读书十几年除了这些书,属于自己的什么也没有,前途迷茫,不禁愁肠百结。好在不久后县委、县政府就发了公开招聘教师的公告,我顺利地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我带了行李和书,由二哥相送,匆匆去泗南江的一个教学点任教。一师一校,身边没有可以交流学习的老师,最近的老师在几公里外的另一个校点。这里文化最高的人就是初中毕业,即便是这两三个老初中生,他们的文化也早已丢到田间地头、回到了半文盲的状态。并不是说没有共同的话题,我是农民的儿子,农事上的话我们可以随便捡来拉谈半晌,但仅仅就只是农事和一些奇闻轶事了。我觉得这辈子就要这样湮没于农村的教书生活了:过两年取个村姑做媳妇,再过两年生养娃娃,然后就“泯然众人矣”,想想就让人绝望。
在这个时候,书是我唯一的精神慰藉。书伴我度过一个个孤寂的漫漫长夜。我在读书时代啃武侠小说时养成了一个坏毛病——读书倒是快,但囫囵吞枣,往往不得要领。现在我的时间多得无处打发,可是可以读的书却少得可怜,于是我每一本书都认真仔细地读,反复地读。我工作的地方是基督教教区,我借了《圣经》来读时,人们还以为我要成为虔诚的教徒了呢!读书时候穷,买不起心仪的书,现在每月有了固定收入,于是我开始谋划着要置一个书架,让已经买了的和以后要陆续添置的书整整齐齐地列在书架上。寨子里有个会木工的,我画了图、标上尺寸,让他照样做。
周末,我怀揣工资本,翻山越岭来到泗南江,然后搭乘去县城的汽车出发,实施我的购书计划。县城有两个书店,和印象中的一样冷清,见识了学校里十几万册的藏书,这小书店里的书叫我有点小瞧。很多书都摆了几年了,布满了灰尘,甚至书壳都破损了,人家还理直气壮地原价出售,一分不让。书还是很贵,我一天的工资就差不多能买一本书。我发现自己依然很穷,除去衣食住行的开支,就没剩下几个钱让我肆无忌惮地买书了。那个年代,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还留出大半的工资来买“精神食粮”,实在是一种奢侈。
我的同事们一个个都去读函授、拿学历,我也加入到寒暑假去省城进修的队伍中。在省城,课余的时间逛了几家书店,书真多,而且打折,我愿意每回都带了一大摞的书回去,可是工资都拿去交学费和生活开支了,所以买书还得慎之又慎。
时光荏苒,我走出了那个呆了四年的地方,住进“廉租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换了更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但是,我却再也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读书了。这些书寂寥地躺在那儿,我一个月、两个月都不曾打开翻阅一本。读书为什么变成得这样困难?我的时间都去哪儿啦?只因我在新单位是个新人,我一个中师生却挤在初中教师的队伍里,显得“鸡立鹤群”,明白自己学识善浅,我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努力的结果却是让我成了打杂的教书匠:兼了单位的财务工作,教务的、总务的、办公室的许多业务也“承包”给了我。在职场混得累成狗,有我性格中不善圆滑、不善拒绝的弱点,也有职场中“高手”如云,被人玩转于股掌之中的嫌疑。有人戏谑地评价:“你这人太老实,属于挑大粪都不会偷吃的人!”读了许多书,却没有哪一本书教会我怎样应付人心的险恶。多年前,在旧书摊上也见过“黑厚学”之类的书,那时还嗤之以鼻,其实我明白,即便我读遍了这些书,我也不见得真的能学到那些本领。
书中并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为了胜任工作岗位,我读过许多专业技能方面的书,确实也帮助我成为了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一名业务还过得去的财务人员,但这些书的作用就止步于此了。我真心喜欢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书,那些名著经典,却是没有什么明显的功用的,我也不曾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就在人前夸耀所谓的“见多识广”,我仅仅只是喜欢读书时“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和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的那种恬淡,如果能与书中人物、情节共鸣、体味到作者的一丝半缕的思想,那最好不过。
随着年岁渐长,越发觉得身心疲惫。每每熬夜苦战、赶完了堆积如山的材料,顶着夜朗星稀、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就不禁拷问自己最初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我的“多劳”的付出,换来周围人的鄙夷:瞧他那一心想往上爬的样儿!木讷的我搞不明白世上为什么有人要做冷嘲热讽、幸灾乐祸之徒!辛苦之余偶尔抱怨几句,领导却甩来一句:连你都开始偷懒耍滑了!当我被找去谈话,考虑委任我某某中层职位时,惊慌失措中更坐实了这些年努力往上爬的“路线图”!里外不是人,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去到一个新的环境里,重新开始。哪怕比这里更边远些、条件更艰苦些,我也认了。多么希望自己回到刚参加工作时的样子:教书之余,与书为伴。不知道我能不能有这样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