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德良的头像

德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14
分享

爸爸是大厨

                                     

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关于“吃”就该有些讲究,那样,居家过日子才会像菜肴里加了盐油酱醋,变得生动有趣。

我是男人,可能是因为从小被父母当丫头使、承包每天的晚饭,养成了勤快的好习惯,我喜欢往厨房里钻,我觉得生活的乐趣在厨房。每当学会了一道菜,端上桌和家人一起品尝,小小的成就感裹着食物下肚,觉着胃暖暖的、心也热乎乎的。

从同事那里借得一本《家常菜谱》,翻开目录页,选择倍受人们推崇的红烧肉一篇开始学习。五花肉有了,姜、蒜、八角、桂皮和大葱也按书中所述齐备,接下来一边翻书一边烹制。红烧肉上桌,小邓说色泽不够诱人,好吧,下次多加点酱油;儿子说好吃,只是有点咸,嗯,下回少放点盐;我认为口感已经很像红烧肉,吃多少都不觉得油腻,只是肉煮的不够烂。学会红烧肉有喜有忧:喜的是以后多了一份口福,忧的是我的体重又要失去控制了。在家人的帮助下,经过反复努力,我的拿手菜红烧肉终于可以摆出来待客了。

提起制作南瓜饼的经历,至今让人莞尔。从街上买回一个老南瓜,本来打算炖汤的,忽然改变主意,于是动手制作南瓜饼。那是在没有菜谱、没有高人指点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盲目尝试,仅以一次吃南瓜饼的经验为基础,失败是意料中的事。我把蒸熟的南瓜条捏烂,小心做成饼状,然后放进油锅里煎。看中南瓜饼在锅里变成“南瓜糊”,匆忙出锅,自己试吃了一口——根本不是那个味。也没好意思让家人品尝就全部倒进了垃圾桶。后来才知道制作南瓜饼的主料是糯米粉,南瓜只是充当了调料的角色而已。虽然《家常菜谱》里有南瓜饼一篇,后来再也没敢尝试自制南瓜饼。想吃便从县城的超市买回来,省事又方便。

喜欢下厨我想是因为我这张挑剔的嘴巴。就拿清汤炖土鸡来说,小邓做不出土鸡特有的香味,油少了鸡肉就腥气,盐少了口感不甜、多了则泛酸。小邓赌气把围腰扔给我:“自己做去!”

接过围腰我开始进入角色:切出来的鸡肉要带皮包肉含骨头,清水要一次放足,老姜拍扁、大块入锅,猪油最好是自家炼制的“化油”,加点花椒、草果,文火慢炖,不要揭开锅盖探视。半小时后,鸡肉的清香飘出厨房,引来儿子催问鸡肉熟了没有。每次吃鸡,儿子都是一副吃不够的馋样:鸡头、鸡腿、鸡翅膀都往碗里捞,后来开始抢夺小邓的专利鸡爪。小邓搬出老人们吓小孩的那一套:“不能吃鸡爪,将来写字难看!”

明天是街天,儿子提醒:“爸爸,我家多久没吃鱼了?”

生活在水边的我们平常吃不到鱼,因为我不会钓鱼,学人家放了几只虾笼在水库边上,要么连鱼虾带虾笼被人偷了、要么整个虾笼被水冲走了。

捕鱼不再行,鱼还是要吃的。泗南江的街天真热闹,我们先去农贸市场路口挑选活蹦乱跳的野生江鱼,这次幸运地买到网箱养殖的叉尾鮰,这可是美国引进的品种哦。再去菜市场买萝卜、番茄、芫荽等佐料。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杀鱼。虽然有点残忍,但对不起,鱼必须在活的时候剖洗干净才能留住鲜味。切成块的鱼肉用姜、蒜、花椒和盐巴腌渍三十分钟。整个过程儿子都在一旁观看,有时需要他递个碗好使嘴,有时又嫌他碍手碍脚。支起炒锅,倒入猪油,等猪油炼开了再倒入鱼,不要翻炒。炒多久、火候多大是最难拿捏的,这恰巧又是这道菜成功的关键。炒到鱼香飘出时倒入清水、加入切成片的番茄和萝卜,盖上锅盖继续煮。揭开锅盖的时候,儿子欢呼雀跃:“哇,牛奶一样白的鱼汤!”我的经验是,能把鱼汤煮的像牛奶一样白,这道菜就成功了。萝卜吸收了鱼的腥味,番茄增加了鱼的鲜味,出锅时撒上大蒜、芫荽,盛在大碗里真是色泽丰富、香气招人,连吞下去的口水都是甜的!

吃鱼必须有蘸水。里边除了各色作料,“单山蘸水”是必不可少的,要吃辣你就多加小米辣椒。

吃鱼的时候,儿子说:“爸爸是大厨!”

小邓不甘心地问那妈妈呢,“妈妈是二厨,我是小厨,”他说。这样算来我是这个家里手艺一流的顶级厨师了。可是儿子你不知道我这个“大厨”还是有许多菜做不成呢,比如凉拌,我就没有楼上的老王大妈拌得可口,南瓜饼也做不成。不过老王媳妇拌凉菜盐巴和味精放得多,辣椒、酱油和花椒更是舍得加,如此“重磅炸弹”下去,味蕾当然炸开了花,重口味可对身体不好。

“爸爸,你不吃辣,脸上为什么长那么多蒙古包呢?”问得我如鱼梗在喉,接不上话。还好小邓机灵,说因为爸爸还在青春期,所以脸上长蒙古包咯!

三十几岁的人了还在青春期,你说吓不吓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