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上午,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洒满书房。一壶普洱,香气弥漫,沁人心肺,伴着优美轻音乐,阅读入选“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40部小说”——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现在读来很是平常的一部短篇,而在当时,写这样的题材,是需要胆量的,发表这样题材的小说,更要有胆识。小说反应的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尖锐矛盾。小说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曾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成广播剧,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说起“伤痕文学”,抬头望向窗外,泛黄的树叶随着秋风开始飘落,想起一桩往事。
大约是1974年,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学校来了一位新的美术老师,英俊、高大,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嗓音有磁性,颇具文艺范儿。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特别是女同学。有一天,他在课堂上展示了一幅自己创作的油画,画面雾蒙蒙的,由近渐远沙滩、礁石、海水、栈桥还有太阳,只是太阳被薄薄的云和雾遮住,是灰白色的。他向我们讲解了这幅油画的创作过程,饶有兴趣地解释道,平常红彤彤的太阳之所以是灰白色的,因为青岛的五月云雾缭绕,更具魅力,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我们似懂非懂的将头点的像拨浪鼓似的。这是一堂再也普通不过的美术课。可是不久却听说,老师因为这幅灰白色太阳的油画,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停止教课。在校教职工会议上被严肃批评并作了深刻检查,再后来,被学校开除了。
所有同学没有想到,那天竟然成了他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我高中毕业就业进入青岛港的那一年的冬天,在栈桥附近的太平路碰见过他一次,他正在瑟瑟的海风中卖报纸。近十年没有见面,老师瘦了许多,满脸的疲惫、胡子拉碴。。。。。。我毫不犹豫地走向他,执意要将他手中的一摞厚厚的报纸全部买下,却被婉拒。
多年以后,小学同学聚会,我惊喜的见到了已经是专业画家并在岛城小有名气的他。此时的老师留起了修剪齐整的络腮胡,梳着大背头,英俊、高大依然。
前年春天,我再次见到他,是我们班的小学同学应他之邀,一起相约参加他的“青岛回忆之旅”画展的开幕仪式,场面很大,规格很高。时代变迁,岁月沉淀,他的嗓音依然富有磁性,花白的络腮胡飘然于胸前,平添了几分大师风范。看完他的画展,令我印象深刻的油画有三幅。(均获得规格较高的奖项)第一幅便是他当年在课堂上为我们展示的,画有灰白色太阳的《雾》;第二幅是以崂山石老人大海为画面,一轮火红的太阳跃出海平面的《日出》;第三幅是展现邮轮母港美丽、壮观景色的《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