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达石的头像

达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12/09
分享

从荔枝说开去

到了夏至,荔枝上市。这种时令水果,季节性很强,远不如苹果、梨子、山竹等其他水果耐于贮存。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纷纷选购,以饱口福。今年的荔枝价格要比往年便宜一些,这得益于果农的多产与物流的便利。

查了一下资料,荔枝亦称丹荔。《扶南记》:“此木结实,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取其枝”,又被称之为离枝。白居易《荔枝图序》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冬青。花如橘而春荣,实如丹而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洁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欧阳修赞曰:“绛纱囊里水晶丸”。

可是,“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

以前,一直认为荔枝既是热带水果,越往南走,品种口味应该越好,其实不然。有一年的此时,正在广西南宁盘桓,乡野里荔枝林连片,红彤彤的果实盖过枝叶,似一把把红伞整齐地排列其间,煞是壮观。几日后去越南,见荔枝也摆放在街坊售卖,便买了一些尝鲜。其果形与国内的差不多,但肉薄核大,味酸而少汁。这才知道,荔枝这种水果,国内的品种要好得多,历史以来川蜀、岭南多有栽植,品质犹以福建兴化为最。

几十年前,鲜荔枝在北方极为鲜见。大都市里有的也只是烘烤或日晒的干果,且价格不菲。这种水果,我是在读诗时才知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只有唐明皇的爱妃才可以享用。在词句的注解中,说是玄宗皇帝“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喜食荔枝,便快马从南方运至长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以此句最为著名。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并由此爆发“安史之乱”,使大唐的“开元盛世”日渐衰危。大诗人苏轼“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的诗句,也把十数年的内乱归结为“美人一破颜”。

母庸质疑,“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起点,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与历史背景的,如果简单的归结于杨玉环与荔枝的祸害,也未免失之偏颇。我想,负直接责任的应该是唐玄宗以及执政集团,与杨玉环或荔枝无关。但是,马嵬坡吊死贵妃、皇上退居二线不了了之。

诗人杜牧生于唐德宗24年(公元803年),殁于唐宣宗6年(公元852年)。他生命的49年间,大唐帝国经历了八代君王,平均执政6年多一点,社会状态是否稳定便可想而知了。杜牧虽然也为官宦,但毕竟人微言轻,离政权决策层很远,无力改变现状。因而,对大唐昔日的民富国强、繁荣辉煌充满敬仰,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于是,在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感慨万千,蹉跎哀叹,留下回望的三首绝句,荔枝便成了“千古罪人”。

“以小见大”是文艺作品中常用的手段,加之古诗词言简意赅,不可能在短短三首七绝中,概括如此翻天覆地的社会大事件。但是,归结为荔枝的罪过,还是不能服人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是封建社会帝王以及统治阶层的共性。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会因为一种水果或贪吃的娘娘而改变。前边提到,“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我计算了一下,排除更远的福建,从岭南到长安也有一千六七百公里,甚至更远。按照封建王朝的“六百里加急”,大概也要五六天才可以到达。即使从巴蜀地区运送品位较低的荔枝,恐怕也需四五天,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样,贵妃娘娘只能品尝烂果了。据载,荔枝成熟后,为了保鲜,人们将整棵树挖起,送至长安,其难度可想而知。欧阳修《浪淘沙》:“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为了吃荔枝,贵妃魂散马嵬关,不值。

由此,可以判断出,杜诗的描述与事件的严重后果,只是找个“由头”而已。当然,我的历史知识很有限,又缺乏查找更多的资料,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只是为荔枝说几句话,免得您享用“妃子笑”时,生出诸多感慨。

                              2021年6月2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