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达石的头像

达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3/02
分享

云贵游笔记

                             

                                                     云贵游笔记

       上小学的时候,知道了祖国有四大高原。意识中最为神秘的当属青藏高原,云贵次之。

“看看没看过的地方,吃吃没吃过的东西”,似乎是我养老生活的追求之一。自小认为:读万卷书,难!行万里路,易。于是,退休后便开始在“金鸡”的图形中不断标记着自己的足迹。四大高原中,虽然至今仍未到过西藏,但青海曾两次涉足,对壮阔大美的青海湖、耸入云端的白头山不算陌生了。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数年间多次流连,几度盘桓,山川草原、风土人情,也算略知一二。于是,云贵高原便成了向往的地方。

几年前,曾与老友邀约,相携共游云贵。岂料,疫情肆虐竟近三年,不得不宅在家里,狂野之心不得已而收敛。三年间,计划中的海南环岛自驾游、山东半岛自驾游,也不得不暂且放下。

读书、写字、“斗地主”,聊以自娱。然,久囚斗室,困乏无味,出游之念与日俱增。相对内陆而言,云贵乃一方净土,疫情防控卓有成效。于是,躁动的心驱动了此番行程。

镇远

自长沙出发,沿长芷高速转沪昆高速一路向西,穿行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隧道、一道道高桥,连接成延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中的坦途。由此,你不得不感叹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蓝天白云下的村村寨寨,青砖黛瓦的别墅式民居,标志着亘古以来的“边远、闭塞、贫困、落后”已成为过去。

夕阳西下时,到达了此行的第一站——镇远。

这是湘黔交界的一座有两千年历史陈迹的古城,历经世事变迁、雨雪风霜,依然保持着她应有的历史风貌。城墙、古巷、牌楼、石桥、水榭、亭阁,在宽阔清澈的㵲阳河两岸参差排列,背倚青山,东西连绵。㵲阳河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是旧卫城,城墙城楼遗迹尚存,远望颇似完整的“太极图”。

史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亦称“荆蛮”,地处“五溪蛮”与“百越”的结合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向湘西丘陵地带倾斜,为历史上入黔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欲通云贵,先守镇远”;“欲据滇楚,必占镇远”。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幅,较为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在镇远攻防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清代名臣林则徐广东禁烟,曾三度取道镇远,留下了“两峡溪水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的诗句,形象地道出镇远地势的险要。苗、汉、侗、布依等十几个民族在此地繁衍生息,创造与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耕文明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也许是疫情的影响,街巷中的行人不多,外埠机动车辆破例允许进城。麻石路面颇显颠簸,反倒可以缓解长途旅行的疲惫。遗憾的是, 转遍了城里的三条主要街道,竟找不到可以停车的地方。当地人说,一直以来,外地车是不可以开进城里的。这两年游客少了很多,才改了规矩。小城建筑拥挤,因而停车场地与设施奇缺。于是,转到城边,找到了一家可以停车的宾馆,安顿下来。

踱在麻石铺就的街道上,沐浴着西山顶上的最后一抹阳光。两侧的民居均为木石结构,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小巷幽深,错综复杂,互通互达。置身其中,不免有时空交错之感。似唐宋、似明清,或挑担籴谷,或荷锄返家,或迎归学堂散学的孙儿......,仿佛听得见茶马古道上“橐橐”的马蹄声。令人叫绝的是,此地小巷民居的“歪门斜道”,凡开在小巷中的各家门户,绝不与小巷平行或垂直,而小巷也绝不与门户内的厅堂正对着,特意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门外的巷子或街道。我琢磨,所谓的歪与斜,是受到了河道的流向与山谷地理位置的限制。而盖房子,风水上又以南向为尊,就形成了看起来的“道斜”与“门歪”。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正确与否,另当别论吧。

暮色苍茫,府城外林草花丛之间的石板小径,曲曲弯弯,柳枝轻摇,静谧而沉稳。右侧是苔藓附着、斑斑驳驳的青石古城墙,高约二丈,垛口箭楼门洞依然;左侧是波光潋滟、静静流淌的㵲阳河。游船掠过,惊起一道道波纹,然后又恢复了暂时的平静。河对岸,亭台水榭,灯火通明,流光溢彩;山影倒映,丝竹悠悠,歌声飞扬。

沿河一排装饰风格各异的餐堂酒肆清吧。店主人殷勤的招徕着客人:“酸汤鱼苗乡一绝”,“笋菜豆腐”风味独特。与妻对视了一下,便在一家店堂外临河的小桌前坐下。

微风轻轻拂来,清凉沁人心脾,舒爽传遍全身。喝着当地啤酒,品味苗乡名菜,欣赏着河畔夜色,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

曾到过许多特色古城小镇,而这里则别有风情,使人流连。

次日清晨,迎着朝阳,沿府城墙外㵲阳河边的小路向东漫步约300米,折向右侧一座古老的石桥,便进入了南岸的旧卫城。登高眺望,古城全貌尽收眼底。主要街道两侧的四层小楼大同小异,民宿、商铺、旅社、银行、邮局乃至政府机关等,几乎都是近年来的仿古建筑,街巷的路面也是年代很近的花岗岩条石。从房屋的新旧程度看,大多应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建设,几座牌楼亦如是。但与年代久远的几处古建筑、一段古城墙风格一致,新与旧相得益彰,形成了镇远小城的独特韵味,并博得了“古城”的“美称”。

曾去过山西的平遥古城,那里的城墙,街道、商铺、钱庄、镖局、书院、庙观以及民居等大部分为明清建筑,称为“古城”,实至名归。而镇远“古城”,历史悠久,而建筑则以仿古为主。

由此可以想见,改革开放之初,这座小城执政者的深思熟虑与远见卓识。以镇远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较为丰富的历史遗存,造就了镇远古城今日的繁荣与国内旅游热点。

西江千户苗寨

天,淡淡的通明的蓝,似乎比其他地方低了许多,给人伸手可触的感觉;云,浓浓的洁净的白,大片小朵地变幻着形态,不紧不慢的向同一方向移动着,好像要聚集到什么地方,凝成雨雾。

下了景区接驳车,拖着行李箱,走在进寨的小路上,由不得你不左顾右盼。一栋栋桐油漆过、橙黄色的苗家木楼,挑檐黛瓦,明柱镂窗,层叠向上,户户相连,贴山崖而建筑,一层高过一层,错落有致地一排排地向山顶延伸。

“住宿吗?”五十多岁的苗族大嫂。矮矮的个子,身穿着竹布绣花、黑绸镶边的传统便服,头顶上高高的发髻,发髻上大大的红花绿叶,使身材挺拔了不少,黧黑胖胖的脸上一对小眼睛笑眯眯地问。

我对景区驱前拉客的人向来没有好感,“很远吧?”

“不远,就在这条溪水的对面。”她回答。

“去看看吧,干净就好。”妻或许是累了,或许是被大嫂的热情所打动,同意了。

“看见前边的那座小桥了?从那里绕过来就行。”她指着前方大约100多米处搭在溪水上的石板小桥。“台阶很陡,行李我来拿吧。”她不由分说的提起行李箱就走,我倒乐得轻松。

木楼的一层是主人的生活起居场所,二三层为客舍。木板隔开的房间不大,两张窄窄的木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卫生间、电视机、空调等设施齐全,还算干净利落。

讨价还价,敲定120元一天。

大嫂说,这两年该死的疫情闹得,游客少了一大半。你们这样的房间,在往年要480元一晚,还用不着出去拉客。

“嗬,你这二十几间客房,岂不是每天一个万元户?原来遇到个大款。”我善意地调侃着。

“哪里,我说得是旺季。天凉了,游客就少了,尤其是冬天。”大嫂解释着。

隔壁就是一家风味餐馆。于是下楼又上楼,点一锅“苗家酸汤鱼”,安慰饥肠辘辘的肚子。

这是一条蜿蜒的山谷,寨子由两侧山坡层层叠叠的“吊脚楼”组成,有平地吊脚与山坡吊脚。数根粗粗的木柱支撑着房屋的前廊,规制与样式基本大同小异。一般为三层四榀三间或三层五榀四间。搭建时巧妙地利用空间,运用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多重结构组合,构成了三维立体空间,与周围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在寨子里的石板路上,上坡下坡,东拐西绕,临街所有木楼一层,都是些不大的商铺、饭馆、茶室、银匠作坊、饮品、纪念品小店等。所出售的商品及服务项目,与其他旅游景区大致相同。由于疫情的关系,游客并不多,生意显得有些萧条。最为红火的是民族服饰摄影,十几家“工作室”、“映画中心”内,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姑娘、少妇们端坐在镜前,由着人描眉画眼,套上苗族女性华丽的节日盛装,佩戴着各式各样的银饰,随摄影师前往标志性景点前留下倩影。

景区北门,每日两次举行简朴、庄重的迎客仪式,即十二道“拦门酒”。十二张方桌次第摆开,盛装的苗家姑娘端上米酒,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敬酒。这是苗家迎接宾客的最高礼节,十二道米酒分别代表了十二道祝福与祈愿。

寨子正中,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圆形广场,下沉约一米,圆形石阶,周边长廊环绕。地面由各色鹅卵石砌出不同的图案,古朴而自然。这里是游人聚集休憩的地方,也是摄影师们忙碌的场所。蓝天白云下,女人们三五成群,身着五颜六色的苗家盛装,头上、胸前的银饰环佩“叮当”作响,构成一道缤纷灿烂的风景线。据说,疫情前,这里是苗族歌舞表演晚会的“露天舞台”,已经被按下了暂停键。

寨子的尽头是一座极具苗族特色的风雨桥。坐在廊下,甜丝丝的风不时掠过,舒心惬意。眺望着寨外的田园风光,层层梯田,清澈的河水,弯弯曲曲的小路,是那么的安静祥和。

曾到过湘西洞口、隆回、德夯的几处苗寨,其布局、民居建筑、人们的着装、风俗习惯等等,与这里十分相似。而西江千户苗寨之所以驰名中外,应该说重点就在这个“千户”上,她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建筑之紧凑,在众多苗寨中首屈一指。

夜幕低垂,乘景区观光车,登上山顶的观景台。只见两侧层叠向上的千栋木楼的小窗里透出了万盏灯火,似乎与天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民族人口的少数,历朝历代都属于被压迫被奴役的群体。但不屈不挠、刚烈求存的民族性格,使苗族人民不断地与统治阶级斗争周旋。也正是由于弱小,才不断地被迫背井离乡地迁徙。为了生存,逐渐分化成许多不同的分支,在湘桂黔的深山老林中敷衍生息。大约600年前,其中一支“西氏族”到达了这里,但晚于先期到达的“赏氏族”。西江的西即“西氏族”;“江”通“讨”。因而,衍化成“西江”的地名。

《说文解字》“讨”的衍生引申意:“征伐、发动攻击”、“讨伐、讨要”等。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西氏族”对“赏氏族”发动攻击,讨要了这片地方。可以想象,“刀耕火种”民族的无情火倂,是何等的残酷与血腥。据《林荫记》记载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公元1732年间,共有248代,认为西江苗是蚩尤的直接后裔似乎无可争议。蚩尤的老家在湖南的新化,几经颠沛,迁移至此。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便有了蚩尤故事的描述。

新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国家政策对“老少边穷”的倾斜,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援以及本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使苗族兄弟的生存境遇和日常生活不断改善。“水陆空”立体交通的发达,使这里不再是“边远、闭塞、落后”的代名词。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热的兴起,使西江千户苗寨成为热点。餐饮、民宿等服务业的日臻成熟,使西江人的“荷包”鼓起来了,而且会越来越鼓,不富裕都是不可能的。

青岩

百度百科: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青岩古镇还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之一。

“青岩古镇”名副其实。完整的四面城墙以及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均为青色巨石砌筑。镇内所有的建筑、街巷,一概为大大小小、薄薄厚厚的青色岩石构成。石牌坊、石门墩、石雕像、石桥、石桌、石凳,石柜台......,年代久远地沉淀在这片土地上,沧桑而古朴。进了镇子,等于走进一座“石头城”。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踩踏磨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色泽,已光可鉴人。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而弯曲,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

初始,这里是布依族土司班麟贵构建的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明朝初年,为了荡平与统治云贵,这里成了朝廷的屯兵之所,谓之“青岩屯”,实际上就是个兵营。随着军队家眷地迁入,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大量商户、手工业者随之涌入,以适应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军民共处,形成“青岩堡”。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战略地理位置,朝廷派驻大量军队。其后数百年,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青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实用而壮观。四座城门内的街巷、商铺、民居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因而,称之为“军镇”似乎恰如其分,犹如新中国的“马兰”。与我们建国初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在松嫩平原的荒草甸子开发建设了“大庆市”异曲同工。后者为了能源,前者用于军事。时过境迁,今天的“青岩镇”早已失去了彼时的功能,成了国内不可多得的古镇旅游景点了。

说青岩,不能不提及“状元第”。前门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彰显了主人一生的志趣与追求。赵以炯在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状元及第”,这是“科举制度”以来云贵地区夺魁的第一人。让人惊奇的是,赵氏兄弟“一门三进士”,在全国绝无仅有,可与宋代的“苏门三学士”相媲美。可以想见,在这“荒蛮之地”小镇的当年,读书之风是何等之盛,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

南街的“青岩书院”规模很大,结构为梯形三进四合院,布局精巧,教室空间很大,采光良好、环境优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秀才、举人、进士。在书院的带动下,青岩镇曾先后出现过17处私塾,富有的家庭、小康家庭,哪怕是贫困家庭也纷纷把子女送到私塾或书院求学,读书上进蔚然成风。

与教育读书、文人学子相关的“文昌阁”位于古镇内东街,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建筑。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值得品味的是,在不少古民居都有“书房”这样的配置,普遍流行的雕窗中,在书房多为“冰裂纹”,寓意“十年寒窗”,求学苦读。

镇内的万寿宫、迎祥寺、慈云寺、基督堂等,以及保存完好的三座古牌坊,建筑精美、雕琢细腻,很值得一看。

此外,青岩卤猪脚(状元蹄)、豆腐圆子、糕粑稀饭、玫瑰冰粉等,别具风味、色香俱佳,很值得一尝。

黄果树瀑布

早年间来过贵阳,绿皮火车摇晃了30多个小时深夜到达,住在站前一个高层旅社。一觉醒来,站在阳台上俯览贵阳城,第一感觉就是长在花盆里不大的城市,四面环山,满目葱绿,阴云低垂,雨雾氤氲。一个人出来办事的,当晚便又登上绿皮火车返京。

当时很想去黄果树,见识一下闻名遐迩的大瀑布。向服务员打听,人家说还有130多公里,乘公交车单程要3、4个小时,最好是在那里住上一晚,因而却步。

此次又进贵阳,感觉大不相同。城市依然是随山分布,但突破了原有的大花盆,向周边大面积扩散数个小花盆,形成了众星捧月般的相互通联。隧道、高架桥如同筋脉,网络着成片成片的高楼大厦。那些植被繁茂、绿树丛生的“喀斯特”隆起的丽山秀峰,点缀其间,别是一番壮美。

黄果树大瀑布,终于呈现在我的面前。

黄果树大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因当地广泛分布着“黄葛榕”而得名,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此为徐霞客对黄果树瀑布的描写。本人才疏学浅,言辞粗陋,也对瀑布的壮观有所描述,读来感觉苍白乏味。因而删除,以先贤经典代之,以免贻笑大方。

此时,正为“丰水期”,瀑布宽约110多米,落差80米左右,顺山崖奔涌而下,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惊心动魄。飞流直下的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激起碎玉似的水花,喷洒至空中,透过茂密的青松翠竹,如落雨般淅淅沥沥的滴落在游客的甬道上。瀑布前面是一很深的箱形岩溶峡谷,左为悬崖峭壁,右为石笋山,中为犀牛潭,潭滩相连。犀牛潭深17米,常为溅珠覆盖,雾珠腾空,经阳光折射,便常有彩虹升起,前人有“雪映川霞”的美誉。瀑布对面建“观瀑亭”,有清代书法家严寅亮名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沿横拉铁索桥迤逦行至对岸,瀑布倾泻而下的山崖石壁后,有一条长达130多米的水帘洞拦腰横穿瀑布而过,由6个洞窗、5个洞厅、3股洞泉和6个通道组成瀑后观看前沿。在震耳欲聋中,水花飞溅中,人群的欢呼喧闹中,享受这自然天成的壮丽奇观,难免心潮澎湃。

此处游人集中,摩肩接踵,即使留恋美景,也只得移步折返。

黔西南民宿

正值酷暑,此时的长沙让人溽热难当,出发前就选择预定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果嘎山的这处民宿,作为歇凉之所。下了高速,导航指点,沿曲折迂回的小道,过村越镇,停在了一株颇为奇怪的梨树下。说它奇怪,许是我见识短浅。其树形不高,所有的树枝全部弯垂下来,状若“龙爪槐”,小“秤砣”似的青褐色果实蒜辫一样趴满枝条。于是问主人,“这叫什么梨?”主人回:“我们这地方叫‘秤砣梨’。”嗯,蒙对了!

(1)小院时光

这是个坐落在山坡上的小院儿,依稀见过。于是,追忆着童年时的印象,姥姥家就是这样的院子。低矮的石墙沿院门弯弯曲曲的向上,石块矮墙的脸上长满青苔,爬着“倭瓜”(南瓜)的藤蔓,肥大的叶片间,或挺立着一朵黄色的花儿。“牵牛”蔓细细地缠绕着矮矮的篱笆,嫩绿的尖儿悬空探向窄窄的小径,拉扯行人的衣襟。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房子,上面覆盖着土灰色的瓦片。墙上或高或低顺石缝钉着木头橛子,上面挂着几穗玉米或一串辣椒。不同的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植被与北方山村的民居截然不同。不同的是它被高高的云杉、茂密的苦竹所包围,不同的是院子里几株阔大的芭蕉,不同的是清凉、湿润的空气。

被主人命名为“时光小院”的民宿,一共三栋房子,除了这栋石头垒砌的“老房子”,还有新盖的两栋新屋,只有五套“客房”。幸运的是我们住进了这栋“老屋”。房间很大,岁月磨损的石头台阶,历经风雨的斑驳的门框门板,上面还保留着锈迹斑斑的门环。进门后的堂屋(或许是当年的灶房)被改造成了客厅,沙发、饮水机、电视机等现代化设备堂而皇之地充斥其间。还好,已经被现代化了的卧室,侧面的一堵墙没有被优化,还保留着石块干磊砌筑的原样,这让我有几分惊喜与怡然。

不大的院子里,主人精心砌筑了一个不大的泳池,清凌凌的水,倒映着蓝蓝的天,白云似乎也在池水中飘动,水天一色。环绕四周的云杉、老松上,知了们此起彼伏的吵闹着,对来客以热烈的欢迎。清风习习,舒爽宜人,坐在芭蕉庇荫下的藤椅上,翘起二郎腿,品一口清茶,吸一支香烟,恬淡而悠然。

灼热的太阳终于躲进了山(这里的气温虽然不高,紫外线却极强),便溜达出“时光小院”,向村外小径走去。小路的左侧,是成片的一个个塑料大棚,标牌:“新品种西瓜种植基地”。小路的右侧,种植着黄烟,看挺拔的茎秆,象是已经打过两茬烟叶,还差最后一茬未打。我咋知道?别忘了,我曾是回乡的“知青”,也种过烟叶,这点常识还是有的。

“这是啥?”妻问。

“啊?”望着路边一片绿油油的齐肩高的植物,我有些发蒙。

象高粱?不对,茎秆细且矮,结穗小且散。象糜子?不对,籽粒大且稀,颗粒圆且扁。茎秆上的叶子很象竹叶但短小,竹子一般也不结穗啊。惭愧。

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老汉坐在家门前,吸着竹筒烟,便走了过去。老汉见来人,便站起身来,送过两只小竹凳,招呼我们坐下歇歇。

我坐在老汉面前,指了指他手里约2尺长的竹筒。他用手掌抹了抹竹筒上面的吸口递给我,“吸吧。”我摇了摇头,但还是接过来里外的端详一番。这是个“盘”得光溜溜、碗口粗的竹筒,竹筒里面积有大约二寸上下的清水,下端是一个穿过竹筒探出来的金属烟锅,里边装着细细黄黄的烟丝。闻了闻,真的很香,但还是没有抱起竹筒吸两口的勇气。于是,掏出“芙蓉王”,递给老汉一支。老汉倒也没有客气,打火点燃。

“纸烟好抽还是?”我端着竹筒问。

老汉弹了一下烟灰,笑笑说,“这个贵,我们吃不起。”

黔西南当地话不是很难懂,但我们聊得还是有些费力。老汉说,女儿女婿在江西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一趟,孙子孙女由他和老伴照顾。并问,“赣州离你们那里远吗?”我回答说,赣州离长沙不远。现在你们这里也通了高铁,从江西赣州到黔西南州的兴义也就是七八个小时。

老汉家里有几亩田,除了粮食,还种了黄烟等经济作物,收入是不错的,吃喝用度也还富裕。老汉说,这些年的日子可比过去强多了。

那一片种的是什么?我指着不远处的作物。

“那是五谷。”老汉答道。

“哪个五?”我疑惑地问。

“五谷嘛!”老汉这次伸出了一只散开的巴掌。

看来,打听不出个所以然了。

我们常说的“五谷杂粮”,是稻菽麦黍豆等的统称,怎么一种作物就敢称为五谷呢?回来的时候,我顺手摘了两粒绿豆大小、圆圆扁扁的“五谷”籽粒。可惜刚刚灌浆、尚未成熟。

我这个人啊,“行万里路”重于“读万卷书”,不仅追求“看看没看过的地方、吃吃没吃过的东西”,即使没见过的植物,也喜欢弄出个子丑寅卯。老汉当地的“五谷”叫法,没能给出我要的正确答案。

直到数日后,见到附近公路旁竖着的大牌子,“薏米种植基地”,我才恍然大悟。薏米,可是高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品种,既可食用,还可药用。怪不得过去的“贫困山区”,如今家家住进了“小洋楼”。

(2)马岭河峡谷

果嘎山“时光小院”向南40多公里,就是贵州黔西南州首府所在地——兴义,兴义市不远处便是“马岭河峡谷”。尽管不很著名,但同院的邻居介绍说还是值得一游。

去过湖南的张家界大峡谷,去过湖北的恩施大峡谷,也去过广西的“边防”大峡谷,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吃多了红烧肉,不是还会吃烧排骨么?各有各的味道。也许“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呢。

等到了“马岭河峡谷”,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孤陋寡闻,低估了她的秀美。其号称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绝非妄言。当你游览过后,就会发现她的魅力所在,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只见峡谷幽深,林密草长,物种珍贵多样,古树名木点缀其间。马岭河两岸,悬崖峭壁,群瀑飞落,有“七十二瀑落一河”之说。其中的“黄龙飞天瀑”,虽然不宽,但水量充足,落差极大,从崖顶奔腾而下,气势磅礴,直至谷底河面。从下望去,恰似黄龙一飞冲天。由于两岸瀑布水中碳酸钙含量很高,常年累月的冲刷中,大量的钙离子聚集、覆盖在岩壁上,形成诸多“壁挂崖”,千姿百态,玲珑钟秀。“老夫聊发少年狂”,此时的我,激情满怀,兴致颇高,便一头钻进瀑布后的崖壁游道,在“水帘洞”内,任凭水喷雨溅,苔滑阶陡,享受这得天独厚的恩赐。贴石壁小心翼翼的前行几十米,便“别有洞天”,一处向内凹陷的“客厅”天然而成。坐在石墩上喘息,见此处指示牌:“海狮厅”,便四处张望起来。原来是顶端岩石经年滴水下来,水中的碳酸钙等物质逐渐形成了一大两小三座石笋,犹如海狮一家三口。左右端详,惟妙惟肖,憨态可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要经历多少年轮考验,多少岁月积淀才成?

恩施峡谷大气磅礴,雄浑壮美;张家界峡谷险峻奇伟,挺拔鈡秀;马岭河峡谷淳朴自然,绮丽妩媚。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此多娇,怎能不让人自豪!

(3)小伊的故事

“阿姨,你们今天去城里吗?我想搭你们的车。”“时光小院”唯

一的服务员小姑娘问。

这是个附近寨子的布依族女孩,叫小伊,刚刚参加完高考。经人介

绍来到“时光小院”打工,挣些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

“可以啊。”妻看着稚气未消的女孩子,爽快的答应着。

“你们能等我一会儿吗?那间客房的人退房了,我要打扫完了才能走,很快的。”小伊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

“嗯。什么时候走,今天你说了算。”我没有开玩笑呀。

“谢谢叔叔!”小伊一溜烟地跑了。

迎着东升的旭日,车子行进在绿波翠浪簇拥中,不宽的水泥路象玉带似的随风荡漾般飘向远方。

“高考成绩咋样,方便透露吗?”我随口问道。

“考得不好,才三百多分。”小伊的爽快出乎意料。

“考得也不算差。打算复读吗?”妻问。

她沉默了一会儿,“咳,不读了,念书太难了。初中的时候在镇里读,每周还可以回家。高中在县里念,一两个月才能回来一次。”她停顿了一下,“我是家里老大,下边还有四个妹妹。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挣点钱很不容易。妈妈在家里种地,还要带妹妹,太累了。我要是复读的话,还需要一大笔钱。我想自己打工挣钱,多少为他们减轻一点负担。”

话题似乎沉重了一些。是啊,山里的农民虽然脱贫了,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让所有的人生活富裕起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小伊说,她是回学校聚会,欢送高考上榜的同学,尽尽同窗之谊。“说不定是最后一次,能不能再见就很难说了。”小伊说话的语调似乎有些伤感。

为啥?我问。

“考上了,就到大城市去了,谁还能再回到这山沟里来。”小伊回答地淡淡的。

“高中毕业很不错了,不上大学也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说完后,自己都觉得这些安慰的话有些虚伪。

车轮与路面摩擦的唰唰声,似乎在填补车内的沉寂。

“这就是扎白。”小伊指着前面不远处的村寨。

“知道为什么叫扎白吗?”小伊接着说:“这是两个人的名字。”

她开始了扎白故事的讲述:扎郎是个布依族小伙子,住在那边的寨子。白妹是白族姑娘,住在这个寨子。俩人在“三月三”这天相爱了。由于两个寨子相互之间的积怨,不允许通婚。扎郎和白妹以死抗争,他们不能违背相爱一生的誓言,便紧紧相拥着跳下了这道悬崖。小伊指着不远处的峭壁。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两个寨子才改变了“不能通婚”的老规矩。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扎白”。

中国民族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小伊的叙述尽管简练、直白,我还是听出了其中的悲壮与深刻的内涵。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现在好了,“五十六个民族象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打破与摆脱了历史的陈规旧律,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扎白”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祝福小伊有美好的前程与幸福的生活。

昆明

已经是第三次到昆明了,但还是要去看看“滇池”——高原上的这颗明珠。

二十年前,这里一片荒凉,湖水浑浊不堪,漂浮的垃圾随风荡漾,不时的飘出难闻的气味。十年前,沿湖大道两侧的绿植开始繁茂,近水的行人步道铺上了彩砖,犹如飘带游向远方。已有成群的水鸟在湿地嬉戏繁衍,在水面上自由的翱翔。而今,湖水清澈,平静得象一面镜子,倒映出美人山(西山)的碧绿与蓝天上漂浮着的白云,两排巨大的蓝桉庇荫着“海埂大道”。短短十几年,一围粗的巨大蓝桉,威武地伫立路旁,其生长速度堪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同步。过去湖边的荒草滩涂,打造成了环境优美的滇池旅游度假区,海埂公园、湿地公园、民族村、茶文化园等网红景点坐落其中。

这些年来,为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与人们的精神状态日新月异。昆明这座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温润宜人的气候,逐步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天蓝、水清、山绿、地净,花团锦簇,日丽风轻。

特意去了小西门等老城区。尽管那里与滇池风景区仍有很大的差距,房屋建筑仍显得杂乱陈旧,街巷胡同显得狭窄拥挤。但是,车辆和行人井然有序,绿地和街头公园随处可见,公共设施完备齐全,这是昆明人经过了一番努力的。

作为匆匆过客,毕竟浮光掠影,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时值正午,在林荫下悠闲的东张西望,享受着清凉的微风,欣赏着不同商铺的招牌、广告,探究着“饵块”、“丝娃娃”等当地小吃的制作程序和味道。

“看!”妻扯了一下我的袖子。

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块不大的宣传牌,三行12个字:“不要打架,打输住院,打赢坐牢!”不禁愕然失笑,法制宣传竟然做得如此极致。尽管语言粗陋,我倒是觉得很接地气,比那些“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等口号,要来的实际,来的具体。用老百姓的话,告诉老百姓道理,实在是妙极。这与多年前,曾在陕北的公路边看到过这样的大标语:“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异曲同工。你不能不佩服当地基层干部的高明。彼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宣传,用老百姓听得懂语言深入的贯彻下去。

昆明之美,景区之多,国人尽知,就不必啰嗦了。

大理

大理这座古城,作为七、八世纪时的王国,有着深厚的白、彝民族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历史遗迹。南城门、五华门等旧时建筑雕龙画栋,砌筑精美,古朴典雅,难免引发悠悠怀古之情。

顺古城中心街道,自北向南溜达了一圈,游客不是很多,两侧的商铺作坊,二或三层的仿古建筑,不外乎重檐雕窗、青砖黛瓦,与几年前相比变化不大。昔日熙熙攘攘的“洋人街”的大理石牌坊后面,显得很是落寞与萧条。倒是南门外的白族民居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韵味。

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以白色为主调,房屋朝向一般为坐西向东的“三合院”,很像北京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只是少了门廊两侧倒座房。这应该是为了适应南北走向的点苍山地形。这里院子大多是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与北京的两进、三进的“四合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楼层前墙一般为一排镂空木雕条窗,其装饰图案有吉花瑞兽,梅兰竹菊或宝笔经卷等。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或麻点花纹的石块进行点缀,墙壁多用鹅卵石砌筑。山墙上一般都有腰檐,腰檐以上的装饰既有黑白灰为主色的山花图案,也有淡雅秀丽的彩色装饰画图案,或用泥雕或直接绘在墙面上。有大量的水墨及彩色的山水画,别具传统画韵。

跟在一个不大的旅游团后面,听着身穿白族服饰的导游姑娘讲解:白族崇尚白色,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璎珞,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尤其是金花头饰的创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璎珞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如醍醐灌顶,彻底颠覆了对“大理风花雪月”的理解。而且,大胆地品尝了夜市菜单上的“水性杨花”(当地一种水生植物)。

大理标志性建筑,则是城北十公里处的“三塔”。主塔名“千寻塔”,又名“文笔塔”,通高69.13米,共16级,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10级,高42.17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氏王朝时期,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成三足鼎立之势。有人说,此三塔与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近似。我感觉它们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于巍峨中显纤秀,融宏伟于婀娜,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而不倒,是这种奇迹的应验,在中国塔中绝无仅有。

站在塔基平台上,迎朝日逆光远眺,波光粼粼的洱海风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别是一番意趣。

依点苍山复建的“崇圣寺”,藏在三塔后的群山之中,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金碧辉煌。金刚、罗汉、佛祖、菩萨、弥勒、财神等,与中原大庙供奉无异。幸运的是,巧遇“盂兰盆法会”。大雄宝殿内,住持与僧众礼拜有序,法器齐鸣,诵经之声悠扬,在山峦间回荡。僧俗一心,祈祷风调雨顺、四海升平、祖国繁荣昌盛。

我是无神论者,但,身处其间,也不由得肃然起敬,虔诚向佛。

泸沽湖

这是个遥远、神秘的地方,一直心向往之。淅淅沥沥的细雨,朦朦胧胧的湖面,影影绰绰的小岛,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中,心底里流淌着安宁与平静。漫步湖边,屏蔽了尘世间所有的嘈杂与纷扰,静得只能听见心脏强劲的跳动(许是轻度的高原反应),细细地洗涤着灵魂中的灰尘。

雨,终于停了。车子开得很慢,沿彩绸般的环湖公路尽情感受泸沽湖的空灵与壮美。这一绕,竟然出乎意料的漫长,居然有七十多公里。刚刚还在云南,而西岸却进了四川,若不是检查站要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哪里晓得已经出省,到了蜀地大凉山。检查站的同志热情地说,一直开下去,还会回到这里。

泸沽湖为群山所环绕,最高峰“格姆女神山”海拔3754米,诸如哈瓦、阿沙、则支等以男神命名的山峰犹如众星捧月,拜服在她的裙下,蕴含着纳西摩梭人女性为尊的深意,象征千年延续的“阿夏婚姻”的图腾。每年一度的“转山节”(又称朝山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摩梭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丰盛的美味佳肴,燃起火烛香烟,念起朝山经文,对“格姆女神”顶礼膜拜,极具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然后,集体就地野餐,举行对歌、跳狮子舞(格姆女神山状若狮子)、荡秋千、射箭、赛马等活动。很多年轻人乘此机会,物色和结交意中人(阿夏)。

在泸沽湖的右侧边缘,有一大片葱茏茂密的“草海”,“草海”中有一道由当年“土司”建造的木质“走婚桥”,曲折地横贯两岸,据说是为了“走婚”的便捷与安全。“走婚”,不少学者称之为“母系氏族的活化石”,亦是纳西摩梭人婚姻形式的缩影。当地人说,这些年来,尽管走婚仍然存在,但是,相当多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了一夫一妻,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外界的众说纷纭,不过是为了增加泸沽湖的神秘感,或猎奇或渲染罢了。

在沿湖公路上,东张西望地低速行驶,不时地停下来驻足饱览美丽风光,以致错过了正确的环湖路线,把车子开上了崎岖颠簸的山间砂石路,而且越走越窄,越行越陡。只得调转车头。还是不对。站在山坡上,望着远远的泸沽湖,寻找回程的路。还好,终于上了水泥路面。在窄窄的、只容一台车通过的路上,紧贴着一侧的山岩,小心翼翼的躲避树枝、石块划伤车身,蜗牛似的向前爬去。柳暗花明,一下子闯进了摩梭人的村寨。一个不是很陡峭的石崖下,无规则地建筑着几处小院,几乎都是吊脚楼样式的两层小楼。院子里,年迈的老祖母黑布缠头,窄衣宽裤,静静地坐在小竹椅上,看护着玩耍的幼童。我居高仔细地观察着,试图在阁楼上寻觅“阿夏”们钻进钻出的竹窗与那根可以爬上爬下的木桩。我的结论:这里与其它地方彝族、苗族、布依族村寨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有的只是同样的恬淡、静谧与安然。于是,便怀疑曾读过的一些写泸沽湖的文章,其描述在今天已经不那么真实了。山水依然,沧桑渐变,历史的陈迹终将被时光抹去。

我们是直接从大理到泸沽湖的,行程的一半约有200公里没有高速公路,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绕来绕去,直奔目的地,没能很好地欣赏沿途风光,而回程则不同了。

有人说风景在路上,此言不虚。沿起伏的群山顺路而下,隐蔽在山谷中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县城,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涂装成赭红色,装饰着不同的几何线条,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使你不忍离去。

接下来便是“丽(江)宁(蒗)十八弯”,一段险峻的盘山公路。千回百转,曲折蜿蜒,一层一层的延伸开来,一叠一叠的盘旋向上,书写出一道道美丽的曲线。山腰上缠绕着一片浮云,忽浓忽淡,时而扑面而来,迎接着车头的“劈波斩浪”。一侧是壁立千仞的高山,另一侧则是悬石万丈的深渊,壮美的金沙江如橙黄飘带蜿蜒在峡谷之间。驶过金沙江大桥,对岸的大山便横亘在面前,海拔似乎更高,也更加激发你征服它的勇气。

登上山顶,把车停在“观景台”上,举目眺望,“雾绕群山路如带,人在云端似神仙”。在山民的手中,我购买了一朵直径近70厘米的多瓣灵芝(应该叫它大蘑菇),“褐伞桐柄,金边银线,小锅盖似的”,与我在小说《梨花》中描写得竟如此相像,着实令人欣喜不止。手捧大蘑菇,俯览金沙水,畅享大美山川,不由得豪情满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丽江

这座历史悠久的滇西北重镇,汉唐时便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货品集散地,南通澜沧江、怒江流域,北达西藏、印巴。城北的玉龙雪山、老君山与古城的狮子山遥相呼应,在历史的变迁中,构筑了汉彝文化交融的清晰脉络和徐霞客们带来的中原文明,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明丽的高原风光融为一体。

温润、凉爽的天气,幽深、曲折的街巷,古朴、多姿的庭院,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你忽略了旅途的疲惫,随人流漫步其间,在“慢生活”中享受随意与悠然。

住在丽江,一是作旅途的短暂休整,二是为北上香格里拉准备相应的物品,以及身体对高原气候的适应。专卖店里“波司登”羽绒服买一送一,从药店买回“红景天”开始服用,同时咨询在迪庆高原每天需要几罐“氧气”等等。三是瞻仰游览闻名遐迩的“木府”。

木府这座土司“大宅门”,曾毁于兵火与历史岁月的磨损,20多年前世界银行贷款依文献记载而重建。它坐落古城的中心,鹤立鸡群地雄踞在狮子山旁。牌楼、府门、大殿、偏殿等,气势宏大,壮丽辉煌,既保留唐宋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又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在很多建筑元素上,可以窥见纳西族本身的传统文化精神,如飞檐翘角上的凤在前,龙在后等。府内小桥流水,名木古树,奇花异草,浏览其中,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庭院。

毫不奇怪,木氏土司家族历经中原元明清三个朝代,数百年间盘踞统治着滇北高原,是实际上的土皇帝,其富有与威权,从这组宫殿式建筑中可见一斑。

历代木氏土司都极为崇尚汉文化,“知诗书,好礼义”,藏书楼收藏十分丰富,凡经、史、子、集各类要籍,大体备至;皇帝钦赐以及从江浙采购而来的佛教经卷,完整齐全,为纳西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几代土司常聘请汉学大家、学术名儒来木府讲学授业,吟诗作赋,并待为上宾。尤其是木增土司与明代著名学者、大旅行家徐霞客的亲密交往,被传为佳话。几年前,徐霞客故里江阴与丽江结为友好城市,徐、木拱手相敬的铜像在木府门前的小广场上落成。后代们在延续着他们的友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共荣。

古城中街巷的所有地面,均由一种条石铺就,凹凸有致,纹路细腻,色彩艳丽,以前曾经来过两次,竟然没有注意到。仔细观察,发现每块条石的表面都呈现出彩色卵石镶嵌的效果,似乎是在水泥上排列粘结组合。我琢磨着许久,没有其它解释。反正看起来很漂亮,踏在上面很惬意。

在一间装帧典雅古朴的“石坊”玻璃橱窗里,我看到了与路面同样材质、同样花色的石雕作品:石砚、石碗、石花瓶、石貔貅......,尤其是那只硕大的石蟾蜍,背部疙疙瘩瘩的彩石“皮层”自然天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便踱进店内。

“请里边坐。”纳西服装的姑娘热情洋溢。

“这里坐吧,来喝茶。”店主模样的人招呼着,一个三十多岁的清秀汉子。

坐定后,接过主人递过来的茶盅,轻轻啜了一口。

“我想请教个问题?”我说。

“您说。”

“你的这些雕塑的材质是什么?”

“原生的五色石。”

“我怎么看象是人造粘合的呢?”我仍存疑惑。

“这是天然五色石,丽江地区独有的。所谓五色,是五个色系,每个色系都有相近的6、7种颜色。它的硬度是根据埋深决定的,地层越深,硬度越高。我们根据石材的花色与硬度,雕塑成不同的实用器和摆件。您看的这个蟾蜍背部清晰凹凸的彩石,是石材表层自然形成的。”

“那外面铺路的石块?”我接着问。

“也是这种五彩石,只是品质要差一些。”他回答。

“哦,这么漂亮的石头用来铺路,太过奢侈咯。”我感慨着。

店主说,这种石材政府已经不允许随意开采了,资源是有限的。

“你是纳西族吗?”喝着茶,聊着天,顺便歇歇腿儿。

“是。”店主答道。

“贵姓?”

“姓和。”

“噢。”人老善侃,不轻易放过与人聊天的机会,居然班门弄斧:你们丽江本地纳西人,基本只有两姓。一是木姓,土司家族,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姓氏。当年,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率从归顺”明朝,举人臣之礼,大获朱元璋赏识,便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横,钦赐其“木”姓。土司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贵族专用。于是也仿效朱皇帝,在“木”上又添一撇,表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再加一“口”,表示背着木家的篮筐。“木”字便成了“和”字,赐给木氏以外的官员和百姓们以“和”为姓。

“城里木姓人很少,大多姓和,如今是真正的贵族咯。”店主说完哈哈大笑,笑得开心,笑得爽朗。

坐在旁边的小伙子浓眉大眼,胖胖的脸黧黑粗糙,宽大的身躯好像要挤出椅子外面,笑得粗犷,笑得狂野。

与年轻人调侃,是我的长项,便指着他,“一看,你就是典型的康巴汉子。”我友善地开着玩笑。

“我是杂种。”

他的话让我一愣,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但气氛依然友善。

“我阿爸是藏族,迪庆人,阿妈是这里的纳西人,杂交品种啊。”他补充着,笑得更加粗犷,更加狂野。

“你阿爸阿妈是民族团结的典范,你是民族融合的成果啊。”我说完,又是一阵集体大笑。

“那得咨询一下,到香格里拉去一趟,本老汉能否扛得住高原反应?”我拍拍便便大腹认真地说。

他问我在丽江这几天,身体有没有什么不适?事实上,从泸沽湖到丽江,都出现过胸闷与气短的症状。他举了一些高反的例子,建议我最好不要去。“那里平均海拔3450多米,这几天又都在下雨,气温才零上几度,恐怕你身体吃不消。”他摇摇头说。

我重视了他的建议。

观赏“虎跳峡”,静享“月光城”,纵马“纳帕海”,仅仅还有180公里的路程,竟然成了泡影,实在有点可惜。

腾冲

远赴腾冲是我多年的愿望。

为保家卫国而妇孺参与修筑的“中缅公路”、顽强阻击日寇的高黎贡山激战、中国远征军的胜利欢欣与悲情“野人山”,“飞虎队”与“驼峰航线”、惨烈的光复腾冲攻坚战等,都给这片土地铭下了深深的印记。

“国殇墓园”里,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掩映在苍松翠柏中,庄严肃穆;“碧血千秋”、“天地正气”、“民族英雄”“河岳英灵”等石刻碑匾,苍劲有力,大气凛然,表达了国人对先烈的敬仰与追念。

“1944年5月,为收复缅北,重新打通抗战物资运输大动脉,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由于腾冲城墙和城内建筑是用火山岩建成,异常坚固,远征军的攻城战打得十分艰难,8000余名将士阵亡,腾冲民众死难6000多人,腾冲城成为一片焦土。”

阵亡将士纪念塔高十余米,塔的设计造型像一把出鞘的剑,犀利地直破蓝天。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铸就的剑,是中华民族顽强抗击侵略的亮剑。烈士墓冢绕塔而建,以塔为中心,墓碑群排成八个扇形,呈放射状,似乎是一个冲锋的队形,折射出面对强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一寸河山一寸血,由于阵亡将士遗体及残肢数量众多,难分彼此,腾冲民众只能将他们集体火化,骨灰融合在一起,每个墓碑底下都有骨灰罐装着一小撮骨灰。一座座坟茔、一块块镌刻着阵亡将士姓名和军衔的墓碑,簇拥着坡顶的阵亡将士纪念塔。这是何等地触目惊心,何等地慷慨悲歌!

墓园低洼处建有一座“倭冢”,埋葬着被击毙的侵滇日军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及两个大尉的尸体,他们是跪姿向着山坡烈士墓碑下葬的。临近处还塑有四个跪地的鬼子石像,向烈士们,向中国人民永久地请罪。此时,压抑的情绪才稍稍有些缓解。

凭吊英烈,缅怀英灵,记牢当年民族的苦难、血与火的抗争,使人心情格外沉重。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7年了,当年的侵略者们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仍然没有散去,继续着“大日本皇军”的迷梦,挑衅着和平的世界大势,终将会被彻底粉碎。

和顺古镇在腾冲县城的西南4公里处,取名“士和民顺”之意。村口小河外是一片偌大的湿地,因人行其中很容易陷进去,和顺人俗称其为“陷河”,而和顺文人却作了一首诗意盎然的词:“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轻舟。”乘着小船蜿蜒荡在杨柳芦苇之中,幽静而深邃,清凉而舒适。纤小的野鸭子或拨动水面或游戏荷间,水鸟或鸣唱或高飞,偶尔还可以看到小鱼跃出水面,白鹭在头顶盘旋。此时,宛然置身于浓淡相间的水墨画中。

古镇依山而建,条条石巷相连,民居古朴自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故居、和顺总兵府与建立于1924年的和顺图书馆(我国第一座农村图书馆)等,为古镇铺垫了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此外,去热海森林公园温泉玩了一天,欣赏热泉喷涌的壮观,感受“大滚锅”的神奇。

小七孔

在昆明休息几日后,踏上了返程之旅。两小时后便出“揽胜关”,进入贵州境内。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穿行,你会明显感觉到一路

向下轻松而畅快。

此行返程的预定打卡地,便是国内久负盛名的旅游风景区“小七孔”,地处黔南州荔波县境内,距贵阳四个小时的车程,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源于清道光年间修建横跨响水河上的一座七孔石桥而得名。

风景区面积很大,备有清洁能源车在主要景点停靠。“这里融山、水、林、洞、湖泊和瀑布为一体,有柔美恬静的涵碧潭、飞流狂泻的拉雅瀑布、盘根错节的龟背山、林溪穿插的水上森林、密林镶嵌的鸳鸯湖、悠蓝深邃的卧龙潭,妩媚而迷人的响水河贯穿了整个风景区,它静如娴花照水,动似蛟龙出海”。

这里黔桂接壤,天气便不那么“温柔”了,与清凉的贵阳以北地区似乎是两个世界,闷热成了主场。于是,选择了筏子“漂游”在响水河上。清波下沉积的各类矿物质,在阳光的折射下,使河水呈现出沉稳的蓝色。静静地依偎在筏子上,与头顶上的云朵同步,仿佛遨游在空中。河水流速很慢,缓缓的向前移动,在植被丰茂的“小岛”中间穿行,不时地享受着岸边高大林木遮蔽的阴凉。

涵碧潭上游狭窄山谷里的68级跌水瀑布,自山顶在山坡丛林中倾泻而下,激起的万朵水花如扬珠撒玉,推雪拥云,象白练飘逸,迎风招展,似银河泻地,星汉垂成,若风雷激荡,交响凌空。山脚下,涓涓细流汇集成溪,汪汪清水连片成湖,荷叶碧草,郁郁青青。

一路向上,峡谷中遍布高山流水、绿树红花,翠竹老藤,且泉鸣瀑响、鸟啾虫吟,犹如清韵交响,被冠以"知音谷"恰如其分。想来,即使伯牙子期回归此处也不以为憾了。不远处的“鸳鸯湖”也很美,“碧波粼粼,浮光耀金;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湖水中有两棵并排生长的参天大树,雌树纤巧秀丽,雄树强悍挺拔,枝叶在空中缠绕交握,难解难分。好一对“恩爱夫妻”!

梵净山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系武陵山脉主峰,地处黔东南州,毗邻湘西凤凰城、南长城,是著名的佛教圣地。那块标志性的蘑菇石矗立山顶,拉风千年。不过,若想目睹欣赏它的丰彩,下了山腰索道,须徒步向上攀登几百级陡峭的石阶,才能匍匐于她的脚下。

此山海拔尽管不高,但巍峨险峻。索道的轿厢,掠过树梢峭壁,穿过雾雨云层。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走出索道站,随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沿右侧山道向主峰进发。平时缺乏锻炼,体力渐渐不支,每跨上一节石梯,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不时地歇下脚步,喘着粗气。尽管如此,身后超过去的年轻人还是伸出了大拇指。这个过程是内心畏惧与肢体征服的搏斗,是体质与意志的较量,当精疲力竭登上顶峰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又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萌生止步不前甚至退却的念头,有过“半山腰的风景也很好”的自我安慰。这样的经历我是有过的,比如黄山,就坐在半山中“观景”,至今不晓得顶峰的景色如何。也曾登上泰山的玉皇顶、华山的西峰、衡山的祝融峰、云台山的茱萸岭等。失败与成功,尽管须经历艰难与困苦,往往就取决于最后的努力之中。

这次,我又成功了,双手摸到了“蘑菇石”冰凉的体温。

主峰高耸约百米,上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端。两边各建有一座寺庙,一庙供奉释迦佛、一庙供奉弥勒佛。据说,红云瑞气常绕四周,人称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的祥瑞。

向左过天桥后,须攀铁索而上,四面均为悬崖峭壁,有多处摩崖石刻,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与往常一样,妻虔诚拜佛的时候,正是我在寺院外歇息的好时光。

此番出游历时49天,行程6200多公里。

                                                             2022年9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