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本的时候,我的心依然纠结不已,许久未能回复平静。
由于习惯穷其究里,眼前这本书,我整整翻阅了两个月时间。每当读到情节曲折时便随之心潮翻滚、跌宕起伏,抹不去那种由揪心隐痛而下意识挣扎的感觉。
《薪火传家》全书29万字,18章,每章2篇,分设小标题,各自成文,情节似断仍连,脉络清晰有序。
正如《序言》中所讲:郭万新先生这部新作“既是恢弘厚重的北方乡村史,又是浩瀚繁复的民俗风情画,通过书中描绘的一张张似曾相似却又迥然不同的面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农民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断再生的力量,传统农民血脉延续、家风传承的家国梦想和文化内涵,在郭万新笔下记录得详尽生动……也赋予了鲜活的、新的、当下的时代价值”。所有这些,都在一个个似曾相识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身上得到栩栩如生的刻画,十分亲切而接地气。对此,《序言》作者总结为一句话叫做“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中国乡土的中国时间”。而我们读到的更是发生在身边的、凝聚着本地乡土情结的“朔州味道的朔州故事,朔州乡土的朔州时间,朔州情感的朔州叙事”。
的确,作家郭万新先生聚焦白堂,慧眼取材,将小堡及白堂张氏的家族发展变迁史置于塞外朔州乃至晋、蒙两省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为读者讲述故事,让我们十分深刻、真切地领略到我们所生存、生活的这片热土上,与我们祖先共同生活的不同年代里,发生过的那些饱经岁月风霜的如烟往事。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的家族曾经经历了什么?我们的祖先曾经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但是我们坚信,不管经历了什么?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顽强地进行着为了生存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顽强地薪火传递、生生不息到我们今天。真的是何等的伟大豪迈,何等的惊心动魄,何等的可歌可泣,何等的可赞可书!
从写作的角度看,我十分强烈的感受有两个:首先可见作家对谋篇布局的精心设计和对纪实文字的娴熟驾驭,无愧于作家的必修功夫和真本领。其次是对于所讲述的每一位张氏族人,用心到生卒年份的推算、大致性格以及曾经生存现状的充分考量,无不体现了作家认真负责、严谨敬业的写作态度。笔者以为,写历史性纪实内容,最难就是科学推断与合理想象。郭万新先生固然通过对张氏宗谱资料的占有和分析获得了不少信息,但要想做到如书中所述真实合理地还原再现为期数百年中的实际情形,其难度可想而知。俗话说,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作家通过广泛深入细致地采访考察,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张氏族人的生存状态和应时场景,做到了十分巧妙地还原再现,这种功夫确实非同一般。
“孝悌忠信”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纯真、最朴素、最神圣、最尊崇的优良家道和家风传统,白堂张氏一族对于“孝悌忠信”的继承和践行同样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印象最深的第九章写道:张林举带领侄子张敬上坟祭祖时常说“要想富、祭祖宗”六个字,大赞其比儒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更具亲和力,并在文中多处讲述张林举孝亲仁爱、秉持道义之德行故事,无不令人肃然起敬、感染落泪。这位族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惜倾家荡产、不畏跋山涉水、不顾个人安危,恭迎接回亡故在外的亲人,其境况何等悲凉,令人怆然而泣下。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怀着极其朴素而又厚重的家族情怀,力所能及地维护家族尊严,珍重族人手足。这种以身垂范、传承家风的大仁义、大道德、大教化当是后辈族人之榜样,亦为我辈学习楷模。
通读全书,张氏家族何以兴衰延续、荣辱至今?何以薪火传递、生生不息?不乏英雄硬汉,不乏杰出人才,其骨子里对“读书”的向往和执着,成为一种支撑张氏家族传承的精神信念,同样顽强存续、生生不息。由此我想,“要想富,祭祖宗”那句家训,完全可以称作“要想富,多读书”,或者叫做“荣辱不忘家风,兴衰唯系读书”。 书中讲述部分张氏族人一度时期对张林举那种不为族人理解认同的执着孝悌与读书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正如作家在书中所讲:“不可否认,张林举努力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家庭文化小气候,潜移默化地以德服人,向下一代传递着一缕书香或文化的营养”。反复读来无不令笔者肃然起敬。回头想想,曾经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励志名句,如今仍然向世人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指引着人们向着光明的前途不断奋进。
的确,读书吧!
读书不仅能让我们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亦能让我们遇到更多更好的后辈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