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家恂的头像

邓家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8
分享

行走在甘南藏地上(系列散文)

1.初识甘南


我已经是第四次走进甘南藏地了,每次行走,我都要留下一些自己的文字。这次也一样,我和我的团队开启了劳模先进短期疗休养“甘南行”活动。无论走到哪里,我都细心地观察,仔细地聆听,用脑用心记录熟悉人、陌生人对甘南印象的讲述。尽量不插话,不打断他们的谈话,也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毕竟我对这座高原藏地小城的前世今生,了解得太少、太肤浅了,我怕讲错了话,得罪了天上的神灵。但是,每一次行走,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让我对这座高原藏地小城,留下深深的眷恋和难忘的记忆。

甘南藏族诗人刚杰·索木东《在甘南》一诗中写道:“高原最高的地方,那些/顽强盛开的鲜花都叫做格桑/那些黑脸膛的汉子/深藏着骨缝里的忧伤/一泓泉水流下山崖/那么多的传说,开始/风一般流行/是谁,又把贫瘠的甘南/搁在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云端”。甘南如格桑花一样美丽,如康巴汉子一样坚强,如传说一样神奇。但是,游走于甘南与兰州两地20多年的诗人刚杰·索木东,还是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故乡的贫穷落后,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他在《走出甘南》一诗中写道:“走出故里,我就能摆脱困苦吗/甘南,遥望经年的故乡/贫穷苦难夜夜撕裂我流血的心愿/情所独钟的卓玛姑娘哟/紧握皮鞭的玉腕骨瘦如柴……”,诗人在诗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作为西部深度贫困地区,甘南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让故乡的人们早日过上幸福、文明、富裕的新生活,真是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二十年前的季夏季节,还是毛头小子的我,带着一腔纯情和憧憬,我和我的“驴友”团,第一次踏进甘南藏地,拜访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佛学院---拉卜楞寺,游览了绿草如茵的桑科草原,品赏了美丽的格桑花开。其实,那时候的我,对甘南藏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是一无所知的,对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甚至见到藏民,我都有一种恐惧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不说,连他们的食物也吃不惯,尚带血丝的牛羊肉,还未吃进嘴里就一脸的懵逼了,更不用说糌粑、酥油茶之类的了,那股膻味更是闻不得。那次,同行一驴友在桑科草原骑牧民的马,因为不掌握技巧,总是踩不上马镫。驴友气愤至极,就用脚踢马,结果牧民不愿意了,吹一声长长的口哨,一群马帮手持自制土枪,列队立在河对岸,似有剑拔弩张之架势。好在同行当中有一当地原居民,将此驴友悄悄转移到他家中,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此事件,我记忆尤新,每次走进甘南藏地,我都会给随行讲这个故事,让他们学习了解藏地民俗,做个优雅文明之人。

这一次的甘南藏地行,给我没有留下太多好的印象,感觉那真是一片未曾开垦的蛮荒之地。原地居民和游客不注重生态环境,只是一味地蚕食污染草原河流。白色污染满地飞,甚至有游客把草原的黑土,成袋地挖回家种花,桑科草原藏民宰客现象严重。之后好多年,我未曾再踏进这片土地,尽管电视融媒体在多种场合宣传,甘南是一片醉美的人间净土,我也没有为之心动过。后来,我又两次带中南大学的老师、我昔日的大学同学去九寨沟,路经甘南藏地,也没有进去过。直到今年立秋刚过,我第四次踏进这块土地,去重新感受这块曾刺痛过我心灵的土地。

我们随行的大巴车途径兰州,一路高速向南行驶,绕过夏河,在合作下高速,向西南方向行驶,过碌曲、走玛曲;再返回碌曲,向东漫游,感受那远离尘世的佛教圣境---郎木寺。走进碌曲地界,路两边的山已变得绿绿葱葱了。草原上,不时能看到飘扬的五彩锥形经幡,圆形的白色藏包;一群群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羊群,悠然自在的在草地吃草,似乎外界的一切干扰与它们无关。路两边,每隔几米处,就能看到一堆整齐码放的石堆,不耻下问请教藏族朋友,告诉我那叫“玛尼堆”。玛尼堆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牧民们把草原上的石块捡起来垒成堆,在一些大石块上刻上藏文,大都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和各种吉祥图案,期待上苍驱邪祈福。这一幕幕景观,有若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2.走进尕海湖


一路上,我们被甘南藏地的绿缠绕着。轻轻地打开车窗,一抹抹绿意立刻钻进了车中,钻进了我们的心情里。手伸出窗外,像是摸到了一团团雾似的,它们似纱,似绒,像棉,像绸,带着一丝绵绵的、滑滑的感觉,那是一种凉爽,凉爽得有点沁人心脾。在夕阳即将退去的时候,朵朵低垂的云,或者说是悬浮的云凝滞不动,阳光从它们相距的空间洒下,洒在我们的身上,洒在空旷的草原上,暖暖的。这些云朵,层次分明地布满蓝蓝的天空,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云朵与草原相互交融。我想,那一定不是云朵的尽头,也不是草原的尽头。在那云朵与草原相接的地方,一汪巨大的水面,静静地躺在绿茵茵的草滩中央,有若一片巨大的绿叶。从观景台眺望,水平面上铺了一层星星点点的碎花花,阳光斜斜地照在上面,波光粼粼,有若银子一般,闪闪的。藏族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海藻类植物,名字叫“梅花藻”。我想,这就是尕海湖了吧。

尕海湖,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又被藏民神化为“高原神湖”。湖面一群群飞起的水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种水鸟黑羽白腹,秀美的双腿,长长的嘴巴,红得鲜艳,它们时而在空中盘桓,时而掠过水面,轻落于草甸,一起一落间,身姿舒展优美。关于尕海湖的知识,我知道的不多。查阅资料,我只记住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七仙女们轻歌曼舞,来到尕海滩这片美丽的草原上,她们一边采摘野花,一边嬉闹,不料一位仙女不慎跌落了一颗翡翠,顿时化作碧波万顷的圣湖,从此,尕海湖就成为尕海草原生灵的滋养地。尕海湖中生长着石花鱼、泥鳅等水生物,沼泽中生长着大片的梅花藻、苔藓等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广阔的觅食点和栖息空间。每年春末夏初,成群的白天鹅、灰雁、班头雁、灰鹤、棕头鸥、绿翅鸭、草原百灵等近百种鸟类在这里繁衍栖息。

行走在尕海湖的栈道上,勿需急躁,也勿需匆忙,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拍照,任意一个景点,任意一方水面,都铺满好风景,都铺满诗意和我们的远方。


3.玛曲看日出日落


我们的大巴继续向西南方向行驶,日落时分抵达玛曲。在玛曲,最好的时光是去看日落,或看日出。

玛曲城南四公里处,有一座连通南北的黄河大桥,有“首曲黄河第一桥”之称。此桥全长2800米,桥面宽7.5米。去的时间,桥栏上挂满了猎猎飘扬的彩色经幡。藏族朋友告诉我,在“首曲黄河第一桥”看日出日落,是最佳去处。刚好我的团队,是在薄暮时分抵达玛曲县城的,我们放下行礼,即迫不及待地让司机开车,去黄河第一桥看“长河落日”景观。我爬上黄河对面的一座高地,在山上俯瞰九曲黄河第一弯。这时,太阳渐渐西斜,阳光的色彩由清淡逐渐趋于深沉,落日的余辉撒在黄河水面上,像鱼鳞,更像银片,一闪一闪的,片片落满了河面,简直美不胜收。这真不愧为“黄河第一湾”,黄河在这里恬静而美丽,象待字闺中的少女,虽没有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却有一种宁静的曲线美。

下山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山上还有零散游客,沉浸在刚才的美景中没有离开。我们的司机在山下的车前等了我们好半天,想必也有一些焦急了。于是,我等速速回宾馆吃饭休息,准备明天一早起来,再近距离去看黄河日岀。

第二天,我们的团队起了个大早,七点钟就赶到了“黄河第一湾”,但还是来晚了一步,游客也陆续散去。太阳好似一个圆圆的蛋黄,已渐渐浮出地平线,周边火红一片,远没有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那样激动人心,也没有太多的新鲜感。

不过,在玛曲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能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大自然把最完美的原生态仙境,馈赠给了这里的牛羊、牧民们,让牛羊悠然自在地在蓝天白云下吃草,让牧民们心无旁骛地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在玛曲,每看一眼都是风景,每行一步都有故事,每一片土地都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玛曲,一块让人回到内心宁静的土地。它的灵性与高远,它的开阔与广袤,永远拒绝平庸,排除狭隘和功利。这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这是一个神袂飘动的地方;这是一个英雄横空出世的地方,一个经幡指向人心的地方。宽厚博大的玛曲草原,我就这样一次次到达,又一次次不舍地离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