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样大,很想去呈坎看看。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徽派古建筑,那里的烟雨江南美景。
呈坎,古称龙溪,始建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位于黄山南麓大约四十公里处,是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古村落之一,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向来有进得去、出不来之传说。因为这样的传说,这座古村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越发激起我去呈坎探秘的冲动。
呈坎,依山傍水,坐西朝东,四面山峦叠翠,中间是盆地,山形交错,水色清澈。整个村落阴阳统体,天人合一,两条水圳引领众川河水,犹如一条巨龙穿街连巷,顺挽着多条溪流汇聚而入,流水潺潺,叮咚作响。古人建村时的水系,具有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给古村落的居民耕种、生活带来便利,形成了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三国演义》里所描述的迷魂阵战术,从入口进去,顿感晕头转向,有若走进了迷宫一般。
阳春三月,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和家人一起乘飞机、坐高铁前往呈坎探秘。到呈坎时,正值柳芽吐绿、油菜含苞吐黄之季节,风柔水软。一路上,呈坎的宣传播放器里,一直播放着一句广告语:走进呈坎,一生无坎。随人流踏入古村落的第一道门,映入眼帘的是那汪不大不小的清湖,湖面上碧波涟漪,水光潋滟。岸边垂柳依依,柳絮飞飞,春风拂过,湖塘漂起一层棉花状的白绒绒。阳光朗照的荷塘,满湖的枯枝残荷,已没有了往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姿色,那干枯的莲蓬挺立在嗖嗖春寒里,有若一面不倒的旗帜,顽强地展示生存与睿智。残荷满湖,我不油然想起了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看着这满湖的枯梗残叶,我想,荷虽然不再以红花绿叶招徕游人的眼球,但我却分明看到了蕴藏在满湖残荷中孤傲自信的凄美,我觉得这初春里的阳光灿烂依然,荷梗挺拔依然;残荷别样的意蕴,不由得让我遐思缕缕,深感生命孕育的坚强和坚持。
湖面上,八九只白鹅悠然地嬉戏追逐,穿梭在满池的残荷枯茎之中,似乎深恋着荷塘曾经的风姿绰约。湖中心那座单孔青石拱桥,秀雅精致,古韵幽幽;远看粉墙黛瓦,近闻鸡鸣狗吠,炊烟袅袅,落日余晖,几笔粗线条,勾勒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乡野图,有“人在画中游”之飘然,恍若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静谧之地---桃花源了。
呈坎古村落长街和众川河平行,延展呈南北走向,贯穿全村,是古村落里主要交通干道;那一条条短巷与长街垂直,呈东西走向,宽约一米,又称一人巷。这二圳三街九十九巷里的横街横巷,自然穿插在长街之间,把古村切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消防区域,以防火患。村内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不胜枚举,并建有很多更楼,但由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这些更楼大多已经消失,目前只幸存两三座了,成为大美徽州不可多得的靓丽风景。所有大街小巷都有花岗石铺筑,两侧古民居鳞次栉比,纵横交错,排列有序。清一色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
我脱离了团队,一个人在迷宫一样的长街小巷内行走,不觉陷入了沉思,想象着这错落有致的条条巷陌形成的原因。当地原居村民告诉我,由于居住在这古村落中基本上都是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各家各户建房时,往往以邻为壑,不肯与别人合用外墙,于是房屋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条长长窄窄的小巷,它们相互勾连,才形成了这迷宫式的大小巷陌。仰头看去天空形似一根长长的线条,高亢幽深绝妙,美丽至极。由于街巷纵横,布局奇特,来这里观光游览的旅客,经常会迷失方向,走至岔道口就犯糊涂。我漫步在古巷陌口,真的迷失了方向,在巷道里转悠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转出来,后来在古村落村民的指引下,才找到村口,悠悠然地走了出来。
仰望着这一座座高墙深院,虽然斑驳陈旧,墙上的白粉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淋,已经斑斑点点日渐脱落,从而出现一种冷暖相交的多重色调,失去了白色的明朗清晰,但它却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从这厚重的历史沧桑里,仍然凸显出古建筑的精致和考究,体现出古建筑工匠们精湛的建造技艺。她们犹如一位迟暮的老妇人,风烛残年中彰显出一种珠光宝气和华丽典雅。置身在这古老的村落里,犹如徘徊在悠远的中国文化长廊里,让我驻足停留,久久不想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