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被世人称为智圣者的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这是一个风景秀美、藏龙卧虎之地,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带着对智者的崇敬和对智者隐居地的神往,今年暮秋,我利用公休假,从武昌搭火车到了襄阳,在一个烟雨朦胧的秋日早晨,乘512路公交车,到终点站古隆中风景区广场下车,购买门票乘旅游观光大巴,游历了山水古隆中。
从风景区广场到古隆中大门,还有一段距离,大巴车的电视上,在反反复复地播放着古隆中的唯美宣传片。坐在旅游观光大巴上,朝窗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凋零的秋色,稻田里的禾菽早已颗粒归仓了,有几只白鹭飞掠其间觅食,一会儿用嘴叼田里的小鱼小虾吃,一会儿用嘴清洗自己的羽毛;道路两旁的黄栌树,叶子已经开始变红了;远处的黛山绿树被云雾缠绕着,露出红黄绿相间的山尖尖,远远地望去养心养眼;两边的荷塘已开始干枯,只有几片残荷,还在凛冽寒秋里挺立着,表现出一种异样的美,引来众多“好摄者”络绎不绝前来驻足拍摄。我贪婪地吮吸着充满田园味的乡土空气,感受诸葛孔明隐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幽雅环境。
进入古隆中风景区大门,迎面看到的是“古隆中”石牌坊,这是隆中的标志。仔细抚摸端详这座古牌坊,我似乎闻到了三国争霸时期的硝烟了,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和金戈的撞击声,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声。石牌坊建于光绪十九年,经岁月磨砺,已显得古朴沧桑了许多。其上雕梁画栋,集线雕、浮雕、缕空于一身,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样样栩栩如生,件件活灵活现。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著名诗句,字体遒劲有力,高度褒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虔诚和诸葛孔明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左右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千古名句,意为恬静寡欲,志向才能明确;安宁清静,目标方可远大,语句出自诸葛亮《诫子书》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隐含了诸葛孔明“淡泊”“宁静”的处世风格。这道理用到为政上,就是孔子所说的“简”,也是道家崇尚的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用以持身,即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俭”。在当今商潮涌动的时代,身处古隆中这样一个优雅的环境,能静下心来,煮一壶高山清茶,看一本书、听一首歌、读一首诗、写一篇散文,一定是十分奢侈的生活了。其实,一个人只要回归本真,心存宁静、淡泊,抛却贪婪、贪欲之心,内心就会充实、轻松许多,这也许就是诸葛孔明当年隐居古隆中十年的初衷吧。
再看牌坊背面,坊额写有“三代下一人”五个字,把诸葛孔明誉为夏、商、周之后政治、军事才能和人品第一人,这个评价可谓空前绝后。清.嘉庆年间沔县知县马允刚在古隆中题有一副对联曰: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意思是: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两边撰写杜甫的对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将诸葛亮与历史上的名臣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提并论,足见杜甫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充分认可和首肯。史料载,杜甫写诸葛亮的诗作,有八九首之多,且均为褒扬、赞美之作,杜甫对诸葛亮的尊崇、敬仰之情由此可见一斑。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言,至今挂在我办公室最显眼处,每天激励我向善向上地生活工作着。
穿过牌坊,沿着林荫大道前行,眼前出现一片农田,这里就是诸葛亮隐居十年耕田种地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旷世奇才,景区在田地旁边建立了小亭,中间立一石碑,上书“躬耕垄亩”。当年诸葛亮隐居隆中,一边“躬耕垄亩”,一边关注天下大事,待时机成熟,一展鸿图大志。 从石碑向右转去,拾级而上,便见一石拱桥,古朴坚固,横跨小溪之上,这就是著名的小虹桥了。查阅史料,刘备三顾茅庐时,再次去找诸葛孔明先生,刘备见小虹桥上有一骑毛驴老者,以为这便是诸葛孔明先生,便上前施礼,哪知此人爽朗大笑,一声不吭,骑着毛驴扬长而去,把满脸愕然的刘备扔在了小虹桥上。后来,才得知此人不是诸葛孔明先生,而是诸葛孔明的岳父黄承彦先生。
农田西南侧,簇簇枯黄之间连接着一畴干渴的池塘,那池清雅脱俗的荷花,已经不见了踪影,大片的荷叶和衰败的荷茎,依旧固执的在湖面上挺立着,有三两只不知名的翠鸟停在残蓬上,似乎在等待什么;那些荷叶已经退去了翠绿的颜色,微微卷曲着泛黄的叶边,已经变得干枯垂落了。遥想当年孔明坐卧山中,手摇鹅毛扇,静观水面,枯荣更替,盛衰变化,参悟万物,叩问天机,实乃高人也。
走过小虹桥,即进入一片幽静的森林了,森林里古树参天,束束阳光透过树隙漏下来,照得人脸上暖暖的。山不远处便是武侯祠,这座始建于晋代的历史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仍保留了古朴的风格。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候,死后被谥为忠武侯。武侯祠在大门上方刻着几个大字“汉诸葛丞相武侯祠”,下面的三个小人,分别是“福、禄、寿”三星。两边还有“掀天,揭地”四个字,用在武侯祠这里,喻意着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使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进门后看到诸葛孔明先生手握鹅毛扇的仿真铜像,头戴纶巾,身披八卦衣,手持鹅毛扇,威风凛凛。民间传说,诸葛亮手持的这把鹅毛扇,是其妻黄月英所赠的定情物,扇面的每根羽毛上都有一条锦囊妙计,是诸葛孔明智慧灵感的重要来源。凝视这智慧的源泉,我忍不住抚摸了一下这把已经光滑发亮的鹅毛扇,我希望能沾上诸葛孔明先生的智慧气,稍微变得聪慧一些。
出了武侯祠,我们又来到了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三顾堂,这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纪念堂用一圈栅栏围住,一棵古柏耸立门前,传说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就是这棵古柏。一进栅栏门,院内停放着一辆古代马车,左边是一个古代打稻谷的农机具。三顾堂内陈放着生活用的桌子、椅子、碗、床等,导游说是诸葛亮用过的东西。想当年,刘备为了建国立业,先后三次来古隆中拜诸葛孔明,前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来看见诸葛孔明先生在睡觉,便没有打扰他,而是在茅屋外等候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和刘备相互施礼,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便答应出山相助,这成为传世佳话。“三顾茅庐”也成为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
徜徉于古隆中的山水里,在古朴的庭院里漫步,听着自己踩踏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所发出的“橐橐”声,犹如叩开了一扇扇尘封千年的门扉,有若走进了那片三国争霸的烽火岁月中。打开那页泛黄的历史,那些沉睡在《三国志》里的英雄人物,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们或长髯飘飘,或漂泊荡涤,或运筹帷幄,镇定自若地书写治国理政之精彩,豪情满怀地吟唱生命之神韵。
往山上走没多远就到了卧龙深处。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是诸葛亮和他的亲朋密友聚会畅怀处所。这里隆山怀抱,松鹤常鸣,庭院幽深清静。其内庞德公、黄承彦、庞统、少年诸葛亮等名人志士的塑像栩栩如生。两旁回廊里镶嵌着八块苍劲有力的石碑,一块饱经风霜的清雍正七年重修记事碑,傲然挺立于庭院中央。
再往山上行走,不知不觉就到了滕龙阁。滕龙阁位于隆中山主峰,海拔306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耸立;山下泉水叮咚,山涧流水潺潺。置身腾龙阁顶,俯瞰着古隆中景致,刚才攀爬的石板路向着山下蜿蜒而去,有若一条长龙横卧山中。凭栏远眺,山峦起伏盘旋,势若蟠龙,那些或高耸或平和,或古典或现代的建筑,静静地立在山谷里,闲看历朝历代各色人等或正义、或邪恶的表演,聆听古今历史的兴衰更替;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头高昂,一头缓缓下垂,型如卧虎。如今,整个古隆中丽日蓝天,风清气朗,祥和安泰,江山多娇。
一花一木一草庐,一山一水一卧龙。在古隆中的山水里行走,我遥想着一千八百多年的世间烟云,我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古时那偏远恬静的地方,那份在尘世里染就的不安与浮躁即刻变得朦胧、淡远起来了。我仿佛觉得那睿智的诸葛孔明,羽扇纶巾,儒雅翩翩地从古隆中的竹林绿叶里笑吟吟地步出,他那羽扇一晃一摇,便轻轻改变了天下纷乱的版图。三国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便在楚汉这块土地上依次上演,令无数个热血男人为争夺霸权而如痴如醉。三国因了诸葛孔明的出世,而变得斑斓多姿起来了,三国的历史演义也变得丰富起来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漫漫时光在一年年的日出日落中逝去,天下奇才故事在一代代的口口相传中绵延。老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想,古隆中本是一座自然景观的山,因为她藏着仁者智士太多的逸闻和传奇,才渐渐地成为一座文化的山,故事的山,智慧的山,让我等后来人怀着一颗虔诚、崇敬的心,经年四季,不远千里来顶礼膜拜、凭吊这方醉美神山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