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明的头像

李天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9
分享

永远的井冈山

我们踏上井冈山这块神圣的土地,正是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井冈山74周年的10月27日。

雨后新晴,四野沉静,毛竹青松显得格外苍翠。

清爽整洁的街道,精巧雅致的各式建筑,点缀在青山环抱之中。

满街行进着来自全各地的人,车来人往显现着繁华和兴旺。

导游告诉我们,毛泽东到井冈山时,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当年红军供给十分困难。朱德等领袖自从山下担粮上井冈山,穿着竹麻草鞋,目的是崎岖不平的山路,那时红军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生活费,吃的是红米粥、南瓜汤:而今,井冈山建市后,常住居民已有两万余人。自今年5月1日与宁冈合并后,井冈山市面积为6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市中心茨坪,围绕着湘赣革命委员会旧址及毛泽东旧居已建成数十平方公里的城市。街面上摆着满各式旅游产品,餐馆中是井冈山特产及各类时鲜菜肴。俊男靓女、豪华车骑穿梭来往。

革命的艰革岁月已成为历史,这里已名副其实的旅游圣地。然而,人们十分准确地把井冈山之游称为红色旅游,这红色二字既区别于其他风景区的旅游,又显然包含着对过去革命岁月的深切缅怀。

我们感受到,凡来井冈山的人,都沿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四方面军战斗的足迹去游览。去三湾,到大井,登黄洋界,游茨坪。

年逾古稀的长者,年富力强的中年人,青春勃发的青年,亦或花季少年,无不怀着追思和怀念去抚摸已经冷却的炮管,去观看已陈列有年的用品,去探望革命家居住的房屋。

大井读书石旁领袖的豪情哲思依旧,黄洋界滚石正码砌待发,炮膛里正烟缕缭绕。

青瓦黄墙的湘赣革命委员会旧址和毛泽东旧居述说着昨天辉煌的诗情画意。

昨天似乎已顺着宽阔的大道升腾到高空叠化为深厚的天穹,覆盖着我们思想;激烈豪壮的战争事件已被红花绿叶掩映在土地中潜生为葱茏的春色,激荡着我们的情怀。七十四年后,渐远的历史脚步声,仍以特有的音色音质回响着,让每一位后来者都可以听见革命的原声。感悟井冈山历史的昨天。

我们深深寻思,是什么东西在陶醉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是什么在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

是的,我们年轻激动的心灵不能不为英雄的历史震撼。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凭着有限的物资和兵力抵御了反动派的凶猛围剿,经受三月失败、八月挫折。当敌人石头要过刀、草木要过火的残酷狂嚣声中,多少井冈山多少儿女倒于血泊中?小井红军医院来不及转移的150名伤员被敌人赶下稻田活活杀害。

当红军转战再回到井冈山,每人发放一块银元时,来领者已不足1000人。英雄的井冈山人民以血肉之驱垒筑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毛泽东与朱德等以高超的智慧运筹帷幄,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险关。

站在高高的黄洋界上,听着导游的讲解,得知,黄洋界保卫战是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败2个师2万多敌人的进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战争史诗。

辉煌的胜利引得领袖毛泽东诗兴大发,“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井冈山上两年零四个月的战斗岁月,对于整个中国革命历史来说是短暂的,但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最值得书写和铭记的历史时期。井冈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率领井冈山人民以百折不挠精神意志,创立了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史册中的光辉篇章。

站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望着火焰般燃烧的纪念塔,面对1.5万名牺牲者的名字,每个人都会感到烈士陵园台阶与今天事业楼台的一步之遥的高度中,有多少悲壮和英勇的事迹在山谷间震荡?举目远望,每个人都会感到明媚的阳光是怎样从昨天的英勇悲壮中闪身过来的,这些英雄的小红花是怎么从过去的腥风血雨中生长出来的。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今天吃到的每份香茶甜食中,都似乎渗透着先烈们的血汗,我们的每一份浓爱酣梦中都浸透着先烈们的期待和渴望。

七十四年,弹指一挥间。不论历史的时光怎样迅速地离现实远去,井冈山,作为民族历史的见证,将永远耸立在革命历史和人们精神仰望情感的最高点,导引着人们从纷繁的现代生活中去眺望民族生存的宏伟走向。

井冈山,永远的精神宝库。

苍山不老,四季常在。

                          2002年10月19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