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海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一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事实真是这样吗?也许你的所见所闻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更不是事实。
记得很早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接连好几天都是饥肠辘辘的。有一天弟子颜回找到一些白米回来,便拿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就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
等颜回煮好了饭,将盛好的米饭献给孔子时,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
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罢,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贤人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凡人,又会怎样呢?很多时候为了一件事,在没有得到确实核准情况下,有多少人不是互相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更有甚者还会添枝加叶,扩大矛盾。这不都是“眼见为实”的恶果吗?
就像感情再好的夫妻,当一方亲眼看到自己的爱人和异性单独在一起吃饭,或是谈笑风生的时候,你能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正常吗?当你回家质问、核实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武断出现了多大的漏洞。
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是你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遇事还是应该多角度去分析、去判断、去正确认识之后,才会还原事实真相,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误解。
朋友、同事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是靠互相猜忌维系彼此关系的,即便是陌生人之间,对方的言行举止也许你看不惯,但并不代表别人做的就不好就不对。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处事原则和方法手段必然不同,只要基本要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正常的处事原则。因为,是你内心的淡定出现了混乱迹象,是你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出现了误差和错误,所以,才会导致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的后果。
凡事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更不能以自己的生存标准去要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符合自己的要求。多去理解一下,多用换位思考一下,把主观意识变为客观意识,很多时候,我们才会做到:眼见的一定会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