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晚上我一个人慢慢走上浒关桥,俯瞰大运河。天空中星星点点把运河点缀得像银河一般。运河水在经历白日的繁忙之后,悄悄归于沉静,偶尔有一两艘轮船驶过,仿佛睡梦中的人发出呓语一般,我被这沉静所包围,突然有种虚无的感觉:我这是在哪里?我怎么到这里的?
这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在这座桥的下面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披间里有我的一位曾经的学生。几个小时前,他的父亲到学校我的宿舍把我请来。我的那位曾经很优秀的学生坐在电脑边打着游戏。我向他打了个招呼,他没有想到我会来,站了起来,有些不知所措,脸上有一种病态的白,胖了不少,大概是长期呆在家里的缘故吧,那一瞬间我心里有种刺痛的感觉。他的那位一筹莫展的父亲这时仿佛舒了一口气,对我们说:“你们聊,我去倒茶!”
我环顾了一下周围的环境。这里说是住人的地方不如说成是摆放杂货的角落,狭小的空间里竟然还隔了几间,分为睡觉和烧饭的地方。家长解释说他家拆迁,原来的房子被拆了,一时间没找到合适的房子,就临时在这桥下搭个小窝棚。我问道:“现在身体还好吧!”他有点局促回答道:“还好!”这个孩子由于身体原因离开学校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目前处于休学阶段。我安慰他道:“男孩子,在发育期间,很多病都会随着体质免疫力的增强而消失的,这是有着很多先例的,你放一万个心。但是你现在这样整天泡在游戏里可不行……”他低下头来,昏黄的灯光下倒映出模糊的矮小的身影,我在心里叹了口气,接着说:“老师可以理解你心里的感受,你曾经是那么优秀,可是现在却不得不困在这里,我……”孩子两行泪水从面颊滑落,我一时语塞,心里也一阵酸楚。
我调整了一下情绪,说起自己来。我说了好多我自己都已经忘记的陈年往事。我告诉他,老师也曾经是一个农家子弟,童年也谈不上幸福,少年时求学的道路也很坎坷,中考、高考都不尽如人意,工作后近十年时间蜗居在苏北的一所乡村中学,“贫穷”有一段时间如附骨之疽。但是一路走来,凭借自己的坚强和努力最后被实验初中破格借用,被苏南作为人才引进。我说:“你现在虽然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老师相信你终非池中物,得来雨水便会成龙升天。”那间小屋没有电灯,光线很暗,我却拼命地想为面前这位面孔模糊的少年点燃一丝火苗。
我从那间小披间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深夜的古镇犹如一个打着鼾的中年男子,那如雷声般的鼾声自然就是运河发出的声音。我站在浒关桥上,伏在已经是锈迹斑斑的栏杆上。突然有些很无厘头的感觉,我在安慰、鼓励别人,可是有谁来安慰我这颗茫然的灵魂呢?是啊,已逾而立之年的我数年前如梦幻一般来到这苏南的小镇,如用刀一般割离自己以往的一切关系人脉。从人人仰望的实验初中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中学。所教的学生从精英中的精英变成了一个个顽劣熊孩子。面对每天妻子的责怪、埋怨,有谁知道我内心的痛。想到这里,我叹了一口气,看着黑漆漆的夜空,那种无助和孤独感在夜风中如水般紧贴过来。桥下的灯还亮着,在夜空里如同一盏火把一般,我突然内心一震,我点燃一盏灯,别人也挑亮我的灯花。“此心安处是故乡”何况这里可比苏轼的岭南好多了,脚下的运河水沉吟着,仿佛也在应和我的心跳。
我用力踩了踩脚下的桥板,感受到一种坚实的回弹,仿佛一位久经沧桑但充满生活睿智的老人轻声回应着我的呼唤。这座桥叫浒关桥,在浒关镇的几座桥里是桥龄最短的,北边的北津桥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南边的南津桥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再向南的兴贤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如果根据民间故事中孟姜女过关经过兴贤桥的说法,那得追溯到秦代。脚下的浒关桥是人行桥,横跨运河两岸。但其实要论这座桥的前世今生,还要提到北面的北津桥,因为它的前身就是由北津桥迁移至此。1969年运河拓宽时北津桥移建至竹青塘弄口,与浒新街形成一线。这座桥东西两侧都人性化设计了石阶,当地人把运河西称之为上塘,运河东侧自然就叫做下塘。有人数过,上塘台阶34级,下塘为33级,上首比下首多一级,这种设计不可谓不精细了。石阶都是花岗石的石质,属于传统的月洞型桥梁,但那座桥我并没有看到过,我现在脚下的这座桥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桥为是中承拱桥,这种设计有区别于传统的月洞型拱桥,可以理解为把传统的那个月洞型桥拱给抽了出来,然后设计成两个远远超过桥梁本身高度的大拱,然后把桥梁紧紧夹住,远看去就像两条钢筋彩虹披在桥梁身上。从桥梁上走过,两道彩虹就飘在头顶上,给人一种异常坚实稳固的感觉。桥面也拓宽了不少,有五六米吧,两辆汽车并行没有问题,当然这个桥梁走不了汽车,只能让人步行,所以便显得非常宽阔。风风雨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座桥也一天一天地破旧,如一位中年人一般,牙齿开始松动了,头发开始脱落了。当然有的桥的寿命是相当长的,比如说赵州桥,但是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桥,却不得不在它们正当壮年时就要退役,这是因为我们国家自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飞跃,变化日新月异。作为黄金通道的京杭大运河,不断被拓宽,而随之而来就是这些桥的宽度高度开始不合格。听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有两座钢结构桥,还将成为京杭大运河新的地标性建筑。想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个即将腾飞的运河小镇,而我也将成为它腾飞的见证人,我有什么道理不高兴呢?
浒关的这些桥就在眼前,就在我的卧榻之侧,但是我在到浒墅关数年之中对它们的印象还是不够深刻,毕竟桥大部分时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工具的存在,我利用它过了河就可以了,它只要是安全的,就会像时时刻刻被人踩踏的路一样,和那呼吸的空气一般,都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不可或缺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现在想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素来是作为江南地域风貌的诗意概括。这8个字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迎面吹来,展现的便是一派写意的优雅画卷和闲适的生活。可是在浒墅关,这座吴中的千年古镇,最江南不过的地方,这里的桥却是有些另类,它不但不小,而且很大、很宽、很高。这一点我看到了,想过吗?似乎想过,又似乎没有。
北望几里外的北津桥,在夜色中只留下隐约的一个轮廓,这是大运河从无锡进苏州的第一座古桥,这座桥跨度有近百米,高度也有两层楼房左右高,千吨的轮船队都可以畅通无阻。桥长有数百米,两侧的引桥都有几十米,桥面比我桥下浒关桥宽出近一倍。虽已是深夜,仍然可以看到,桥上穿梭来往的汽车,桥下驶过的货轮。听人说这座桥原来的名字其实并不叫北津桥,而叫普思桥,当时只是一座木桥,为一位名叫妙寿的和尚所建,后来被毁,一直到明代弘治年间,明孝宗一生励精图治,政治格局相对稳定,一些城镇和农村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的长安、洛阳、苏州、扬州,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集市贸易繁荣。杭州、苏州、扬州是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作为运河重镇浒墅关更是“舟楫停集,居民益繁。贸易往来以限于官河,皆称不便”当时户部主事刘焕在浒墅关当政,听当地老人说,周孝侯庙旁原有古桥,经寻找,得到一个石刻,上面写着“普思,宋庆元三年”等字样,于是便筹划重建,在弘治九年(1496)动工兴建,于年底成,速度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很快的了。据相关典籍记载为“桥之修一十二丈,其广二丈三尺,崇如广而减二尺。”按现在的计量单位算,就是桥长40米,宽7.7米,高7米。后因为在吴方言中“新”和“津”是同音,更名为“北新桥”,所以又名北津桥。这应该是北津桥最初的由来。
二百多年后,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北津桥又进行了一次改建,这次改建之后的北津桥石阶有六十多级,比原来的桥要高出不少。新中国建立之后,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为经济发展,运河水运量增大,浒墅关镇段的运河成为水运发展的瓶颈。于是政府做出拓宽古运河的决定。古老的石拱北津桥被拆除,兴建的是具有赵州桥特色的曲拱水泥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大运河拓宽再次提上日程。拓宽后的浒墅关段大运河底宽和面宽都远超以前。北津桥再一次被拆除重建,历时三年竣工。这一次新建的北津桥采用转体施工新工艺,这在江苏建桥史上属首创。
我再转过身向南看,这时一个在夜色中有些模糊的巨大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帘中,我的心里蓦地一阵温暖,因为我知道在这座桥的东侧,一幢小楼里我的老母亲、妻子和儿子应该已经酣然入梦,白日顽皮耍闹的儿子此时也许在梦乡里还会发出笑声,而他的笑声一定会让睡在旁边的老母亲醒来,轻轻地拍着他,哼唱着哄他入梦。是的,从我到苏州后的数月间,我带着四个月的儿子全家搬迁到这座小镇。数年间我对于近在咫尺的这座南津桥当然是如数家珍。它的名气并不亚于北津桥。和北津桥一样南津桥也有多个名称,它的曾用名有“南新桥、中津桥”。它的前世比北津稍微晚些,但和大多数桥相比,算是历经沧桑了。它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初建,距今五百多年,后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建国后于1969年和1992年两次重建,1992年重建拆除老的南津桥时,两艘大轮船并排于运河之上,船头上两个巨大的钢铁支架吊起桥梁,两岸挤满了围观的人,现在这座新桥跨度达到75米,宽度9米,也是中承拱型,从早到晚桥上的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母亲每日开电瓶车到对岸的幼儿园接送儿子,桥下的流水每日应和着人们如水一般的日子。日子很平淡,桥的历史却并不平淡。因为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颈脖子,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必经之路,明代始在浒墅关设立钞关,这座桥向南50米就是关口了,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孟姜女过关和“十五贯”中的油阿鼠说的“关朗” 指的就是这个“关口”。
桥下是拓宽后运河的水面,水流并不湍急,其实在没有拓宽时,这里的水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马达没有普及,航船还是靠风力和人力的年代里,顺流的船自是一去千里,但是逆流而上的船可就慢了,拉纤的船夫们那是举步维艰、步履蹒跚了。最早时驳岸边设有铁链供逆流船户攀拉,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没有了。于是船夫们只好用自带的小船将绳索系在沿河店户后门的踏坡、栏杆上死拉、硬绞,往往与店家发生争执。纤夫们齐声喊着号子的声音回荡在运河两岸,那情景让人想起俄国一幅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雄壮的充满着荷尔蒙的声音令人动容。每当梅雨季节,太湖的水由竹青塘直注大运河。太湖中的鱼、虾等生物也随流而下。其中太湖名产白鱼在这里受阻,从形成“白鱼阵”,这就是著名的浒墅关特产“时里白”。每逢这季节会看到很多渔民会在此撒网捉鱼。有时一网拉上来有好几条白鱼、或是十几斤重的大白鱼。清凌寿祺《时里白》诗赞道:
夏至逢庚便起时,太湖鱼上玉为肌,
银波一派来金墅,撒网津桥切莫迟。
佘公堤畔集鱼船,一网拖来数万钱,
争卖街头时里白,笑他但唤棒鲜鲜。
那时候运河的水很清澈,浮着太湖中流来的水草,水面的川条鱼、澎皮鱼、银鱼、吧吧鱼随处可见,驳岸下的螺蛳,驳岸洞中还隐藏了许多的黄鳝、鳗鱼。镇民用吊桶把河水吊上来,用明矾一澄清就可作饮用水。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河中戏水,一群鸭子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在河面上惊跃着发出“嘎嘎”的声音。多次拓宽后的运河改善了航船的行进环境,马达轰鸣,万吨级的轮船在运河上一马平川,畅通无阻,但桥下再不见“白鱼阵”,清澈的河水了,河中游泳那更是万万不可,几天前,兴贤桥下一艘船上的人员,酒后掉下水去至今没有消息。我摇了摇头,这世上哪有尽善尽美的事,一手握着黄金水道的喧闹,一手又不想放弃那世外桃源的宁静,难啊!
谈到兴贤桥,这是浒墅关目前诸桥中最大、最宽的一座桥。它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主事施重光倡导修建,由古镇的善人张宏德兄弟三人捐资帮助修建。运河上修桥是常事,不寻常的是这次修桥的原因,不仅是要渡人,而且是要镇住古镇“旁泄”的风水,振兴浒墅关的人文。这也是这座桥命名为“兴贤”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来自于明代的太平宰相申时行所作的《兴贤桥记》,意思是在浒墅关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长江水从北流入镇江,再从无锡的梁溪而来。太湖水流经三州大地,流经百条河川,四处漫溢。但浒墅关都能够扼守要冲。从关署向南,水流散漫不受拘束,使得风水文气旁泄,导致古镇人文不得振兴,后来询问风水专家,建议建桥。这种说法靠谱不靠谱不知道,但兴贤桥就这么带着使命来了。
和其他的桥一样,兴贤桥也是不断重修,越修越大、越修越宽的历史。崇祯十四年(1641)监生朱涵虚捐款修缮桥墎。康熙二十二年(1683)员外郎黄懋重建兴贤桥。重建后的桥为花岗石材料,两边的台阶增至53级,桥宽9米,桥底到护栏石的高度也达9米多。嘉庆二十二年(1817)再次修建。值得一说的是经过多次重建的兴贤桥是越修越强。抗日战争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两颗炸弹之下古桥岿然不动。1958年因战备需要,浒墅关修建了军用公路,坦克、汽车从兴贤桥上经过,重压之下,兴贤桥依然坚强。这之后,在1969年、1995年、2008年,兴贤桥多次重建,桥宽也由3米增至现在的40米,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也成为运河上一座标志性的建筑,桥上巨大的桥拱喷涂的是蓝色,在白云的衬托之下,在碧水辉映之上,这蓝色的飘带飞扬在运河上空,写满骄傲的诗意。
这是一个夏夜,站在桥上,河风吹拂着面庞,非常地舒爽,最重要的是没有蚊虫的叮咬,我突然想起兴贤桥的一个有趣传说,当年孟姜女为寻修长城的丈夫万喜良(万杞梁)却被狠心的关主所阻,夜宿在兴贤桥上,因为孟姜女太苦了,连蚊子都不愿吸她的血,后来这一带就没有蚊子。我在黑暗中喃喃自语:应该说这里的蚊子也是善良有同情心的吧。
看着那灯火中的北津桥、南津桥、兴贤桥,调动头脑里我对它了解的信息,我在夜风中深化了对这座老镇重新的认知,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融入了这座江南古镇。那个晚上我是什么时候回去已经忘记了,那个晚上我想了什么也很快在纷繁的生活中化成一个小点点躲藏到我某一个记忆的角落了。但是我的心结却从那夜之后被彻底解开了,这一点我记忆非常深刻。这是那些桥对我无声的馈赠,也是对我这个异乡人最好的心灵抚慰。
数年之后,我再次站在兴贤桥上看着远方,脚下的兴贤桥在我来时已经兴建,当时惊异于它的恢宏气势,而才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浒墅关运河段已经兴建了大大小小的五座桥,这些桥大部分都比兴贤桥更大更宽,气势更雄伟。其中北津桥再次北移一百多米,建成后将成为运河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一个晚上我伫立的浒关桥变化最为突出。由原先的混凝土拱桥,换成两座95米跨径下承式钢桁梁桥。2015年这两座桥吊装时在镇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当时两艘堪称巨无霸的浮吊船在运河上作业,运河两岸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那两艘浮吊船据说是300吨和500吨。当然要这么大的船,因为吊装的桥梁重量达600吨,据说是创造了全市内河航道浮吊整体吊装重量之最!
现在经过涂装完备的乳白色的这两座“双子桥”成为了京杭大运河新的地标性建筑。这两座桥梁就像把苏州园林的长廊搬到了运河上,在阳光的照耀下两座桥熠熠生光,和波光粼粼的运河水交相辉映,是古镇最优美的艺术点缀。桥两侧有各种几何图案,这大概是参照园林建筑中透和漏的原则吧,便于人们更好欣赏桥外的景色。钢桥还人性化地设置了一个供人观光的大平台,那平台伸出桥面,恍若钢桥伸出巨大的手掌,把游人送到运河上空,让人们在一个无比空旷的境界中获得飘飘欲仙的无上体验。这种艺术美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精心设计也是为了让运河之美更好地呈现给人们吧!来来往往的轮船经过下面时往往会放缓航速,人们会从船舱里走出来观看这两座美丽的桥,直到船驶远还不断地回头。不久的将来,开放后的浒关桥一定会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影、网红打卡的胜地。
多年之前我在浒关桥下安慰的那个孩子在休学一年后继续念书,一天,接到他父亲的电话。说儿子考上了一所三星高中,身体的问题虽仍时好时坏,但终归稳定下来了。我高兴地说:“罢了、罢了,也不错了......”而此时的我也已在这座小镇安家,每天晚上会和家人一起在运河边散步,不知什么时候起,妻子已经不再埋怨我了,而是很享受这江南安恬、闲适的生活了。回望这运河上的一座座“彩虹之门”,我不由得感叹。这运河的桥不同于那些小巷深处的小桥,是因为它有运河赋予它的使命,让它不得不大、不得不坚强。甚至在历史的进程中让它们频繁地更新换代,过早地结束自己的使命,它们也无怨无悔,因为作为运河之子,它们身上注定不能有太多风花雪月的情调,不能有太多的个人得失怨艾。他们俯视着运河水,如同凝望和呵护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