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下花山,位于香港第一峰的大帽山麓。年约六旬的杨文光,在这里已经定居四十年。
闽南漳州佛昙镇,是他出生、求学和成长的地方。月甚白,水甚甜,风甚凉,魂牵梦萦的故乡,怎能不教游子思量?最美的风景是人,他一直未能忘怀。
改革开放初期,杨文光高中毕业。在印尼生活定居的舅妈,帮助他申请移民雅加达。
途径香港,经亲友挽留,在荃湾一家制罐厂从事普工。当时月工资两千元港币,而老家月工资不到二十元。
第二年端午节期间,思乡情切的杨文光回到老家探亲,购买了一些礼物:如电子表、活络油、打火机、香烟,甚至纸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在当地引起轰动。
上门提亲做媒的络绎不绝,家乡的女孩没有脂粉气,“山下林花太俗,山上一枝看不足”。
二十出头的杨文光,一天要相亲几次,晚上做梦都会笑醒。但看多了女孩,并不是什么好事,眼花缭乱,一时难以抉择取舍。结果呢?一个女孩也没有看上。
杨文光这次回乡,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亲友都来了,甚至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陷害他们的亲友也出现。他遵循父亲的叮嘱,这是历史的局限,时代的不幸,不是个人的错误。
他不计前嫌,给他们礼物,让亲友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杨文光在返程的前一天,他到县城给在香港的父亲杨老先生电话,向他汇报拜访和约见亲朋好友,但没有见到大姑。
杨老先生说:“大姑知道你凯旋归来,亲朋好友排队来见你,但她做不到,你可以去大姑家看望她。”
杨文光告诉父亲,手头已没有任何礼物,只留下回香港的返程路费,难道空着双手去见大姑吗?
杨老先生说:“不要顾虑,你就是大姑最贵重的礼物。”
大姑出生在解放前,从小被隔壁村庄一户贫穷人家抱养做童养媳。解放后农村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成分,杨文光的祖父被划为地主,亲朋好友避之不及。更有图表现者,落井下石。然而大姑,她在亲生父母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补贴照顾他们。她和姑父拿出仅存的一点全部积蓄,支持三位弟弟读书。
祖父临终前,对探望她的大女儿表示歉意,从小把她过继给别人家,没有尽到把她抚育成人的责任义务,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祟,希望取得她的谅解。
大姑不以为然,她打断祖父话题安慰他:“怎么这样说呢?感恩父母亲给了我生命。”大姑的养父母的家庭阶级成分为贫下中农,在论出身极左年代的艰难岁月,她没有受到歧视。限于家庭条件制约没有接受教育,但根正苗红的养父母保护了她的成长。
大姑被别人领养,后来她也领养一个女儿。杨文光的一个堂哥,不善言辞,每天只知道辛勤劳作,三十岁娶不到老婆。大姑提议,让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女和堂侄结婚,大姑的养女,成了杨文光堂哥的妻子。以前的表姐,后来成为他的嫂子。
大姑看到突然出现在她面前的内侄杨文光,喜从天降。一年不见,侄子容光焕发,举手投足气定神闲,对比此前犹如天壤之别。
杨文光给大姑鞠躬致谢,他说:大姑,你出生下来,用无私的爱报答我们,恩情似海怎能忘?
(本文刊登于2019年12月11日《枣庄日报 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