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德峰的头像

德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7/02
分享

让中国竹根雕走向世界

——闽南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师蓝福建

在香港荃湾定居四十年的杨文光,一次春节返乡期间,回到闽南漳州家乡探亲访友。获悉当地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师蓝福建的竹根雕作品,他带了一件仕女作品准备回港。途径深圳,被香港漳浦同乡会名誉会长陈志文发现,陈会长爱不释手当即买下收藏。于是有口皆碑,在同乡中引起强烈反响。

蓝福建,1971年出生于漳浦湖西乡自幼爱好美术雕刻,擅长人物素描,涉足于竹根雕、树根雕,惟妙惟肖。只是,蓝福建不善言辞,遑论推销,如同他的根雕作品,养在深闺人未识。

竹雕者也都是能诗善画的文化人,他们以刀代笔,将这些毫无用处的竹根,变废为宝,成就了一门高雅的艺术。竹根雕作品的优劣大致可以通过质地、造型、立意、色泽、神韵、趣味,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评判。

一件精品不但要材质结实、细腻,还要纹理清晰、美观,色泽润滑、雅致,构思新奇、独特,制作精美、巧妙,造型生动、自然,更要达到立意高雅、深刻,神韵准确、传神,趣味盎然、隽永的要求。简约明了地说就是能“吸引人的眼球,拨动人的心弦”,能使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大隐于市的蓝福建,他的竹根雕已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力。艺术家耐得住寂寞,耕耘不问收获。

竹雕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竹,中通外直,生而有节,秀逸而富有神韵,中国人最是欣赏竹子这坚韧的性格,也常常拿竹子来自喻。

历代文人雅士以竹为背景,或是吟诗、或是作画,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相关的艺术品——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

中国用竹子做的艺术品有竹刻、竹根雕、竹子盆景、竹臂搁等。在南方地区,生长着茂密的竹林。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寄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手工艺术品。竹子靠近根部的一段,连带根部,被竹雕艺人巧妙的取材,制作成了摆件或者手把件。

竹根雕艺术最先出现于南齐,真正兴盛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清中期达到高峰。当时主要产地是上海市嘉定区和江苏省南京市,竹根雕是以竹根为材料雕刻而成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产地是江苏南京以及上海嘉定,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之分。

竹雕艺人们在竹根雕上,需要精益求精。因为竹根雕不同于木雕、石雕和泥塑,由于其材料壁薄心空、外硬内软,局限性大,可塑性小,稍不留心就会凿穿成为废品。

蓝福建介绍,竹根雕需要熟识材料、反复构思、巧妙布排,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竹根雕的雕刻技法,主要是立体圆雕,辅助以深浮雕。但是,竹根雕被艺人们,施予了雕棘镂楮奇思巧艺。

竹根雕器物以案头摆件,和文房器具为主要品种,因为在过去都是专门供权贵商贾,和文人雅士赏玩以及书画之用,所以雕刻的器物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含量。

一件好的竹根雕作品,艺人们除了对刀具有娴熟的掌握外,更注重的是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构思,只有构思成熟之后,才能够进行制作竹根雕。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雕艺人们继承精华,在高艺术含量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呈现出了不同形式的竹根雕,令人叹为观止。

近几年竹根雕的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来作品大多数出口国外,现在都转向国内,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毕竟中国人最懂本土文化。何况竹根雕是“天人合一”的艺术,还因为竹子有其高洁独特的品格和精神,深得国人喜爱,是怡情养性、守节明志的佳品。

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常作为高级礼品馈赠,供人赏玩。

可惜,如此高超雅致的艺术,自清中晚期后,逐渐衰落。之后虽在福建莆田、浙江浦江、奉化等地偶有操刀者,已是形存神亡。至新中国成立时几近绝迹,究其原因主要是后来大量以营利为目的的普通工匠的参与所致。因为竹雕本是文人雅士以刀代笔,自娱自乐之作,没有功利性,就是专业雕竹者也是能诗善画的文化人。由于竹雕价值可观,工匠开始大张旗鼓地办作坊。批量生产,并开店搞批发销售。这些人既缺少文化,又不懂艺术市场的规律,只看眼前利益,相互压价以求生存,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结果造成整个行业的毁灭。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又奇迹般地在象山这块土地上重新崛起。

竹之所以为中国文人青睐,与外表的自然特征息息相关。竹子虚中洁外,生而有节,秀逸而富有神韵。这些自然特征恰恰与文人们所追求的高尚脱俗、虚心自持、淡泊名利和富有气节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有关的物品——竹雕。

在竹雕艺术走向下坡路的今天,地处浙东沿海的象山,一群像张德和一样木匠出身的民间艺人却在竹根上动起了脑筋。而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正是用这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竹根雕刻而成的艺术品——竹根雕。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个别民间艺人开始对竹根进行雕刻,但是雕刻表现手法与现今的竹根雕早已大相径庭了。以局部雕刻代替通体雕刻,是现代竹根雕的重要特征。如作品“人之初”除了在面部有所雕刻外,其他部位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处理,但在视觉审美上,却拥有了巨大的张力。在竹根雕艺术家看来,这天然的竹根也同样寄存着对生命的理解。

对于任何雕塑形式,艺术家永远摆脱不了对于材料的选择,竹根雕也是如此。秋冬之季,当山民们砍掉一批竹子后,根雕艺人就会钻进竹林,寻找能给予他们灵感的竹根材料。竹根的选择也颇为讲究。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色泽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强弱只有等到将竹根挖出来后才能见分晓。并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为好的材料,中规中距的竹根束缚艺术家们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受到他们的偏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天趣和人意的巧妙结合是竹根雕作者的创作理念,怀着这种理念,雕刻艺人在完成对竹根的选择后,就开始进入制作阶段。

制作一个好的竹根雕作品,艺人们除了对刀具有娴熟的掌握外,更注重的是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构思。一旦构思成熟,就开始了制作竹根雕的第一步,就是“打坯”。在打坯前要对根进行必要的剪裁,用锯子锯出所需的长度,然后根据人物的形象对根须做必要的修剪,留出该留的根须打坯是用凿子凿出面部轮廓的过程。只要刻画出人物面部大体的轮廓就可以了。在打坯完成后,接下来将是对面部轮廓的细致雕刻,胸有成竹的雕刻家雕凿时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手法却是几十年功夫的积累。在已经成型的人物脸部进行细致雕刻,是竹根雕最为关键的步骤。锋利的刻刀随时有可能留下功亏一篑的痕迹。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战性的时刻,成败也在此一举。竹根雕人物神情的传递全靠面部和眼睛。雕刻完毕后,粗糙的竹根将被抛光、打磨和上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蓝福建有感于自身的局限,他专程赴浙江象山参观学习,该地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既注重天趣和人艺的结合,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竹根雕大师张德和生于大山,少小家贫,辍学从艺,与根结缘。虽艺途坎坷而矢志不渝,屡经高师斧斫,致朽木未弃。既谋根业,自有根情。

张德和指着他的一件竹根雕作品说,“这是一个长须老者形象,他的嘴和下颚都是竹根原来自然腐朽出来的,他的须也是竹根的须。雕刻之处不做作,体现返璞归真的情趣。”

他这种自创的方法被叫做局部施雕法,即根据竹根材料的自然特征,通过想像构思,在关键部位巧妙加工,把自然和人工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发明的“乱刀法”、“联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被视为中国竹根雕艺术的一次革命。

竹根雕制作需经多道工序,竹根要经过干燥、着色、防霉、防蛀处理,充分利用和发挥竹根的天然姿态,经过艺术构思、造型,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生动、形态传神的艺术形象。

竹根雕大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村民的烧火棍,丢弃的废料在他的手中都变废为宝。他说所有石头、树根、竹根都是大自然的作品。从乡下油漆工到竹根雕大师,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不断追求创新的他让竹根雕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他这种自创的方法被叫做局部施雕法,即根据竹根材料的自然特征,通过想像构思,在关键部位巧妙加工,把自然和人工巧妙地结合起来。他发明的“乱刀法”、“联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被视为中国竹根雕艺术的一次革命。

蓝福建介绍:竹雕工艺品,实用性分为竹筒、竹灯、古建筑模型、竹簧工艺品等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笔筒、筷筒、花瓶、竹吊灯、竹台灯、组合灯、竹黄盒、竹黄板、楼阁模型、烟缸、茶叶罐、挂屏、手饰盒及古建筑模型等。他认为,竹根雕艺术前景广阔,让中国竹根雕走向世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才能让古老的中华国粹焕发青春。

竹根雕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品存在于中国民间,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着普通民间艺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寄托和期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