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德峰的头像

德峰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7/26
分享

不愿称为“大师”的大师

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87岁的哲学系教汤一介,是不折不扣的学界“名门”。其父是更加著名的哲学家汤用彤,其妻则是中文系著名教授乐黛云。

这部由汤一介提议编纂的浩瀚丛书,可谓“宏愿”——与道家的《道藏》、佛教的《藏经》相对,《儒藏》要编纂的,是从古至今所有儒家的著作,仅精华本就近500部、约1.5亿字,全本更达到5000余部、10亿字。从2003年至今,编纂已过去11年,而整个项目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完成。据了解,佛学泰斗本焕长老,生前积极关心《儒藏》的编撰和出版,并捐款一百万元。

1963年的五一劳动节,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盛大的游园联欢活动,党和国家邀请一些知识分子观赏焰火,汤用彤应邀莅临参加。毛主席过来亲切地与汤用彤握手,说拜读过汤先生的文章,希望他继续写下去。毛主席和习总书记分别会见汤用彤和汤一介父子两位大师 ,肯定他们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

他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中国解释学”、“新轴心时代”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大讨论。

他努力将教学研究与现实政治区分开,并力求提出一套新的观点来。

他率先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认识史来思考,并以真、善、美概念为基础,集各家之言,建构出一套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为主要命题的中国哲学理论体系。

他不仅对以往的儒家文献和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而且提出了中国哲学与文化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

汤一介祖籍湖北黄梅,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

汤一介1927年在天津出生时,他的父亲汤用彤正在天津南开大学担任教授。一年后,南京东南大学改组为中央大学,汤用彤又来到南京。1931年,汤用彤来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这期间汤用彤还经历了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的任教。虽然汤一介从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但他在填写自己的籍贯时,总是工工整整地写上:湖北省黄梅县。这无疑源于汤一介对汤氏家族的浓浓深情和念念不忘的家风家训。

吴头楚尾 诗书传家

汤一介的家乡位于吴头楚尾的湖北黄梅县,坐落在长江北岸,对岸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庐山。黄梅乡贤梅国庆先生,1949年去台后,曾赋诗一首七律《乡怀》歌颂家乡。诗曰:“长江北岸结篷庐,陌上桑麻景物舒。春暖贪看匡岭雪,岁寒争捕白湖鱼。天调时顺登丰稔,野泛洪流俱废墟。虽是萍踪无定所,梦魂常回故园居”。

黄梅的汤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汤一介的太祖父。汤一介曾这样回忆:“我的家族从祖上说,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大概从我的太祖父正谊公起只是当地的一个小小的乡绅。原来我们家是在江西永丰,到了我的太祖父正谊公时已迁至湖北黄梅县孔垄镇东厢……。”

汤一介的太祖父正谊公,一生都在黄梅乡下勤勤恳恳做教书匠,其最引以为豪的是教出了3个进士,而其中的一个就是汤一介的祖父汤霖。太祖父正谊公因为学问深厚,又善于循循善诱教书育人,所以自号引轩,亦称引轩公。从当年清朝朝廷的《制诰》中记载可知,汤一介的太祖父引轩公当年虽“绩学功深”、“为文鸿博”,但终未得功名,仅“赐副举人”,后因汤一介祖父之关系而“貤封政大夫”。

汤一介祖父的父亲即其曾祖父,讳立贤,字谦吉,号莘夫,虽只做到相当于知县师爷职位的差事,却也是非常注重学术之人,并曾力助当年湖广总督胡林翼治理水患。咸丰初,乱起奥西,乃及黄梅等地,曾祖父以乡团助胡文忠公等官兵,运粮馈饷,故以军功得出监生保以县丞候补。因孔垄地势下,十年九淹,曾祖父于是创议修拦湖堤,得县官许而委任之。十年之间“履荆棘,践蛇虺,口授指画心计,暴烈日中,汗如釜蒸”,“罔敢少休”。后堤工告成,三十年不知水患。

当年汤一介的曾祖父虽一生不曾为官,但除身体力行“偕佣奴杂作,每负担行”、“运粮馈饷、修拦湖堤”之外,却更是“好读书,尤喜《左传》,年七十余背诵不遗一字。遇事敢为,治家严而有法,以故乡之人、族之人咸畏敬之,称祭酒焉。……其子霖成进士,官知县,功得封。”

从这些取自《汤氏宗谱》等数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长江岸边湖北黄梅的汤氏家族自汤一介的祖父前三代即为有学问之人,并多以读书、教书、授徒为业,所以从汤一介的太祖父正谊公起,汤氏家族或者就可以称为“诗书之家”。

事不避难 义不逃责

汤一介的祖父汤霖,字崇道,号雨三,道光庚戌年(1850年)出生于家乡湖北黄梅,光绪十六年中进士,做过几任知县,后多任甘肃乡试同考官,并于1906年与陈增佑等合办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享年六十四岁。

汤一介的祖父在他出生13年前就去世了。汤一介甚至都没有见过他祖父的画像或者是照片。虽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但祖父在汤一介心中的地位却是无人可替代的,因为他的祖父为汤氏家族留下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祖父告诫他的后人,做事情不要逃避困难,也不要逃避责任。祖父还曾为汤家留下了一张拓片,那是代表了祖父最辉煌的进士碑拓片。祖父在光绪十六年考中进士,因此他的名字被刻入进士碑。现在那块进士碑依然立在孔庙里,只是由于年久风化,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此外,汤霖先生不仅力主实施创办新式学堂,而且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即汤一介的伯父汤用彬、父亲汤用彤分别送进新式学堂学习,这亦可称为汤霖先生接受新式教育的明智之举。

汤霖先生的长子汤用彬年长汤用彤10岁,早年考上清末举人。民国以后汤用彬做过国会议员,后一直居住在北京,其间长期担任北京市市政府主任秘书一职。汤用彬曾入国立分科大学学习,主修国史,毕业时被授予文学士,其诗文和书法造诣颇深,故有诗人和书法家之称。据198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的《黄梅县志》记载:抗战胜利后,汤用彬回家乡黄梅定居。他与黄梅籍国军中将吴求剑一起倡导筹建富民圩,发动爱国商人募捐经费,开垦荒滩十二万亩。今天的湖北省国营农感湖农场,就为当年兴建的富民圩。

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先生,字锡予,1893年8月2日出生于甘肃省渭源县。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18年留学美国,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期间,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副校长,是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汤用彤先生从事教学、研究近半个世纪,领域涉及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人才,为中国当代学术、学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汤家女性同样也赢得世人尊重。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北大教授邓以蛰十四岁的儿子邓稼先因反日行动,学校老师劝说家长让他回避风险。适逢汤用彤夫人张敬平准备携带一家四口去昆明西南联大,当邓以蛰教授委托汤夫人把自己的一双小儿女邓仲先、邓稼先带到昆明。汤夫人虽已是重任在肩,但一口应允。他们一行从北平出发,到天津塘沽坐船,奔赴上海,辗转英属香港、越南海防,历时月余到达昆明。谁也没有想到,同行儿辈中,汤一介后来成为国学大师,邓稼先成为“两弹一星”元勋。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汤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1年12月17日,深圳市黄梅商会、黄梅一中校友会、中华孔子学会联合倡议捐建汤用彤纪念馆。饶宗颐先生为汤用彤纪念馆题写馆名。

2014年春节前,汤用彤纪念馆通过竣工验收。开馆以后,该馆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缅怀先贤,激励后人;将成为弘扬汤用彤精神的课堂,以宣传先进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将成为联系海内外游子和社会各界的纽带,以汇聚天下黄梅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与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矢志不移 上下求索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出生于天津,精通国学的汤用彤为儿子取名“一介”,即希望他成为有学问的“一介书生”。

汤一介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接触很早,并且有着比较深入的思考。20世纪40年代,中国灾难深重,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面对这样的现实,年轻的汤一介深感痛心和困惑。

1946年夏,汤一介全家搬回北京,这一年,汤一介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结果却不幸落榜,只好进入北京大学先修班学习。1947年夏天,汤一介再次参加大学考试,这一回,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进入大学后的汤一介,心无旁鹜,专心致力于哲学,在同学眼中,那时的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头脑的学生。

汤一介爱书,有三本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一本书,不仅使青年汤一介找到了理想,成就了他和妻子乐黛云的美好爱情。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由于是乐黛云让我读这本书的,因而加深了我对她的了解,以后我们由恋爱而结婚了。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从此他没有停止过思考,想当一名哲学家的梦想始终不曾改变。在1947年写的《月亮的颂歌》中他曾许下这样的愿:“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

1949年以后,汤一介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49年5月,汤一介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那时他的希望是“自己能像伏契克那样,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自己的理想事业。”

1951年汤一介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汤一介和冯友兰等北大哲学系的教员都遭到批判,但当时的汤一介并没有质疑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文革”十年,汤一介正值“不惑之年”,但事实上这却是他一生中最迷惑的十年,他感觉自己已经失去自我,没有了方向。尽管汤一介和乐黛云夫妇想尽量避开一个接一个的政治斗争,但似乎总也摆脱不了。“文革”结束后,汤一介还因为种种原因接受清查,直到1978年他才被彻底平反,而此时的汤一介已经51岁了。

1980年,汤一介终于恢复了在北大讲课的资格,此时的汤一介已经不愿再与任何政治有任何瓜葛。他努力将教学研究与现实政治分开,并力求提出一套新的观点来。他率先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认识史来思考,并以真、善、美概念为基础,综合各家所言,建构出一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

进入九十年代,汤一介提出了“和而不同”、“普遍和谐”、“内在超越”、“中国解释学”、“新轴心时代”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文化界对传统哲学的大讨论。其中,他提出的传统哲学应“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时代相结合。

在学界,汤一介被称为哲学大师,但他不喜欢这个称号。“就哲学这个方面来讲,解放后出了一些很有成就的专家学者,但是没有出划时代的思想家,能够引领世界哲学发展的方向。”

守先待后旧邦新命

已至耄耋之年的汤一介,身负多项重任,但他并不觉得累。“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我也不知道这些手头上的事情是否都能做完,也许根本做不完,可能也做不好,但是我觉得很重要,我就会去做。”

作为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虽然退出教学一线,但并没有退休,仍然为三件事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76岁时,汤一介欣然受命《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的工作,编纂《儒藏》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完成《儒藏》一直是汤一介的“梦想”。“我们有《佛藏》、《道藏》,但是一直没有《儒藏》,明清两代人都想做,但都没有做,因为实在太浩大。但是当前我们处在中华民族复兴时期,必须有文化来支撑,否则,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没有根基的。”汤一介说,“现在我们有经济力量可以做了,就要勇于承担,即使做出来的是有缺点的,我们的后人可以补充。希望最晚2017年完成并出版,即在我90岁以前要做完。”

2010年,北大儒学研究院揭牌成立,汤一介又挑起一副重担,出任首任院长。研究儒学解决现实问题,汤一介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哲学家要关注到现实社会有哪些重要问题要解决,我们现在对各种学科的解释用的是西方的解释学,能不能做出一个中国解释学的框架,这是迫切需要的。根据中国现实的情况,我们既然有儒家传统,又有马克思主义,可以整合起来解决中国自己存在的问题。”

2011年北京什刹海书院落成,汤一介担任院长。“广化寺想办书院,佛教要办儒学院,很不错,很开放。但是我提出还是办成儒释道都包含的书院为好,他们想每年给我15万,我说不要钱,我做义工吧。我组织了一个导师团,各个领域的专家泰斗都有。”汤一介之所以答应出任什刹海书院院长,在于他深知面向社会普及中国文化的必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用行动诠释汤氏家训,弘扬中华文化。人生代代无穷已,不尽长江滚滚来。

汤一介简介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7年2月16日出生于天津,2014年9月9日于北京逝世,祖籍湖北省黄梅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什刹海书院院长等。

198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宗教研究院研究员。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俄勒岗大学(1986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1986年、1990年)、香港科技大学(1992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1995年)等校任客座教授。199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胡适讲座主讲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钱宾四学术讲座主讲教授。

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为佛学、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学、中西文化比较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论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英文)、《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法文)、《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儒学十论及外五篇》、《新轴心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建构》、《瞩望新轴心时代》等。学术论文有《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诸问题》、《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等200余篇。

2000年,主编完成《汤用彤全集》(七卷本),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主编完成《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该书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被张岱年先生誉为是“一项贯通中西哲学视野的难得的学术工程”。2003年,以古稀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目前有中、韩、日、越等国二三十所高校及学术机构、三四百位学者共同参与,其中《儒藏》精华编包括中、韩、日、越等国500多种汉文典籍,约1.5亿字。2011年,与李中华教授共同主编完成九卷本《中国儒学史》,该书是迄今出版的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中国儒学通史,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为2011年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和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4年全球杰出华人功在家国奖获得者。

从20世纪80年代与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周一良等老一辈学者共同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在全国兴起“文化热”,到21世纪初出任北京奥运会文化顾问,今天仍以耄耋之年担任教育部《儒藏》工程首席专家,汤一介被认为是北大哲学系暨儒学研究院的学术领头人以及中国人文学界的开风气者。

(本文创作于2014年,收录于《全球杰出华人画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